-
天津出臺新方案 計劃至2020年農田化肥用量實現零增長
2015/10/11 8:33:05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化肥是糧食的“糧食”,但目前已經呈現吃撐狀態。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國2013年化肥生產量7037萬噸,農作物畝均化肥用量21.9公斤,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每畝化肥是糧食的“糧食”,但目前已經呈現吃撐狀態。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國2013年化肥生產量7037萬噸,農作物畝均化肥用量21.9公斤,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每畝8公斤),是美國的2.6倍,歐盟的2.5倍。天津市農作物畝均化肥用量更高,達到41.3公斤,是中國的1.9倍。蔬菜、果樹等附加值較高的經濟園藝作物過量施肥比較普遍,由此帶來很多危害。為此,國家和天津市已經出臺化肥零增長實施方案,到2020年農田化肥用量全部實現零增長,目前天津市已經開始分階段實施。
大量用化肥致使耕地板結產量降低
眼下正是冬小麥播種季節,不少農戶正在給農田追施底肥。而農戶用的底肥大都是化肥,每畝麥田一般要用30-50公斤,有的農戶用得更多。一位種麥的農戶說道,在后期小麥生長過程中,每澆灌一次還要再施化肥,折算下來,每畝小麥從種到收平均使用化肥要達到80-100公斤左右。
農田大量使用化肥,小麥就一定能增產嗎?市農技推廣專家劉強表示,現在農民使用化肥有很大的誤區,認為多用化肥就可以高產,其實并非如此。不少多用化肥的麥田其實并沒有獲得相應的高產,只是農戶沒有特別關注而已。因為小麥豐收還跟氣候、病蟲害、灌溉等相關,分散了農戶的注意力。如果沒有獲得高產,他們并沒有認識到是濫施化肥所致,而是把原因歸結到了其他因素上。實踐證明,大量地使用化肥已經造成了耕地板結,土壤酸化,使土壤不能很好地吸收水分、養分,不但不能增產反而減產。
溫室大棚蔬菜過量使用化肥更加嚴重,有些蔬菜種植戶為了讓蔬菜產量高,就大量使用化肥。在一個芹菜大棚發現,芹菜葉子發黃,還特別容易折斷,一位農戶愁眉不展。蔬菜專家李海燕介紹,這表明這塊菜田的土壤條件不好,化肥用得太多了,造成菜田土壤板結,蔬菜的根系就無法吸收水分和養料,葉子變黃是自然的了。至于芹菜容易折斷,則表明土壤用肥不平衡,缺少了一種硼元素。這需要具體進行測土,根據土壤需求科學合理地使用肥料。李海燕說,現在菜田過量使用化肥的現象非常普遍,菜農們多花了錢,卻不能增產,而且還使蔬菜品質不佳,口感不好,賣不上一個好價錢。另外,濫施化肥還會對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不應再濫施了。
市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長郭云峰表示,近年來,不少農民經過科普知曉了科學施肥常識,但目前還有一些農民在施肥方面存在諸多誤區。一是化肥用量超標。二是施肥結構不平衡。重化肥、輕有機肥,重大量元素肥料、輕中微量元素肥料,重氮肥、輕磷鉀肥“三重三輕”問題突出。下一步要繼續引導農民科學使用化肥。
農田有機肥遇冷價格高發揮肥效時間長
今年靜海區農民楊家河家種植的春玉米獲得豐收,他的秘訣之一就是少用化肥而采用有機肥。7月曾在他家玉米田看到,當時雖然天氣干旱,其他玉米大都受到較大影響時,這塊用了有機肥的玉米卻是青枝綠葉,一派喜人景象。靜海區土壤肥料專家黃世江表示,由于采用了有機肥,土壤通透性好,特別耐旱,澆灌一次頂好幾次,玉米畝產比其他玉米高出不少。
土壤肥料專家鄭玉鎖說道,使用有機肥的最大好處是增加土壤有機質,微生物也能得到增加,可很好地改善土壤的通透性,保水保肥,增加產量。但是目前得不到大面積推廣,原因很多:一是商品有機肥價格還比較高,目前售價一般是每噸1000多元,一畝大田作物需要用兩三噸,菜田更多,成本比用化肥要高出不少,農戶們不愿意使用。二是有機肥肥效過程較長,一般需要2-3年左右才能見效,很多農戶等不起,尤其是一些承包專業戶。他們希望有機肥能夠當年使用,當年見效,但這是違反自然規律的,所以他們就不愿意使用有機肥。
不少蔬菜大棚種植戶為了規避商品有機肥高價弱點,自己制作有機肥,也就是把秸稈粉碎堆肥,或把牲畜糞便進行堆肥處理,然后用于蔬菜施肥。很多農戶認為,他們堆的也是有機肥,但價格卻比商品有機肥便宜很多。對此,鄭玉鎖認為,農民自制的有機肥,雖然也是有機肥的一種,但是其性能往往比不上商品有機肥。一是腐熟程度低,肥效得不到完全利用;二是肥料中的雜菌、病菌比較多,會污染土壤環境,甚至會給蔬菜帶去一些有害病菌,不值得提倡。目前正規的商品有機肥產量低,廠家少,這也是制約商品有機肥市場的一個重要原因。目前本市有機肥生產企業利用畜禽糞便、農作物廢棄物等生產商品有機肥的產能達20萬噸,但實際生產數量不足10萬噸。
郭云峰介紹,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國家對商品有機肥開始進行補貼,意義在于鼓勵種植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使用有機肥,目前進展較為順利。要想擴大商品有機肥產量和使用量,還要靠市場的調節,企業要把生產成本降下來,擴大銷售量;農民也要轉變觀念,自覺利用商品有機肥提高產量、改善品質。
化肥零排放還需多措并舉
9月9日至10日,天津市農業局在寧河蘆陽化肥有限公司組織召開了天津市“到2020年化肥使用零增長行動”推動會暨科學施肥研討會。市土肥站郭云峰站長通報了天津市到2020年化肥零增長行動前期準備工作及初期推動情況,并就各區縣、各肥料企業如何參與京津冀土肥水協同發展做了部署,與會代表紛紛獻言獻策,普遍認為要搞好化肥零增長,還需要多措并舉。
寧河區農業局局長王東軍認為,要加大支持力度,鼓勵引導農民增施有機肥。一是推進有機肥資源化利用。支持規模化養殖企業利用畜禽糞便生產商品有機肥,推廣規模化“養殖+沼氣+社會化出渣運肥”模式,實施商品有機肥使用補貼。二是要積極推進秸稈養分還田。推廣秸稈粉碎還田、快速腐熟還田、過腹還田等技術;推廣具有秸稈粉碎、腐熟劑施用、土壤翻耕、土地平整等功能的復式作業機具,使秸稈取之于田、用之于田。
武清區蔬菜專家曹強建議,首先要繼續搞好測土施肥。截至2014年,天津市測土配方施肥已累計推廣4600余萬畝,配方施肥比常規施肥平均氮、磷、鉀肥利用率分別提高了9.4、6.2、17.8個百分點,為農業豐產、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做出了較大貢獻。從今年開始,還應全面擴大測土配方施肥范圍,重點在設施農業及蔬菜、果樹等經濟園藝作物上應用,爭取到2020年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全覆蓋。
寶坻區農技推廣中心主任鄭久明說,要推進新肥料新技術應用。一是加快新產品推廣。示范推廣緩釋肥料、水溶性肥料、液體肥料、葉面肥、生物肥料、土壤調理劑等高效新型肥料。二是集成推廣高效施肥技術模式。分區域、分作物制定科學施肥指導手冊,集成推廣高產、高效、生態施肥技術模式。到2020年,本市力爭推廣緩釋肥料200萬畝,水溶肥料100萬畝、生物肥料50萬畝。
靜海區農業專家黃世江建議,要積極推進施肥方式轉變。一是推進機械施肥。大力推進化肥機械深施、機械追肥、種肥同播等技術,減少養分揮發和流失。二是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結合膜下滴灌、噴灌、低壓管道輸水等高效節水灌溉,示范推廣滴灌施肥、噴灌施肥等技術,促進水肥一體下地,提高肥料和水資源利用效率。三是推廣適期施肥技術。到2020年,機械施肥、水肥一體化要分別達到50%和40%以上。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