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市庫存規模三年增長104% 地產業過剩產能待消化
2015/10/23 8:33:41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庫存數據的增加,主因在于過去多年來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土地出讓面積、房屋新開工面積等指標保持高速增長,使得市場的新增供應大幅增加。相比之下,市場消化庫存的速度庫存數據的增加,主因在于過去多年來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土地出讓面積、房屋新開工面積等指標保持高速增長,使得市場的新增供應大幅增加。相比之下,市場消化庫存的速度慢于供應增加速度。
盡管房地產投資增速正在逼近歷史低點,但樓市庫存規模卻在不斷攀升。
國家統計局10月19日發布數據顯示,9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為66510萬平方米,已連續四個月保持上漲。相比2012年同期該指標增長了104%。過去三年間,全國樓市庫存已翻倍。
房地產投資長期維持高速增長,被認為是導致庫存攀升的主要原因。分析人士指出,盡管房地產投資增速已接近歷史低點,但庫存上漲的慣性仍然存在。
在這其中,不同城市間的分化尤其嚴重。易居克爾瑞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4個一線城市的商品住宅去化周期均在10個月以下,而大連、沈陽等二線城市的去化周期則超過20個月。這也將對不同城市的市場走勢產生決定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供應端的乏力,庫存規模已接近觸頂。官方和民間的數據都顯示,近期重點城市的住宅庫存開始下降。困擾中國樓市多年的高庫存壓力,有望得到緩解。
比最低點增長120%
過去三年間,中國房地產市場處于庫存快速累積階段。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自2012年4月至2015年9月的42個月間,全國商品房(住宅+商業)待售面積有41個月維持上升,僅在今年5月出現下調。
與2012年3月30122萬平方米的最低值相比,在過去的3年零10個月里,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累計增長了120%。
分析人士指出,庫存數據的增加,主因在于過去多年來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土地出讓面積、房屋新開工面積等指標保持高速增長,使得市場的新增供應大幅增加。相比之下,市場消化庫存的速度慢于供應增加速度。
統計局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4年間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分別為33.2%、27.9%、16.2%、19.8%和10.5%,而同期的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速分別為10.1%、4.9%、1.8%、17.3%和-7.6%。
盡管上述兩個指標并不具有直接相關性,但這種對比仍可說明一個事實:過去5年間,房地產開發投資維持高速增長,且增長速度明顯快于同期的商品房銷售速度。直到進入2015年,兩者的對比關系才開始反轉。
這種大規模投資帶來的慣性,被認為是樓市庫存長期上漲的主因。這也能夠解釋,為何全國房地產投資增速已經連續20個月出現下滑,但庫存仍然維持著慣性上漲的態勢。
“還有一個現象不可忽視,過去幾年土地、人力等成本相對不高,同樣的投資規模,產生的房屋可售面積會更大。”一位接近國土資源部的專家向記者表示,在其近期的調研中,發現三四線城市供大于求現象嚴重,很多待售商品房項目的拿地時間都是在四五年前,甚至更早。
他表示,這些城市仍然處于人口凈流出狀態,因此這部分庫存的去化尤其困難,并被視為房地產業真正的“過剩產能”。
分化現象明顯
整體庫存增長的大環境,在不同地區、城市之間的實際情況千差萬別。
根據易居克爾瑞近期發布的數據,截至今年9月,全國29個重點城市商品住宅總庫存量為28808萬平方米,環比下降1%。該機構認為,今年整體供應處于低位,而成交大大好于去年同期,有效地消耗了庫存量。
在這其中,以二三線城市為主的14個城市庫存出現環比下降,包括4個一線城市在內的15個城市庫存仍在增長。
從去化周期來看,4個一線城市的去化周期均小于10個月,平均周期為8.1個月。25個二三線城市的平均去化周期為11.7個月。其中,南京、合肥、蘇州、武漢等城市的去化周期在8個月以內;海口、無錫則在18個月以上;大連、沈陽的去化周期甚至達到23個月和26個月。
上述專家認為,地方財政吃緊是造成如今二三線城市庫存高企的主因。在廣大二三線城市和中西部城市,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地方政府更傾向于集中大規模供地。“一些西部城市,前幾年供地規模動輒達到上千畝,現在出現‘空城’就不奇怪。”他說。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