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科技十大趨勢預測:AI終結屏幕時代/虛擬成真
2015/12/22 8:34:57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在Ericsson消費者實驗室,我們研究消費者們如何在每天的生活中使用互聯網和通訊技術。每年我們都會對超過40個國家進行研究,以此獲得全球視野。這是我們連續第這份報告展示了從2015年Ericsson消費者實驗室(ConsumerLab)的許多研究結果中獲得的啟示。
其中最寬泛的趨勢可以代表24個國家的11億人口,而最狹隘的趨勢可以代表10個主要城市中的4600萬智能手機用戶。每一頁的信息來源都會單獨標明。
為了這份報告,我們還特別在2015年10月又進行了一項對于全球13個主要城市智能手機用戶的在線調查。回答者包括了6649名在市區的iOS/Android智能手機用戶,分布于伊斯坦布爾、約翰內斯堡、倫敦、墨西哥市、莫斯科、紐約、巴黎、舊金山、圣保羅、上海、新加坡、悉尼、以及東京。他們的年齡在15到69歲之間,并且能夠代表6800萬市區居民。
世界改變了——而我們依然如故
在Ericsson消費者實驗室,我們研究消費者們如何在每天的生活中使用互聯網和通訊技術。每年我們都會對超過40個國家進行研究,以此獲得全球視野。
這是我們連續第五年發布《十大消費者趨勢》了,而我們仍然沒有改變我們的初衷。事實上,改變了的是我們周圍的世界。更具體地說,為了明白如何解釋這些趨勢,有3個重要的變化是我們需要了解的。
所有的消費者趨勢都與互聯網不可分割
在今天,幾乎所有消費者趨勢都與互聯網有關,因為我們物理生活(physical life)的許多方面都與我們對互聯網的愛好(online habit)相連:購物、工作、社交、看電視、學習、旅行、聽音樂、吃東西、鍛煉,這些只是一小部分的例子。
這一切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我們使用了移動寬頻和Wi-Fi技術來取代網線。我們可能在身體上不能更“移動化”(mobile)了,但我們要上網的話比起以前來說受周圍環境的限制要少得多。
新技術的早期應用者不再像以前一樣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四年前,Ericsson消費者實驗室聲稱,女性通過定義智能手機在大眾市場(mass market)的用途來主導智能手機市場。但是隨著技術應用(technology adoption)速度越來越快,大眾市場對于產品的使用成為一種標準,速度遠超以往。成功的新產品和新服務現在在短短數年間就能進入大眾市場。這意味著新技術的早期應用者能夠影響其他人的時間長度變得比以往要短。
介于新產品和新服務越來越多地用到了互聯網,大眾市場不只是變得新技術應用更快,對消費者自身來說也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消費者們有了更多的影響力
短短數年之前,還有許多人在關注互聯網如何影響消費者。而現在,消費者們正在運用互聯網來影響身邊的一切。
有一段時間,產銷結合(prosumption)——消費者參與生產環節——基本上局限于由用戶創造媒體內容這一方面。然而,網上的用戶評論、意見分享、請愿、以及即時群體活動(instant crowd activities)正在變成越來越常見,不再是只有一些個例。雖然并不是所有的網絡活動都由活躍消費者(engaged consumers)在實行,并且一些活動可能甚至應該被歸類到“懶人行動主義(slacktivism)”(一種懶洋洋的、一鍵式的網絡行動主義),他們仍然有能被觀察到的實際影響力。現在全球有如此多的人口在互聯網上,很顯然這種數量會成為力量。
一個所有人都享有的未來
這份報告中的一些趨勢可能看起來有些未來主義,但新事物進入大眾市場正在變得越來越快速。所以,為了對未來有一個概念,有必要詢問消費者們對新技術的看法。
雖然我們想要讓這場對于未來的討論能夠覆蓋到每一個人,但其中一些趨勢是只針對智能手機用戶的。這是因為我們相信他們對于我們詢問的這些服務有經驗和體驗,鑒于他們能夠熟練使用智能手機的應用。本質上來說,我們詢問的這些技術,不管是新是舊,都像任何一個應用程序一樣,可以被簡單的下載下來、厭倦的話也可以簡單地刪除。
就像著名科幻想說家William Gibson寫的那樣,未來已經到來。然而,由于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包羅萬象的時代,與我們以往見過的任何東西都不同,對任何人來說這個未來看上去會比他預測的更為平等。
1. 生活方式的網絡效應:隨著網絡用途的多樣化,群體智慧、分享經濟之類社會效應會快速擴大
2. 媒體流的原住民:青少年們每天花在看YouTube內容上的時間比其他年齡 群體更多
3. AI終結屏幕時代:人工智能將讓不需智能手機屏幕就能與物體進行交互這 件事成為可能
4. 虛擬成真:消費者們想要虛擬技術應用到每日活動上,比如體育以及3D 打印食物
5. 感應式房屋和家居:曾經用來搭建房屋的磚塊將可能會包含傳感器,能夠 監測霉菌、泄露以及電力問題
6. 智能通勤:上班族們想要讓路上的時間變得更有意義
7. 緊急聯系:社交網絡可能變為一種受歡迎的進行緊急聯系的方法
8. 體內設備:可以用于測量的身體內的傳感器將成為一種新的可穿戴設備
9. 萬物皆可入侵:大部分智能手機用戶都相信黑客入侵和病毒攻擊將繼續存 在
10. 網民兼記者:消費者們在網上分享比以前更多的信息,并且相信這會提高他們對社會的影響力
想象一個新科技可以被簡單而廉價地運用的世界吧,在一個那樣的世界中,最新的產品抵達大眾市場的速度,與抵達早期應用者(early adopters)和業界專家的速度差不多快。
那樣的世界可能會真的存在,并且可能就是你將會生活著的那個世界。
通過使用互聯網,我們與其他人之間的聯系正在變得越來越緊密。在我們一項調查范圍最廣、覆蓋了24個國家的研究中,每5個人中就有4個人正在體驗一種生活方式的網絡效應,也就是說,隨著更多的人使用網上的服務,個人從服務中得到的益處也會增長。
生活方式的網絡效應很清晰地反映在人們的態度和行為上。46%的回答者活躍在超過一個社交網絡上,而34%的回答者已經參與了多種形式的分享經濟,從分享房間、汽車和自行車一直到分享網絡和個人對個人的借貸(person-to-person loans)。
群體智慧是另一個這種效應的例子。有38%的回答者人為用戶評價比專家評價更好——并且這種差距隨著寫評價的用戶數量的增加而變得更大。46%的回答者也相信,科技將會在教育方面帶來民主化影響(democratizing effect)。
最年長的一批電子時代原住民——第一批在互聯網伴隨下成長的人——現在已經30多歲了。但互聯網一直在變化,所以每一個新的世代都有各自的原生行為(native behaviors)。
比較顯著的變化之一就是,網上的視頻內容數量變得極多。據說在2011年,每分鐘就有30小時長度的視頻被上傳到YouTube視頻網站。到了今天,估計每分鐘上傳的視頻總時間長度超過300小時。
相應的,新一代的網絡用戶就有了非常不同的網絡視頻體驗。在今天,20%的16到19歲青少年們表示他們每天花在YouTube上看視頻的時間超過3個小時,而2011年時這一比例僅為7%。最初一批互聯網世代居民并沒有跟隨這個“潮流”,在今天只有9%的30到34歲中年人每天用超過3個小時的時間在YouTube上看視頻。今天的青少年成為了媒體流的原住民。事實上,他們之中有46%的人每天在YouTube上看視頻的時間超過1個小時。
除了視頻流之外,16%的媒體流原住民也會每天在音樂流上花費超過3個小時,這個比例也超過了其他年齡群體。
人工智能(AI)將讓無需智能手機屏幕就能與物體交互這件事成為可能。
屏幕時代始于1950年代,當時電視機進入了主流的潮流文化。隨著家用計算機以及最近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到來,每個家庭擁有的屏幕數量持續大幅增長。
在2011年,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銷售數量就超過了個人電腦。當年Ericsson消費者實驗室的研究顯示,紐約和巴黎的智能手機擁有者在屏幕前花費的時間超過在其他活動上花費的時間。
但一直把屏幕捧在你手里并不總能成為一個可行的方案。在屏幕時代停留了60年以后,每2個智能手機用戶中就有1個覺得智能手機將會成為過去,并且這件事只需要5年就會成真。
智能手機用戶們相信,AI將會接掌許多日常活動,比如搜索互聯網、獲取旅行指南、以及作為個人助理。這些領域是當代AI端口已經在智能手機上做的事。
但是想要運用AI做更多更高級的事是顯而易見的。44%的回答者認為一個AI系統會是一個不錯的教師,而三分之一的回答者則希望AI能夠陪伴他們。三分之一的回答者甚至相信在一些敏感的事務上AI會比人類更忠誠。29%的人承認,比起和一個人類醫生談論自己的病情,他們覺得與一個AI系統談論病情要舒服得多。
視覺信息的重要程度會繼續增長——特別是在離開傳統屏幕以后。我們使用視覺信息的方式會有所進化,變得更融于我們身周的物理世界。
在未來用虛擬現實為智能手機用戶展示視覺信息的想法很受追捧。事實上,我們的回答者中,10個人里就有8個認為,Ericsson消費者實驗室列出的12種虛擬現實(VR)服務里至少有1種看上去是個不錯的主意。VR智能手機地圖、VR電影、虛擬的技術支持服務、以及觀看體育比賽用的VR頭戴設備是最吸引大家興趣的一些服務。另外,每2個回答者中就有1個對于讓視頻會議參與者虛擬地坐在自己身邊也有興趣,而三分之一的人希望體驗包括VR方式在內的約會服務。
購物是另一塊虛擬世界可以產生現實影響的領域。受訪的智能手機用戶中,半數想要擁有一個3D的電子替身,可以用來在線試穿衣物;64%的回答者希望在網上購物時能看到商品的實際大小和形狀。
磚頭可能會成為互聯網的新單元(building blocks)。
進一步拓展物聯網這一想法,傳感器可能會被整合到房屋的磚塊和水泥砂漿中,真正地“從頭到腳”將你的房屋和家具形成互聯。
55%的智能手機用戶相信,在短短5年內,他們自家的房屋就將擁有內置的傳感器,可以搜尋到建筑問題、霉菌問題、漏水問題和電力問題。這意味著我們可能需要徹底地重新思考“智能家”的概念:在智能家中,互聯網從一開始就遍布在每個角落,就像水管和電線一樣。建筑公司將會成為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建造者。
事實上,甚至是我們在家中呼吸的空氣都有可能與互聯網相連。今天,54%的智能手機用戶對用于優化室內空氣質量的傳感器非常有興趣。66%的回答者認為,使用互聯網來管理空氣質量、通風設施和窗戶的智能家將會在5年后變得非常普遍。
在全球任何地方,通勤都正在成為每日生活中核心到前所未有的地步的一個部分。不幸的是,今天的職員們感覺到通勤時間是如此的無效率、無聊、甚至讓人感到挫折。
隨著市區化不斷繼續,許多城市中用在交通上的平均時間在不斷增長。每一周,全球的職員們要花費比從事休閑活動多20%的時間在通勤上。事實上,一半人每周需要花費超過9個小時的時間上下班,這些人并不認為自己還有足夠的時間用在業余愛好上。
職員們希望將這些時間變得更有生產力、用來社交、或是用來娛樂。鑒于這個原因,他們希望通勤時與互聯網的連接能夠一直保持順暢。
然而,這種要求到現在還沒有被滿足:55%的回答者對于在通勤的時候瀏覽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體驗并不滿意,而多達66%的回答者不滿于視頻流的體驗。
未來的通勤將不只是讓人們從A點到達B點,也會為通勤者提供寶貴的、體驗良好的時間。
今天,比起打電話,更多的人使用短信進行交流。許多人也習慣了在社交網絡上即時分享照片和視頻。
所以很容易理解,當遇到的意外事態迅速變得嚴重時,人們越來越多地在使用社交媒體發消息,而不是撥打911。比如,在之前的研究中,我們碰到過一些智能手機用戶,他們說在一場大地震后他們在社交網絡上發布的消息拯救了他們的生命。另一個例子是Facebook,它在最近應用了災難情況時的安全確認功能。
因此,65%的智能手機用戶對于緊急情況時使用的應用程序(emergency app)非常有興趣,這樣的應用程序會在災難發生時提醒他們,并提供經過確認的、絕不是流言的信息。
這當然會帶來新的挑戰。比如,緊急電話是撥打免費的號碼——但萬一用戶在使用基于網絡的緊急聯系時數據流量不夠了呢?62%的受訪智能手機用戶都察覺到了這個問題,希望能有一個不計入流量的緊急聯系應用程序。
今天的消費者們樂于健身,同時用可穿戴設備來監控和測量他們的健身進展。然而,穿戴這些設備可能會顯得不那么美觀,甚至妨礙進行每日工作。
根據消費者的興趣來判斷,下一個世代監控身體情況的技術可能不再是穿戴式的了,而是放在身體內部。
這些可以放在身體內部的設備一開始的功能會和現有的外部身體監控設備類似。智能手機用戶中有半數人相信,3年以后,體內傳感器將會讓他們的健康狀況得到提升。
但這只是一個開始。10個受訪的智能手機用戶中就有8個人想要利用科技增強他們的感知能力——最受歡迎的是視力、記憶力、還有聽力。
擁有超過32億用戶的互聯網,能夠海量、同時地接觸到全球各地的人們。不幸的是,這也意味著我們面對網絡攻擊,比如病毒和黑客入侵,正在變得脆弱不堪——這種報道被新聞媒體重點報道。所以,大部分受訪的智能手機用戶們都相信,在不遠的未來,許多的組織機構、產品、以及服務都將被黑客入侵,或是受到病毒感染。
18%的回答者表示,當一個組織機構、產品或是服務被黑客成功入侵后,他們對于它的信賴程度就會下降。大約有三分之二的回答者相信個人電腦、智能手機、以及社交網絡將繼續被暴露在危險中,而只有21%的人察覺到了在不遠的未來廚房家具也存在這種被入侵的風險。
每10個回答者中就有6個人為他們對于一個組織機構、產品或是服務的信任不會因為它受到黑客入侵或是病毒攻擊而有改變,半數人覺得未來3年內這些問題將很快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這可能因為消費者們感到他們無力控制這些事,或是很難將這些事與自身聯系在一起。
只有39%的人表示,一旦一個社交網絡服務從黑客入侵中恢復了過來,他們將繼續和往常一樣地使用它。消費者們也預見到了可能將會出現全新的安全服務。比如,43%的人認為,在3年內,我們將會被強制要求在登陸互聯網的時候驗證身份。
通過共享所見、意見和想法以及活躍地評論其他人在網絡上發表的內容,智能手機用戶們正越來越多地表現出類似記者的行為。
三分之二的智能手機用戶說,他們現在在網絡上分享的信息比以前多得多。比如,超過70%的回答者們表示他們會經常分享個人照片,并且有一群觀眾會瀏覽他們分享的東西。
企業也感受到了這種影響力。34%的智能手機用戶對一家公司的產品或服務有不良的體驗時會選擇在網絡上分享這些事。29%的回答者表示,在過去一周內,他們閱讀過其他人分享的糟糕體驗,而27%的人則在過去一周內分享或者轉發過其他人發表的對于某些公司或者某些權威的抱怨。
人們相信這將會對社會有巨大的影響,并且他們期待他們的聲音能夠被人聽見。37%的回答者認為,在網絡上分享一家公司的腐敗情況,相比與前往警局報案,會有更大的作用。
來源:Ericsson ConsumerLab
翻譯:新智元 王婉婷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