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憂中國食品需求減少 或影響巴西美國
2016/2/18 8:58:17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據巴西《經濟價值報》2月15日報道,最近,市場越來越感受到了“中國奇跡”的結束,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影響了大宗商品和農產品的價格走勢。不過,也有人認為盡管中國經濟據巴西《經濟價值報》2月15日報道,最近,市場越來越感受到了“中國奇跡”的結束,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影響了大宗商品和農產品的價格走勢。不過,也有人認為盡管中國經濟回不到之前的增長速度,但內需的增長卻可以保證食品需求增長持續。
北京大學教授MichaelPettis在接受《經濟價值報》采訪時表示,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給經濟帶來了很多不平衡,不過他表示中國家庭的收入和消費可以保證需求的增加。
“如果中國可以控制債務,并且能夠保證經濟重新恢復平衡,那么GDP的增長會穩定在3%以下,而家庭收入和消費則會增加4%至5%,或者更多。這完全可以保證食品價格、尤其是肉類價格相對較高。但如果中國不能控制債務或者經濟增長失衡的話,食品價格就會下降。”Pettis說。
自從巴西等農產品生產大國為了滿足中國需求開始擴大產量、增加投資后,農產品的價格一直保持在歷史低位,中巴的農產品成交量也都創造了歷史記錄。
美國和巴西是中國農產品的最大供應國,他們已經感受到了這種壓力。在2010年,美國向中國出口的農產品金額增加了18%,而從2013年開始出口額就在逐步減少。巴西的情況也相似,在2013年前面向中國的農產品出口額都在增加,而近兩年也有所減少。
巴西Insper商學院中國經濟研究專家RobertoDumas說,這種情況并不意味著中國對食品的需求在減少。他認為,中國獨生子女政策的結束以及城鎮化程度的提高都增加了中國的內需。“中國家庭收入在增加,因此谷物和肉類的消費會繼續增加。”他說。
不過,荷蘭合作銀行的谷物分析家LiefChian則認為,食物的消費并不意味著進口的增加。“這取決于價格及政府政策的差異”,比如盡管購買數量沒有超過限額,中國政府對谷物的進口配額設置了壁壘。
玉米是另外一個例子。2015/16年的進口配額是720萬噸,但由于多年來進口的增加以及中國本地產量提高,中國應該會減少至少一半的進口配額。
Chian表示,美國農業部預計2015/16年中國將進口550萬噸玉米,但由于雙邊貿易協議,90%都是從烏克蘭進口,而留給其他供應商的空間就非常小了。
再比如小麥,中國的小麥的產量超過了消費的100%,不過卻缺少制作蛋糕和面包的優質小麥。中國政府預計到2023年中國每年將進口570萬噸小麥,盡管如此,也比每年970萬噸的配額要低不少。
大豆有所不同,大豆的經濟地位沒有玉米這么高,預計大豆的進口量在未來會有所下降。而這對巴西會產生比較大的影響,因為中國是巴西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如今中國大豆的需求每年會增加300至500萬噸,不過以前每年會增加1000萬噸到1500萬噸。”巴西咨詢機構AGR的合伙人PedroDejneka說。
近15年,由于國內需求增加,中國肉類產量連年增長。雖然中國已經放棄肉類自給自足的目標,但仍然在鼓勵國內的消費。“中國肉類需求會比本地產量要高,預計中國對肉類的進口會比谷物的增長幅度要大。”巴西咨詢機構MBAgro的CesardeCastroAlves說。
中國政府已經預料到了這種狀況,并在逐步突破肉類進口的貿易壁壘。上周,中國政府新認證了巴西17家肉類加工廠,這會讓巴西肉類出口收入增加3.4億美元。
因此,中國對食品的需求會隨著中國內需增加而提高,不過進口食品的種類會從大宗商品逐步轉變至肉類等高附加商品,而巴西等農產品出口大國也應盡快適應這一轉變。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