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行業去產能路線圖逐漸明晰 跳出“產能越淘汰越多”怪圈
2016/3/3 8:52:52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繼鋼鐵、煤炭之后,水泥、造船、電解鋁、玻璃等行業的去產能路線圖也逐漸明晰。記者了解到,當前工信部等有關部門正在就淘汰上述行業落后產能制定相關意見,讓所有落后產繼鋼鐵、煤炭之后,水泥、造船、電解鋁、玻璃等行業的去產能路線圖也逐漸明晰。記者了解到,當前工信部等有關部門正在就淘汰上述行業落后產能制定相關意見,讓所有落后產能淘汰依據法律來進行,設置了環保、能耗、質量、安全、技術等紅線,凡是有一項不達標的相關產能必須退出。反之,在范圍內的就不能強行淘汰。
過去三十多年,憑借人口紅利和改革,中國經濟獲得高速增長,但2012年以來,人口紅利消失,投資需求下滑,疊加全球貿易萎縮,產能過剩問題持續惡化,尤其是煤炭、鋼鐵、水泥、電解鋁、造船、玻璃等行業尤為嚴重。2015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去產能是五大任務之首,而淘汰落后產能、處置僵尸企業、推動產業重組是主要手段。
全國工商聯冶金企業商會原名譽會長趙喜子表示,鋼鐵作為產能過剩行業的典型代表,化解產能過剩喊了多年,但結果是集中度越來越小,離散度越來越大,產能越減反而越多。他稱,之前走訪了山西、山東、江蘇還有河北等幾個地區,發現企業都不愿意主動減產,產生了大量僵尸企業,惡性循環螺旋式交織上升。
水泥行業的問題如出一轍。據了解,近些年來,面對產能過剩加劇、市場需求下降、企業效益下滑的嚴峻局面,部分地方政府和企業卻依然繼續上馬新水泥項目,對國務院早已頒布的“遏制新增水泥產能”文件置若罔聞。
中國水泥協會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國家累計淘汰落后水泥產能約7億噸,這主要包括淘汰立窯生產線和水泥粉磨站,真正淘汰落后熟料產能僅3億噸,而“十二五”期間累計實際凈增水泥產能6.5億噸。2015年全國水泥銷量23.5億噸,25年來首次下降,行業近半數企業虧損。
“以前去產能最大的問題是無法可依,絕大多數是按設備大小、產能大小、企業大小來關閉,確實是不合理的。國家硬說要拆要關,有的企業就說,我的環保能耗產品質量等都達標,難道就因為我的企業規模小,就要淘汰?”南方某省經信委的一位處長表示,不能用行政手段關閉企業,淘汰落后產能一定要有法可依。此番供給側改革依法淘汰落后產能或是跳出“產能越淘汰越多”怪圈的關鍵。
2016年春節前,鋼鐵和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指導意見對外公布,指出從2016年開始,用3至5年的時間,再退出煤炭產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而粗鋼的去產能目標則是5年壓減1億至1.5億噸。值得注意的是,國務院首次明確劃定了關停退出的范圍,設置了環保、能耗、質量、安全、技術、資源規模、經營情況、稅費繳納情況等多個紅線。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