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農辦:很快會出臺玉米價格改革
2016/3/8 8:57:31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3月6日,兩會期間,在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召開的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記者會上,全國政協常委、中農辦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說,在兩會結束以后,對玉米的改革很3月6日,兩會期間,在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召開的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記者會上,全國政協常委、中農辦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說,在兩會結束以后,對玉米的改革很快就會推出臺。
陳錫文說,中國目前糧食“多了和少了同時存在”。
一方面,連續十二年連增,從2003年糧食總產量8614億斤增加到2015年糧食總產量12429億斤,也就是說年度的產量在12年時間中提高了3815億斤,這是多了。另一方面,去年的產量和國內需求來看,還不能滿足。目前,各個方面測算下來的去年糧食總需求大概在12800億斤以上。所以總量上還有400億斤的缺口,需要通過進口來彌補。
但是,糧食又是總的概念。陳錫文說,在統計口徑中,糧食有五個大的種類。它們各自有多有少,不盡一樣。目前總的來看,小麥大體供需平衡,稻谷供給滿足了需求之后略有一點點結余。但是大豆缺口就非常大。2015年,大豆的總產量只有230多億斤,不到1200萬噸。但是離需求差別非常大,去年進口的大豆達到1633億斤。進口大豆相當于國產大豆的7倍。
對于玉米,陳錫文說,總體上,對于需求略顯得多了一些。不過,作為產量最大的品種,玉米的產量在去年有4400多億斤,但是玉米以及玉米替代品的進口達到了880億斤,本來玉米產量已經是有一些供過于求,又進口了非常多。
陳錫文認為,既有多的地方,又有少的地方,揭示出兩個基本矛盾:第一個矛盾是總產量雖然在不斷增長,但是糧食的品種結構在供給方和需求方還存在明顯的矛盾。比如大豆明顯的缺了,玉米就明顯的就多了。所以供求之間,最主要的還不是總量的矛盾。所以只看總量還得看品種,品種矛盾比總量矛盾更突出。
第二矛盾是,玉米是供給側完全可以滿足需求,進口多的原因暴露出我國糧食生產中的軟肋——價格沒有競爭力。糧食生產成本高、價格貴,所以才出現“多了還要進口”的情況。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到,糧食生產也要推進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
陳錫文說,這包括三個方面,第一要努力追求糧食總供求的平衡,現在還有缺口,因此要進一步加強農業,提高和穩定糧食產能;第二品種矛盾突出,要加強糧食品種結構的調整,適應市場需求;第三,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該更加注重創新和改革,通過推出更優良的品種和更先進的栽培技術,通過農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耕地的流轉集中,去實現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來降低農業成本,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
在體制機制方面,陳錫文說,也要改革創新。比如重要農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補貼制度、收儲制度正在積極的推進改革。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適當調減玉米播種面積,同時要推進玉米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由市場形成價格,這個價格才能有國際競爭力。當然,政府也要對農民的合理收益予以必要的補貼。
他說,個人估計,兩會結束后,對于玉米的改革很快就會推出臺。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