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庫存的不止鋼材煤炭 還有2.6億噸臨儲玉米
2016/10/11 10:51:49 來源:時代周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如何消化越來越多的玉米庫存,成了中國糧食主管部門現在最頭疼的一件事。自2008年國家在東北、內蒙古地區實施玉米臨儲收購政策后,玉米庫存逐年上升,目前高達2.6億噸左右如何消化越來越多的玉米庫存,成了中國糧食主管部門現在最頭疼的一件事。
自2008年國家在東北、內蒙古地區實施玉米臨儲收購政策后,玉米庫存逐年上升,目前高達2.6億噸左右。
十月,正逢秋收,新季玉米又陸續上市,失去托市價格支撐的全國玉米均價全面下跌。10月9日,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披露的數據顯示,9月下旬,國內玉米每噸價格為1678元,而9月上旬,玉米每噸價格為1825元。月內跌勢明顯。根據卓創資訊的最新數據,截至9月底,國內玉米均價為1673.75元/噸,一周累計下跌92.75元/噸,同比跌幅為16.83%—國內的玉米價格已跌至近10年里的最低點。
今年是玉米托市收購改革的第一年。4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糧食局聯合宣布:將取消東北四省區的臨儲玉米收購政策,轉而實施種植補貼政策。
這被外界視為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瓶頸的一次關鍵探索。玉米收儲的改革經驗,將為稻谷、小麥的收儲變革探路。中農辦主任陳錫文今年早前曾公開表示:“針對玉米的改革必須要先行,因為面臨的矛盾非常尖銳,再往后,小麥和稻米的改革也必須跟進,拖的時間不能太長�!�
臨儲政策
中國不對外公布糧食庫存數字,而據有關官員此前透露,中國臨儲玉米的庫存總量已達2.6億噸,遠超國內玉米一年的消費量——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玉米總產量為2.24億噸,較上年增加893.4萬噸,創下歷史最高水平。
如此龐大的庫存,緣起于糧食管理體制。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備災、備戰,實行了多年的儲備糧制度。1990年9月,國務院頒布《關于建立國家專項糧食儲備制度的決定》,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歷史上數量最大、管理嚴格、調得動、用得上的糧食儲備體系。當年,國家糧食儲備局成立,但此時的糧食都由地方糧站收儲,儲備糧的經營很容易受地方利益影響。
2000年,國務院決定對糧食流通進行體制改革,并成立了中儲糧。中儲糧負責收儲國家所需的糧食,但具體到收多少、何時收、何時輪換、輪換多少等問題,由發改委、糧食局等部門共同商議,并最終報國務院拍板。
2004年,國家為解決農民“賣糧難”等問題,實行托市收購政策。國家往往會在每年農民種糧之前公布一個價格,即最低收購價。糧食成熟后,如果市場價格低于最低收購價,即會啟動托市收購。托市收購的執行主體是中儲糧。
2005年,國家開始對水稻實行托市收購。2006年,對小麥實行托市收購。2008年后,國家對玉米在東北地區實行臨時收儲政策。臨時收儲與最低收購價收購類似,均可劃分至托市收購的范圍之內。
執行臨儲收購政策后,因為效益明顯且穩定,玉米種植面積逐步增加,產量也隨之增加。2012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第9次連增,玉米產量首次超過稻谷,躍居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品種。
此外, 2012年以來,隨著玉米臨儲價格的提高,臨儲收購量與年俱增,從2012/2013年度的3083萬噸,漲至2013/2014年度的6919萬噸,2014/2015年度更增至8329萬噸。
截至今年4月底,2015/2016年玉米臨時收儲結束,盡管國家已經將每斤的收購價格調低了0.12元至1元,但玉米的臨儲收購量仍舊創紀錄地突破了1.2億噸。
巨大的玉米國儲庫存,不僅帶來財政資金負擔,同時也在消耗巨大的庫存費用和利息費用。據悉,包括收購費、做囤費、保管費和資金利息等,每噸糧食庫存成本在252元左右。照此計算,目前2.6億噸玉米需要付出的庫存成本費,高達650億元。
今年4月,農業部新聞發言人葉貞琴指出玉米庫存偏多的三個原因:一是生產的快速發展。二是在生產發展的同時,消費需求不足。受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玉米食用的需求下降,深加工用量減少,需求增長速度趕不上生產發展速度。三是玉米及替代品進口增加比較多。
玉米拍賣
在龐大的庫存壓力下,從5月27日起,國家糧食局啟動了今年的玉米拍賣。
從目前來看,拍賣總成交率并不理想。以9月30日為例,當天,遼寧省計劃拍賣2013年的臨儲玉米39.9萬噸,但實際只成交了4噸,成交價為1650元/噸。
今年9月,中儲糧開始向市場投放2014年產的臨儲玉米,但隨著2016年秋季收割的新玉米流入市場,用糧企業對玉米拍賣的關注度降低,拍賣成交量逐漸下滑。9月29日,中儲糧計劃拍賣2014年臨儲玉米109萬噸,實際成交22397噸,成交率僅為2.05%,成交均價1484元/噸。
一個基本的事實是,東北玉米具有“一季生產、集中上市、水分大、農民自儲能力差”等特點,農民不賣不行。取消玉米臨儲政策后,市場主體對入市拍賣收購積極性一直不高;而東北三省的外銷運費昂貴,更加劇了去庫存的難度。
玉米執行臨儲政策之后,漸漸陷入高補貼、高庫存、高進口的新困境。盡管庫存壓力山大,但國家臨時儲備玉米卻賣不出去,一個重要原因還來自于國內玉米價格與國際市場的價差。
目前,國內玉米與國際市場價差雖有收窄,但依然較大。據艾格農業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9月中旬,進口玉米的周均價為1431元/噸,其中美國進口玉米價格為1358元/噸,與同期國內的玉米均價(1838元/噸)相比,價差超過每噸300元。
也是因此,這幾年國內一直在進口玉米。海關總署在今年9月底的數據顯示,2016年1月----8月份,中國進口玉米296萬噸,比上年同期減少32%。不過,相較于國內玉米儲量在2.6億噸左右,進口量其實并不大。
此外,東北地區和華北地區的玉米價格也倒掛嚴重,出現了華北玉米大規模倒流到東北腹地的反�,F象。
中央財政補貼300億元
從2016年起,一系列玉米去庫存的政策調整開始了。按照農業部的目標,到2020年,國內玉米種植面積將調減5000萬畝以上,今年計劃調減1000萬畝以上。
玉米的去庫存工作并不容易,既不能進口太多玉米,也不能出口太多玉米,而由于玉米的存放時間比棉花短,腐壞前以較低價格賣出的壓力也更大。
此前臨儲玉米收購的執行者中儲糧,也已經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目前,中儲糧的體量極為龐大,包括直屬庫在內,下屬企業達970多家,總資產為11263億元,企業職工有44280多人,去年的營業收入是1543億元,利潤總額是28.27億元。
為了這個“巨無霸”,政府財政要花多少錢?據2015年財政部公開的政府財政決算報告顯示,該年的糧油物資儲備支出為1800億元。這僅僅是一年的數字。
實施8年的玉米收儲政策改變后,8月9日,財政部網站公布了2016年中央財政第一批玉米生產者補貼資金的分配結果,補貼資金超300億元,其中內蒙古約為66億元,遼寧約為46億元,吉林約為73億元,黑龍江約為116億元。
補貼發放的程序是,先將中央財政補貼資金撥付到省(區、市),再由地方政府統籌補貼資金,直接發放到玉米實際種植者手中。
為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國家相關部門在9月19日聯合下發《關于切實做好今年東北地區玉米收購工作的通知》,其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玉米要收,拍賣要停,庫存要建,農民要保。
上述通知規定,在新糧上市期間將暫停相應地區庫存玉米的銷售,待2017年5月玉米收購結束后,再安排庫存玉米的銷售。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
- 中糧餐飲美食地圖青島站發布團膳油新品,為行業提供健康用油的定制化解決方案
- 慧博科技「抖音互動2.0」全新升級!618大促拉新、復購、轉化一鍵閉環,引爆抖音店鋪銷量
- 10萬公里、1947億元、3.5億噸……多領域“硬核”成績單支撐經濟發展穩步向前
- 5月13日晚8點京東心動購物季開啟 家電家居以舊換新“補上加補”
- “四好農村路”帶火“鄉村游” “白加黑”多業態融合點亮鄉村旅游新消費
- 調味品開啟“鹽值”調控
- 值得買消費產業研究院發布《2025年一季度消費數據報告》:提振消費、場景賦能、品質升級
- 從零食品牌到社區生活樞紐,故事良品省錢超市開啟零售新篇
- 2025長三角應急展會丨CTRLPA肯卓 推動聲防技術替代傳統預警技術
- 中寧枸杞:千年道地瑰寶,一“杞”奔赴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