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中國重慶房地產行業發展趨勢及市場前景預測
2016/11/2 11:04:31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重慶、武漢、南京“三大火爐”中,重慶位居首位,每年最熱月的平均最高氣溫在 32~ 34℃左右,極端最高氣溫曾達到 39.6~43.0℃,高溫延續的時間也很長,每年 30℃以 上的暑熱天數平均都在 70 天以上,并且不重慶、武漢、南京“三大火爐”中,重慶位居首位,每年最熱月的平均最高氣溫在 32~ 34℃左右,極端最高氣溫曾達到 39.6~43.0℃,高溫延續的時間也很長,每年 30℃以 上的暑熱天數平均都在 70 天以上,并且不但白天熱,夜間也熱不可耐,這也曾是歷代 文人墨客筆下的真實寫照。
能夠去除濕氣的麻辣火鍋(又名重慶火鍋)是重慶人的美食,遍布大街小巷,如今已風 靡國內外,重慶火鍋成為山城一張重要的名片。全國共有五萬多家重慶火鍋店,占全國 所有火鍋店比例的三成。中國烹飪協會發布的《2015 年度中國餐飲百強企業和餐飲五 百強門店分析報告》顯示,全國餐飲百強企業中重慶 14 個上榜,營收占比為 13.2%, 位居全國第三,且大多以連鎖火鍋企業為主。山城火鍋這張名片可謂成色十足。
全國餐飲百強企業中重慶 14 個上榜,營收占比為 13.2%,位居全國第三
重慶作為我國四大直轄市之一,經濟一直保持高速發展。2015 年,重慶市創造 GDP 總 量為 15720 億元,且 11.0%的 GDP 增速全國居首,較全國增速高 4.1 個百分點,是自 2014 年一季度以來連續 8 個季度增速位居全國第一。在全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背景 下,重慶經濟發展依然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發展勢頭依舊強勁。
重慶市 2015 年GDP總量 15720 億,全國位列第6 位(億元)
重慶 2015 年 GDP 增速全國第一,增速一直跑贏全國(億元)
重慶樓市一直以來可以用溫涼如水這個詞形容,大漲大跌都不適合這個城市。尤其是近 些年,每年的成交量保持一定比例的穩定增長,供需一直以來相對較為平衡。2011 和 2012 年,重慶市供應面積略多于需求面積,但是 2013 和 2014 年及時的調整后,2015 年整體處于供需平衡的態勢。總體來看重慶樓市持續穩定,保持著自己的小步調節奏。
重慶商品房年度銷售面積(萬方)
重慶整體供需尚處于平衡狀態(萬平)
相對穩定的供需保證了重慶樓市健康的價格變化。即使通過波動較大的月度數據來看, 自 2011 年以來,商品住宅月度成交均價幾乎呈水平狀態。從年度成交均價來看,也呈現出波瀾不驚的穩定狀態。
重慶房價保持穩定,波瀾不驚(元/平方米)
重慶年度房價變化不大,平穩發展(元/平方米)
重慶多重國家發展戰略集于一身,助力重慶經濟增速一直領跑全國,2015 年更是以 11.0%的增速位列全國第一。近年重慶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汽車制造和電子信息產業保 證第二產業優質發展,第三產業占比不斷提升,其中尤以金融產業增速最快,在第三產 業中占比也最高,未來重慶產業結構仍有提升的空間。而從人口來看,重慶的城鎮化率 (60.90%)與其他直轄市相比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近年來重慶一直處于人口流出狀 態,但從 2010 年開始重慶每年平均新增常住人口約 32 萬人,人口略有回流。
重慶作為我國四大直轄市之一,經濟增速一直領跑全國。2008 年以后全國經濟增速放 緩,但重慶經濟發展這邊風景獨好,2008-2015 年均增速達 17%。2011 年 GDP 增速 全國第二,2012 年位列第一;2011 年時 GDP 總量突破萬億,重慶進入萬億俱樂部; 2015 年國民生產總值達到 15719 億元,占全國總量的 2.29%,同比增長 11.0%,跑贏 全國增速近 4 個百分點,增速全國城市排名第一。
重慶產業結構在近百年的歷史演繹中,盡管受到很多非經濟因素的干擾,但仍可看出其 演變的軌跡:手工業——輕工業——重化工業——高加工度的制造業——現代服務業, 這也是重慶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的過程。
重慶 GDP 增速全國領先(萬億)
重慶市各產業 GDP 占比情況(%)
“十一五”以前,重慶處于重化工業為主階段,“十一五”時期,重慶將電子信息產業 確定為國民經濟支柱并給予大力支持,電子信息產業迅速崛起,重慶第二產業占比快速 提升。2010 年,重慶市電子信息制造業銷售收入 978.68 億元,同比增長 47.2%,占重慶電子信息產業總收入的 72%,高出全國平均增幅、重慶工業平均增幅21個和20 個 百分點;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銷售收入 380.46 億元,同比增長 43.9%,占電子信息產 業總收入的 28%,高出全國平均增幅、重慶市工業平均增幅 12 個和 17 個百分點。部 分廠家包括惠普、方正、宏碁、華碩、東芝、思科、富士康、英業達、和碩等。
與電子信息產業共同作為重慶第二產業兩大支柱的是汽車制造產業,2015 年重慶汽車 制造業銷售產值近 4600 億元,增速達 22%,在重慶市工業總產值中排名第一。部分廠 家包括長安、東風、上汽、現代、力帆、濰柴、慶鈴等。
重慶電子信息產業年銷售產值及增速(億元)
重慶汽車制造產業年銷售產值及增速(億元)
重慶積極布局戰略新興產業,著力發展現代物流、科技研發、金融保險、軟件信息、中 介會展、文化傳媒、創意等生產性服務業,積極發展服務貿易。2011 年以后,重慶第 三產業占比持續提升,2015 年第三產業占比比第二產業高出 2.7 個百分點。其中尤以 金融保險行業發展速度最快,金融保險業絕對量上也領先于其他子行業。 對比其他三個直轄市來看,重慶的產業結構仍有一定的調整空間,第三產業的占比未來 也會隨著重慶的不斷發展而繼續不斷提升。而房地產業相對發展較慢且增速近幾年呈下 滑趨勢。
重慶市第三產業子行業 GDP 增速(%)
我國四個直轄市產業結構對比(%)
重慶市戶籍總人口在四個直轄市中位列第一,2015年達3371.84萬人;常住總人口3016 萬人。戶籍人口中,非農業人口占比 59%,農業人口占比 41%。分區域來看,五大功 能區中,城市發展新區戶籍人口占比最多,而都市功能核心區和功能拓展區合計占比僅 為 19%。而主城九區中沙坪壩區戶籍人口占比 14%為主城最高。
從常住人口來看,一小時經濟圈占比高達 32%,其次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占比 22%。 而從主城九區來看,渝北區占比最高,達 18%,其次為沙坪壩區和九龍坡區,而大渡口 區常住人口僅為 4%。
重慶五大功能區戶籍人口占比情況
重慶主城 9 區常住人口占比情況
從人口總量來看,重慶市常住人口小于戶籍人口,長期處于人口流出狀態。但是從 2010 年開始重慶每年平均新增常住人口約 32 萬人,一定程度上人口處于回流狀態。
重慶城鎮化率不斷提升,但與其他三個直轄市和成都來對比,重慶的城鎮化水平依然較 低,2014 年為 59.6%,而北京、上海、天津均超過 80%,成都的城鎮化水平也比重慶 略高。由此來看,重慶的城市化進程尚有很長的路可走。
重慶市人口仍為凈流出,但態勢有所好轉(萬人)
重慶與其他城市城鎮化率對比情況(%)
重慶房價因何波瀾不驚,根本上仍需從供需兩端進行解釋,而不能僅僅局限于 供給或者需求某一側。
從供應端來看,重慶商品房供應一直比較寬松,但根本原因在于地根寬松,而且采取多 種措施加以保障,例如兩江新區的“再造一個重慶”、地票交易制度、保障房建設力度, 甚至是“多中心、組團式”的城市格局規劃。
從需求端來看,重慶房地產市場仍然以剛需為主,改善性需求不甚明顯,這一點可以從 購房動機、戶型結構、產品類型、客戶來源等多方面加以驗證。在本輪房地產回暖周期 中,二套房首付一降再降,成交量主要受改善性需求推動的背景下,重慶成交量顯得相 對平淡。
重慶兩江新區成立于 2010 年,轄江北區、渝北區、北碚區 3 個行政區部分區域,規劃 總面積1200平方公里,預計到202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400億元,工業總產值15000 億元,建成區面積 500 平方公里,人口 500 萬人,相當于 10 年再造一個重慶工業、再 造一個重慶經濟、再造一個重慶主城和再造一個主城人口。在建設開發方面,重慶兩江新區規劃構建“一心兩城十組團”城市空間格局,規劃建設 水土、蔡家、翠云、悅來、鴛鴦、空港、龍興、御臨、魚嘴等 9 個大型聚居區,新增集 聚人口將達 200 萬人以上。而且在 9 大聚居區中,重慶會布局修建 9 處公租房住宅區, 居住人口將達到聚居區總人口的 20%以上,而北部新區、悅來、蔡家等地還會規劃建設 一批高檔商業住宅。 因此,規劃面積高達 1200 平方公里的兩江新區成立發展,為重慶土地供應的寬松環境 創造了可能。
重慶歷年地票成交變化圖
分區域來看,主城區(即都市功能核心區和都市功能拓展區)是地票交易涉及土地的最 主要區域。2008 年至今,重慶主城區地票成交面積為 17.29 萬畝,意味著地票交易制 度為主城區累計增加建設用地指標 1.15 億平,以 1.5 容積率計算,可增加規劃建筑面 積 1.73 億平。
重慶市地票交易、購買、征轉使用情況表(畝)
自 2011 年開始,重慶(全市范圍,包括主城區)土地供應量開始急劇攀升,由 2010 年的 6291 萬平上升至 8035 萬平,在全國范圍內排名也由第三名躍升至第一名。此后, 重慶土地供應面積一直排在全國第一名,2013 年最高時曾達 1.16 億平,并超過第二名 連云港和第三名武漢的土地供應量總和。
重慶土地供應面積一直位居全國第一名,2013 年供應建面達 1.2 億平(萬平,重慶全市)
從區域分布來看,2008 年至今重慶市主城區土地供應約占全市范圍的 55%,累計土地 供應建筑面積達 3.56 億平。而從土地用途來看,重慶市住宅類土地供應建筑面積達到 3.91 億平,占比達到 69%,其中住宅用地和商住用地各占一半;此外,工業用地供應 建筑面積達到 1.88 億平,占比為 30%,商服用地 6600 萬平,占比為 10%左右。
2008 年至今,重慶市主城區土地供應占全市供應比例約為 54%(萬平)
2008 年至今,渝北區土地供應規劃建筑面積累計達到 1.07 億平,占主城區土地供應比 例為 34%,位居主城區第一名,而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分別以 16%和 13%位居第二、 第三名,江北區則已 3900 萬平、12%位居第四名,北碚區則以 2567 萬平、8%位居第 七名。 由于兩江新區主要由渝北區、江北區和北碚區部分區域組成,因此 2008 年以來重慶主 城區土地供應大約有 54%來源于兩江新區。
2008年至今供應土地建面
2008年至今主城區供應土地建面
2008 年以來,重慶市主城區累計土地成交面積為 3.16 億平,略低于供應面積 3.56 億 平;從各年度來看,重慶市主城區土地供需比維持在 1.05 附近,其中 2013 年供需比 1.01 為最低值,而 2016 年 1-9 月供需比 1.51 為最高值。從主城各區土地成交來看, 渝中區供需比 1.03 為最低值,反映了重慶傳統中心城區土地具有較強的稀缺性,而沙 坪壩區供需比為 1.17 為最高值。總體來說,重慶市土地市場主城區總體上供應略大于需求的狀態,而且各年份、各主城 區都是這一狀態。
近年來重慶市主城區供需走勢,供給始終略大于需求(萬平)
近年來重慶市主城各區供需走勢,供給始終略大于需求(萬平)
由于常年供應略大于需求,重慶市土地成交樓面價得到較好控制,土地溢價率也很低。 重慶市長黃奇帆曾經指出,重慶一直按照樓面地價不超過當期房價 1/3 進行調控,事實 證明重慶做到了這一點。 重慶樓面地價長期維持在 2000 元/平方米以下,而房價則維持在 7000 元/平方米左右; 從溢價率來看,自 2012 年以來重慶土地出讓溢價率常年維持在 10%以下,甚至在 2014 年、2015 年長時間以底價成交。
重慶土地成交樓面均價常年維持在 2000 元以下(元/平方米)
重慶市土地溢價率常年在 10%以下,甚至長時間底價成交(%)
重慶市主城區商用地產成交量約為 30 萬平/月,在商品房市場中占比約為 30%,相比 2012 年提升約 15 個百分點。但 2015 年商用地產成交量曾有大幅下降,但 2016 年以 來有所回升。重慶和大多數二線城市同樣面臨商用地產去化困難問題,由于本篇報告主要研究住宅市 場,因此不多贅述。
重慶主城區非住宅商品房成交面積走勢(萬平)
重慶主城區住宅與非住宅結構走勢,商用占比有所提升
重慶是國內二線城市中唯一從未實行過限購政策的城市,在其他房地產政策 與全國比較同步的背景下,重慶房地產調控政策以調整首付比例為主。過去幾年中重慶 市首付比例經歷多輪調整,首套房最低首付比例由 30%調整至 20%,二套房最低首付比例從 60%調整至 20%(結清首套房貸款)和 30%(未結清首套房貸款),調整幅度非常大。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