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中國銀行信息化產業行業概況、發展現狀與前景發展趨勢分析
2016/12/18 10:38:18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1 、軟件行業概覽21 世紀以來,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及產業結構不斷升級,信息技術已逐漸成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和促進全社會生產效率提升的強大動力,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正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作為信息產業的1 、軟件行業概覽
21 世紀以來,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及產業結構不斷升級,信息技術已逐漸成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和促進全社會生產效率提升的強大動力,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正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作為信息產業的核心和基礎,我國軟件產業近年總體保持了較快發展。根據工信部數據,2005-2015 年,我國軟件產業實現業務收入從 0.39 萬億元增長到 4.28 萬億元,復合增長率為 27.07%。
2005 年-2015 年,我國軟件行業增速顯著高于 GDP 增速,且占 GDP 比重也逐步提升,我國軟件行業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快速發展,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軟件行業占 GDP 比重如下圖:
2 、銀行信息化產業發展現狀與前景
(1)我國銀行業發展現狀
根據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 2015 年報數據,截至 2015 年底,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共有法人機構 4,262 家,同比增長 4.18%;從業人員 380 萬人,同比增長 1.06%;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為 172.3 萬億元,同比增長 15.7%,負債 160 萬億元,同比增長 15.1%。
在我國銀行業穩步增長的同時,行業所面臨的環境也在發生巨大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
1)金融機構開放程度不斷加深
隨著改革開放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深入,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和中資銀行走出國門的狀況近年來得到的積極發展。截至 2015 年底,共有 22 家中資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海外 59 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 1,298 家分支機構,其中一級機構 213 家;15 個國家和地區的銀行在華設立了 37 家外商獨資銀行(下設分行 306 家)、2 家合資銀行(下設分行 4家)和 1 家外商獨資財務;26 個國家和地區的 69 家外國銀行在華設立了 114 家分行。46 個國家和地區的 153 家銀行在華設立了 174 家代表處。38 家外資法人銀行、86家外國銀行分行獲準經營人民幣業務,在華外資銀行資產總額 2.68 萬億,負債總額 2.33萬億。一方面,鼓勵中資銀行在有效防范風險的前提下"走出去",科學實施海外布局能夠積極引進境外戰略投資,拓展資本補充渠道,增強發展實力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另一方面,合理引導外資銀行本土化發展,對增強金融市場活躍度、提升中國銀行業整體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
2)利率市場化穩步推進
自 2012 年以來,我國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2015 年 10 月 24 日,央行決定對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等不再設置存款利率浮動上限,標志著我國利率市場化的穩步推進持續深化。過去,我國銀行業長期以來存在著嚴重的同質化競爭問題,其收入仍然嚴重依賴存貸利差,利率市場化改革使融資成本的增加和貸款利息的下降,加劇中國銀行業的價格競爭,減少銀行的利潤,但預期也將鼓勵商業銀行開發更多市場創新產品及服務,并采取基于風險定價。利率市場化將對銀行業產生深遠影響,要求銀行管理更精細化,倒逼銀行加速業務結構調整實現轉型。
3)金融創新不斷加強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互聯網金融逐漸興起并滲透進金融行業各個領域,以互聯網理財產品、第三方支付等為代表的新型互聯網金融產品對傳統金融行業的業務模式及其盈利能力構成了新的挑戰。隨著互聯網金融產品和服務逐漸被市場和客戶所接受,越來越多的銀行機構主動利用互聯網求變創新,銀行業圍繞業務發展和創新需求,以互聯網金融、大數據和云計算為契機,不斷加強自身創新能力,同時也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我國銀行業信息化現狀
我國銀行業信息化起步于 20 世紀 80 年代,隨著中國金融業的改革與發展,銀行業的整體競爭力和現代化水平得到了快速發展。目前,大型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信息系統的基本框架經過 20 多年的建設,基本形成了完善的信息化運作體系,完成了銀行業傳統業務流程化信息改造,實現了我國商業銀行向信息化時代的現代化銀行的過渡。主要表現包括:
1)初步實現了數據集中,將生產運行集中到現代化的數據中心,將獨立發展的各類業務系統統一到新一代綜合業務系統或全功能銀行系統中,將多種服務渠道集成至綜合應用前置平臺中,構建了新的渠道應用支撐環境,基本形成了以綜合業務系統、前置系統為核心的基礎技術平臺;
2)以集中信貸管理系統、數據倉庫技術等的順利推進和應用為標志,實現了信息技術應用從業務操作層提升到管理決策層,IT 的管理決策支持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已成為管理決策的重要手段;
3)實現了以信息技術為依托的持續金融服務創新,比如,建立了覆蓋全國的實時清算網絡,充分順應了移動技術和應用的發展,大力發展了自助銀行、電話銀行、客戶服務中心、網上銀行和手機銀行等新型服務渠道;
4)實現了較為完整的信息安全體系,建立和完善了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形成了注重可操作性的完整的安全制度體系,制定了注重信息安全的保障策略,實行了信息安全等級管理,通過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和綜合性安全技術措施,構建了安全技術防范的基本體系。
在銀行自身業務發展的驅動下,銀行業信息化基礎建設日趨完善,銀行機構開發了大量金融信息和業務處理系統,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銀行信息基礎設施體系,銀行業信息化所起到的作用也從簡單的業務支持變為銀行業發展的驅動因素之一,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是銀行核心競爭力的體現。信息化對銀行業發展的作用表現為以下幾方面:1)信息技術已成為推動業務創新及發展的主要源泉因素,信息系統的服務已經涵蓋了銀行所有核心業務流程。新產品和服務方式的出現,往往是金融性質的市場行為同信息技術相互耦合的結果,信息化為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和基于知識的量化評價,輔助了決策行為,使金融產品的創新和交易更為簡單和高效,從而擴大了金融市場;2)信息技術幫助銀行實現以客戶為中心的業務流程再造。信息化幫助銀行從以客戶為角度重新思考和設計現有的業務流程。根據客戶類別,將分散在各職能和業務部
門的工作,按照最有利于顧客價值創造的營運流程進行重組,使銀行能有效適應市場的要求,從而建立“客戶中心型”的流程組織,以期在成本、質量、顧客滿意和響應速度等方面有所突破,進而在財務績效指標與業績成長方面有優異的表現;3)信息技術拓寬了銀行服務渠道。隨著通訊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及應用,由ATM、POS 等自助設備組成的自助服務渠道和“電話銀行”以及基于互聯網技術的“手機銀行”和“網上銀行”等電子服務渠道的出現打破了時間和空間對銀行服務的限制,延伸了銀行的服務,提高了銀行服務的能力和效率;4)信息技術促進了銀行內控機制的健全化。銀行可以根據授信客戶信用評級、產品的風險度、擔保方式、定價模式等來判斷風險級別;可以建立各種分析模型,對信貸業務相關數據進行多維分析,結合金融數據模型,為授信決策提供支持,在利用信息技術提高風險管理效率的同時,有效防范金融風險的發生;5)信息技術推動銀行組織結構的“扁平化”。服務前臺和管理機構的信息能夠實時傳送到決策部門,實現智能化決策和快速反應,從而大大提高管理效率,擴大管理范圍,減少管理層次。同時數據集中為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收集完善的客戶信息、交易信息及其他各種金融信息并進行數據挖掘,逐步建立以信貸風險管理系統、客戶關系管理、資產負債管理和金融監管系統為代表的決策支持平臺,使信息技術的應用從業務操作層提升到管理決策層。
(3)銀行業 IT 投資規模
1)行業規模及變動趨勢
近年來,在利率市場化和互聯網金融的沖擊下,銀行對自身精細化管理、風險控制能力和服務水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滿足客戶日益增加的個性化和差異化需求成為銀行業未來發展的方向。在此背景下,我國銀行業加大了對信息化的投資以保持服務效率,銀行業 IT 市場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態勢。IDC 數據顯示,2015 年我國銀行業整體 IT 投資為 831.1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11.92%。
2015 年,從中國銀行業 IT 投資在各類 IT 產品的分布來看,硬件方面的投資占到投資總量的 54.7%,軟件和服務方面的投資占銀行業 IT 投資總量的 9.1%和 36.2%。
2015 年,從各類銀行的投資比例來看,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投資比例最大,占到銀行業總體投資的 45.2%,股份制商業銀行的 IT 投資比例為 21.1%,城市商業銀行和農商、農合、農信等農村金融機構等的 IT 投資逐步增長,占到銀行業總體投資的 29.5%,表明區域性商業銀行對 IT 的重視程度正在加強,此外,以外資銀行、政策性銀行為代表的其他銀行機構投資比例達到 4.2%。
(4)銀行業 IT 解決方案投資規模
2015 年中國銀行業 IT 解決方案市場整體規模為 225.2 億元,比 2014 年增長 23.5%,預測到 2020 年市場規模將達到 612.1 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 22.14%。
中國銀行業 IT 解決方案市場主要分為業務、渠道、管理和其他四大類,其中業務解決方案包括核心業務、支付業務、中間業務、信貸業務系統等,渠道解決方案包括渠道管理、柜臺、銀行卡、電話銀行/呼叫中心、網絡銀行、直銷銀行、自助銀行、手機銀行等系統,管理解決方案包括資源管理、商業智能/決策支持,風險管理,金融審計和稽核,客戶關系管理等系統。
中國銀行業 IT 解決方案市場按解決方案類別構成情況如下:
(5)銀行信息化發展趨勢
目前,銀行信息化建設已不是單純地將手工業務計算機化,而是要將技術變革與制度變革有機結合,建立和完善金融風險機制,在引進信息技術的同時重構業務模式、再造業務流程。總體而言,未來銀行信息化的發展將集中體現在以下三大方面:
1)以數據為基礎,形成集約化管理模式
數據是銀行賴以生存的土壤,為銀行業務發展提供了底層建筑與支撐體系。對體量巨大的數據群進行分析處理考驗著銀行的信息科技基礎設施架構能力。大數據的使用,一方面強化了銀行業的風險管理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對客戶消費行為模式的分析,為服務創新提供了數據基礎,推動了差異化競爭的實現。未來銀行信息化建設將著力構建服務決策、面向業務的大數據平臺,加快推進跨行業信息資源整合,強化數據的再應用,建立數據驅動的流程管理和決策機制。
2)以支付為核心,發展移動互聯業務模式
以移動互聯為代表的互聯網技術正逐漸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基礎設施,通過移動互聯方式塑造未來銀行的渠道體系、產品體系、服務體系與商業模式,加快構建移動金融生態圈,進而引領客戶消費行為與生活方式。同時,拓展移動金融在各領域的應用,堅持近場支付和遠程支付統籌協調發展的原則,積極推進移動支付領域的模式創新和業務拓展,大力發展移動支付等跨行業業務。
3)以協同為抓手,建立統一的客戶體驗模式
線上線下渠道協同已成為當前銀行業提升差異化競爭能力的重要手段。隨著移動支付、網絡銀行以及自助終端設備的普及,差異化的服務渠道推進著銀行信息化時代的社會化分工與協同,促進產品服務創新。同時,借助高效的現代經營理念,統籌各業務條線,形成協同的渠道管理模式,能夠優化客戶體驗,提高管理效能。未來,中國金融行業市場總體上將繼續保持穩健發展的態勢,金融改革的力度將不斷增大,金融行業轉型步伐加快,面對利率市場化和互聯網金融的挑戰,傳統銀行將更加重視產品創新與服務創新,而以大數據、云計算、移動和社交媒體為代表的第三平臺將在金融產品服務創新方面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