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中國土地流轉和農藥管理推動農資流通集中度分析
2017/3/14 11:44:54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1、土地流轉是大勢所趨,相關配套政策加速落實我國近年來城市化進程穩步推進,而第一產業發展緩慢滯后;同時我國耕地資源稟賦以及長期以來的耕地政策導致了人均耕地面積較小、農地細碎化,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面臨瓶頸;農村非農收入比重逐年增加,農業副1、土地流轉是大勢所趨,相關配套政策加速落實
我國近年來城市化進程穩步推進,而第一產業發展緩慢滯后;同時我國耕地資源稟賦以及長期以來的耕地政策導致了人均耕地面積較小、農地細碎化,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面臨瓶頸;農村非農收入比重逐年增加,農業副業化、兼業化的趨勢明顯,由于近年來的外流導致農村勞動力的弱質化(老齡化+婦女化)現象加重。可見以人、地為最主要生產要素所呈現出的現狀與第一產業發展的矛盾愈發突出,隨著國家政策連年推動以及農業機械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土地流轉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必然發展趨勢。
人、地等農業生產要素決定我國土地流轉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必然趨勢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04 年 12 月,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指出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村莊、集鎮、建制鎮中的農民集體所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依法流轉,自此,國家連年聚焦三農問題并持續逐步推進土地流轉制度改革。2016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積極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多種類型的新型農業服務主體開展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土地托管等專業化規模化服務,健全縣鄉農村經營管理體系,加強對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管理服務。2016 年 12 月 14~16 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定調 2017 年農業工作的方向: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7 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臨近,預計未來國家政策將持續聚焦三農以及土地流轉。
國家鼓勵推動土地流轉政策列表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土地確權既是農村土地流轉的前提和基礎,也是保證土地按規定用途使用。如果不以確權為基礎,盲目大規模推行土地流轉,則流轉的主體很可能因產權不明、用途不清而使農民作為土地流轉主體受到侵害,或影響農民不同土地使用類型因流轉帶來的不同收益,侵害農民財產權利。
國家政策推進土地確權促進土地流轉的頂層設計思路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我國土地確權工作于 2009 年啟動,最早以 8 個村為試點探索土地確權在整村推進,2011-2013 年以鄉鎮為單位在數百個縣開展確權試點,2014 年在山東等 3 省推進整省試點,2015 年新增湖南等 9 省(登記面積達到 0.33 億 hm 2 左右,基本覆蓋全國 1/4 的農地),2016年新增河北等 10 省后,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整省試點達 22 個,確權工作加速推進;按此前定下的時間表,至 2017 年底省級確權登記頒證將全面完成。另外,為解決長期以來農村集體資產不明晰、所有權被虛置等問題,全國多個地區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折股量化改革試點。
土地確權有序推進,按2013 中央一號文件計劃,至 2017 年底省級確權登記頒證將全面完成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可見國家對本輪土地確權是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而且確權的政策和原則越來越具體、明確。土地確權是農村土地流轉的基礎,確定土地對應的權屬關系是后續展開其他各項改革的前提。隨著土地確權的不斷推進,土地呈加速流轉趨勢。截至 2015 年底,全國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達到 4.47 億畝,占家庭承包經營耕地總面積的 33.3%,流轉合同簽訂率達到67.8%;而根據分地區的土地流轉推進效果來看,土地流轉率一旦超過 30%,流轉進程將會加快,因此未來土地流轉將會進入一個更快的推進時期。
成都農村土地確權—— 土地流轉運作模式示意圖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至2015 年底土地流轉面積比例高達33.4%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農資參與主體數量縮減
我國的耕地資源稟賦以及以往的土地制度等因素,形成了長期的小農、家庭經營模式,導致了農資生產和流通行業非常分散、多級中間商瓜分利潤的現狀,同時農資品牌眾多而同質化嚴重、質量參差不齊甚至假貨泛濫。
土地流轉和農業規模經營下,農資產業鏈將面臨巨大變革,其根本原因是土地流轉引起的農資消費群體的演變。土地流轉是土地由分散到集中的一個過程,農資消費群體逐步從家庭為單位的農戶變成了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農資消費人群將發生大規模的縮減和集中。截止 2013 年,我國經營面積在 50 畝以上的種植大戶達 317.5 萬戶;據農業部統計,2016 年全國已有超過 87 萬戶各類家庭農場,經營耕地面積達到 1.76 億畝,占全國承包耕地總面積的 13.4%,其中,經農業部門認定的家庭農場超過 34 萬戶,平均經營規模達到170 畝左右;至 2015 年 10 月,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達到 147.9 萬戶,入社農戶 9997 萬戶,占農戶總數約 40%。
家庭農場數量快速增長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 2013年以來加速增長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假設未來農資消費群體單位耕地面積達到40畝,對比2003年我國家庭經營規模7.5畝,可以粗略估計未來農資消費人群可降至約原來的 20%;樂觀假設農資消費群體單位耕地面積達到 80 畝,農資消費人群可降至約原來的 10%。農資消費群體逐步由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組成,是有組織、有規模的農民,無論哪種形式都會使農資使用更趨科學,農資的規模采購成本更低,訂單生產和各種種植合作社將改變農民分散經營時作物種植的盲目性和農資購買的被動弱勢局面,市場上流通的農資產品和品牌數量將大幅度縮減,進而會沿農資生產流通的整個產業鏈向上提升集中度。
以農藥行業為例,預計未來生產商、經銷商和零售商數量將進行大幅度縮減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可以預見農資生產和流通企業也將經歷大規模的洗牌,企業數量大幅減少。過去 30 年美國英國 80%的農資流通渠道已經消失,前四家控制了近乎 70%的市場份額,而日本個人購買農資也僅占 20%,其他都是合作社或協會等組織購買,這也是未來中國農資領域發展的趨勢。現有的 6-7 萬家縣級農資經銷商和約 60 萬家鄉鎮零售店未來也可能僅有 10-20%能生存下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