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速降費:既是百姓福利也是數字中國的有力支撐
2018/3/27 15:05:22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加大網絡提速降費力度,取消流量‘漫游’費,移動網絡流量資費年內至少降低30%。”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加大網絡提速降費力度,取消流量‘漫游’費,移動網絡流量資費年內至少降低30%。”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此處時,會場內掌聲連連,這既反映了人大代表對加大提速降費力度的支持,也反映了通信行業的提速降費已經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
據工信部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廣大手機用戶對于手機流量區分本地流量和全國流量這種計費方式反映的意見比較強烈。“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工信部部長苗圩在“部長通道”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今年將加大網絡提速降費力度。工信部副部長陳肇雄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也強調,加大網絡提速降費力度不僅是百姓和企業的福利,也為建設數字中國提供更好支撐。
運營商——
堅決貫徹落實提速降費
近日,三家電信運營商紛紛表示,積極支持國家對信息通信業進一步實施提速降費所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在堅決貫徹落實國家提速降費政策方面,三家電信運營商意見統一,也紛紛堅定了認真做好客戶服務、助力數字中國建設的決心。
對企業來說,網絡提速降費不僅能夠刺激業務量大幅增長,還能夠提升企業競爭力和創新能力。從2014年年底到2017年年底,用戶使用1GB流量的平均費用雖從139元降到了23元,但是平均每個用戶每月流量使用量卻從209兆增長到1.7GB。薄利促進了多銷,我國基礎電信企業并沒有因為提速降費而減少收入。相反,從2014年到2017年,我國電信業務收入增速從-1.6%增長到6.4%。
無論是取消漫游費還是降低流量費,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通信行業必須轉型升級。從日常生活經驗看,網速快慢、流量資費高低就是人們選擇和評價通信運營商的重要依據。而從整個社會來說,網絡提速降費能夠助力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建設,促進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助力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專家指出,提速降費,對運營商短期而言會造成一定損失,但從長遠來看是十分可觀的利好。正如李克強總理所強調的:“提速‘提’的是企業競爭力,降費‘降’的是社會總成本。”
其實,抓好提速降費工作是近年來通信行業工作的重點和方向,所取得的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從提速的方面來看,我國光纖寬帶用戶數和手機寬帶用戶數均位居世界第一。在家庭寬帶用戶方面,現在擁有50兆及以上網絡帶寬的用戶數占到了整個家庭用戶數的70%以上。我國4G用戶數也在逐年增加,去年年底已經接近10億戶。從降費的方面來看,三年來,通過提速不提價、流量不清零、取消語音通話的長途和漫游費等措施,我國寬帶用戶的單價下降了90%,移動通信用戶的單價下降了83.5%。
老百姓——
分享了更多信息化時代紅利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就要求央企要釋放更多的改革發展紅利供老百姓分享。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移動總經理魏明對《人民郵電》報記者說:“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將進入快車道,信息通信業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人民群眾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的信息服務,推動‘互聯網+’發展,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隨著相關舉措的落實,老百姓將享受到更好的信息通信服務。“互聯網+各行各業”將帶動這些傳統行業更好地轉型升級。“老百姓看到這個肯定非常高興。一方面,上網的速率會進一步加快,創新的應用會更多;另一方面,單位流量資費還會下降。”全國人大代表、南京郵電大學校長楊震在接受《人民郵電》報采訪時表示,“價格下降后,運營商會更容易、更愿意改造傳統行業。”
3月10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舉行前,全國政協委員馮遠征、張光北、姚明就政府工作報告中有關“取消流量‘漫游’費,移動網絡流量資費年內至少降低30%”等話題接受了《人民郵電》報的獨家采訪。三位委員均表示,會場上大家熱烈的掌聲充分表明了老百姓對提速降費的擁護和歡心,我們每個人都是“提速降費”的受益者。
取消流量“漫游”費,廣大網民及媒體點贊和叫好之聲不絕于耳。不少網民稱,在去年取消手機國內長途和漫游費的背景下,今年再次取消流量“漫游”費,這是技術革新的大勢所趨,更是民心所向,是政府對“提速降費”的深化,是對民眾關切和期待的響應。
下一步,針對取消流量“漫游”費,工信部方面表示,要推動基礎電信企業加快開展套餐梳理和調整、系統開發和改造、測試和業務驗證等工作,確保廣大用戶在7月1日前享受到這一紅利。除此之外,工信部還將鼓勵基礎電信企業繼續推進大流量互聯網卡、階梯式流量放心用等流量降費措施,確保移動網絡流量資費年內至少降低30%。(記者 周振龍)
轉自:人民郵電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