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數字經濟正邁向從量變到質變的歷史性拐點
2018/4/1 10:12:03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日前,中國信息化百人會在北京發布了《2017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17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由中國信息化百人會聯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日前,中國信息化百人會在北京發布了《2017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17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由中國信息化百人會聯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中國電信、埃森哲、國家信息中心、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滴滴出行、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等機構共同承擔完成,并共同發布。
(圖片來源:互聯網)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納入“數字經濟”這個關鍵詞。中國信息化百人會從2013年成立以來,致力于研究中國信息化發展的重大前沿和戰略問題,在連續3年發布信息經濟發展報告的基礎上,根據當前國內外信息化發展的新形勢、新共識、新戰略,深入研究數字經濟的基本概念、演進規律、特征趨勢及發展戰略,以及中國數字經濟的歷史方位、國際地位、區域格局、產業特征,形成了《2017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數字經濟正邁向從量變到質變的歷史性拐點,主要包括十大重要觀點。
發達國家數字經濟占GDP比重超過50%
在全球信息化進入全面滲透、跨界融合、加速創新、引領發展新階段的大背景下,數字經濟長足發展,正成為創新經濟增長方式的強大動能。2016年全球發達國家(美、日、德、英)數字經濟占GDP比重在50%左右,美國數字經濟規模排在全球首位,已超10萬億美元,占GDP比重超58%。融合型數字經濟的主體地位進一步鞏固,主要國家融合型數字經濟占比普遍超過70%,少數國家甚至接近90%。
中國數字經濟正處于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節點上
中國數字經濟正步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進一步鞏固了全球第二大數字經濟大國的地位,正處于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節點上。
一是從發展速度看,2016年中國數字經濟增速高達18.9%,分別比美國(6.1%)、日本(17.0%)和英國(11.5%)高出12.8、1.9、7.4個百分點。
二是從產業規模看,2016年中國數字經濟總量達到22.6萬億元,占GDP的比重為30.3%,比2015年提高2.8個百分點,比重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但仍顯著低于全球其他主要國家,分別比美國(58.3%)、日本(46.4%)和英國(58.6%)低28、16.1、28.3個百分點。
三是從增長貢獻看,2016年數字經濟對GDP增長貢獻率高達58.7%,從2002年至2016年,數字經濟對GDP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高達34.3%。
四是從內部結構看,2016年中國融合型數字經濟占數字經濟比重為77.2%,增速高達25.7%,對數字經濟增長的貢獻達88.2%,增速與貢獻率均創近五年新高。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呈現明顯的省域差異
一是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增速、占比在穩步提升中呈現明顯的區域差異。中國各省數字經濟的發展由于戰略導向、經濟基礎、產業結構、資源稟賦等不同而表現出明顯的梯級分布特征,數字經濟發展地區集聚效應顯著。
二是全國各省份劃分為四個梯隊。第一梯隊包括廣東、江蘇、山東、浙江、上海、北京6個省份,數字經濟規模均在10000億元以上;第二梯隊包括福建、湖北、河北、天津4個省份,數字經濟規模在6000億元至10000億元之間;第三梯隊包括陜西、吉林、廣西、黑龍江、貴州、內蒙古、山西、新疆8個省份,數字經濟規模在2000億元至6000億元之間;第四梯隊包括甘肅、寧夏、青海3個省份,數字經濟規模在2000億元以下。
面向制造業的數字經濟蓬勃發展
面向制造業的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我國各重點行業的數字經濟發展在研發、制造、產業鏈等方面呈現不同特征,發展路徑各異。
一是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仍處于起步階段。2017年我國生產設備數字化率為44.8%,關鍵工序數控化率46.4%,數字化設備聯網率為39%。企業資源管理(ERP)、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制造執行系統(MES)普及率分別達到55.9%、16.4%、20.7%。2017年我國智能制造就緒率為5.6%,比2014年提高了0.9個百分點。
二是裝備行業以數字化研發工具的集成應用和基于產品的智能服務為雙向突破口,提升產業價值鏈水平。裝備行業圍繞產品全生命周期研發創新開展積極探索,行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79.8%。
三是原材料行業以強化制造環節的智能化水平為著力點,打造集約高效實時優化的生產新體系。行業智能制造轉型趨勢顯著,石化、大型鋼鐵行業智能制造就緒率分別達到6.8%、18.3%,在各重點行業當中居于前列。
四是重點行業數字化投入產出出現價值新拐點,全要素生產率實現指數級加速增長態勢,輕工、電子、機械、紡織行業兩化融合發展水平接近或跨越中等水平。
五是各行業數字經濟發展路徑各異,原材料行業打造集約高效實時優化的生產新體系;裝備行業提升產業價值鏈水平;消費品行業構建用戶需求的精準采集、快速傳導和實時響應的新能力。
六是食品、醫藥、石化、汽車的產業鏈協同水平較高,實現產業鏈協同的企業比例分別為9.2%、9.1%、8.2%、6.9%。
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向智能化發展
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包括網絡基礎設施、平臺基礎設施和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網絡基礎設施加速向高速率、萬物互聯、智能化升級,5G將在2020年前商用,智能網絡將在2025年初具規模,預計到2020年全球將有超500億臺設備連接。平臺基礎設施逐漸成型并向云與邊緣計算融合化以及感知智能化方向發展,邊緣計算成為平臺基礎設施的新戰場。傳統物理基礎設施逐漸向數字化轉變,當前年新增1500萬臺機器中,只有10%實現網絡連接,基礎設施升級空間巨大。
數字經濟促使企業組織模式產生深刻變革
數字經濟時代,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融合滲透有效降低了企業內外的交易成本,促使企業組織模式產生深刻變革,越來越多的企業呈現出網絡化、扁平化、柔性化等主要基本特征。海爾“人單合一雙贏”模式、小米極致扁平化組織模式、韓都衣舍“大平臺+小前端”的組織模式、華為“鐵三角”模式等新型企業組織模式不斷涌現。
擁抱平臺經濟成為助力企業高速發展的重要途徑
平臺經濟核心是由多方參與形成的生態系統,擁抱平臺經濟,將成為助力企業高速發展的重要途徑。一是推動業務轉型,強化客戶聯系,減少資源共享成本,降低跨國運營門檻。二是推動組織轉型,打破企業邊界,推進組織扁平化,打造行業生態圈。三是推動商業模式創新,促進企業從銷售產品轉變為提供服務,強化行業生態系統核心地位,通過數據變現等創造企業新的營收與利潤來源。
創新平臺治理成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數字經濟平臺治理是跨越科層治理的新型治理模式。當前,平臺治理面臨平臺經濟增長迅猛、平臺用戶規模巨大、平臺多邊市場高度復雜等三大變化,以及平臺的準公共性與商業性、傳統條塊監管和平臺網絡化形態、平臺迅速發展和政府落后治理手段等三大主要矛盾。完善數字經濟平臺治理需要確立“四大目標”、堅持“四個原則”和抓住“五點舉措”。
數字人才成為中國經濟數字化轉型的核心驅動力
隨著我國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數字人才成為影響我國經濟數字化轉型進程的重要因素。全國數字人才分布最多的十大城市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杭州、成都、蘇州、南京、武漢和西安。約50%的數字人才分布在互聯網、信息通信等ICT基礎產業,傳統行業主要分布在制造、金融和消費品三大行業。85%以上的數字人才分布在產品研發類,深度分析、先進制造、數字營銷等職能的人才加起來不到5%,數字人才結構性問題突出。
數字經濟新型靈活就業模式對就業增長具有重大意義
數字經濟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提升,與之相對應,數字經濟所帶來的強大的就業吸附力對中國整體就業的拉動作用也越發明顯。在數字技術不斷發展的同時,新業態、新經濟模式不斷涌現,新型就業模式更加靈活多樣。
數字經濟新型靈活就業模式對就業增長影響積極,增加了弱勢群體的就業機會,而且收入提升效應明顯,并為社會創造了就業緩沖器和蓄水池。
數字經濟正在邁向體系重構、動力變革與范式遷移的新階段
一是數字經濟正邁向體系重構的新階段。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加快融合發展,并呈現數據驅動、軟件定義、平臺支撐、服務增值、智能主導等典型特征,正在全方位重塑制造業的生產主體、生產對象、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誰來生產(who)、生產什么(what)、用何工具(which)、如何生產(how)、在哪生產(where)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
二是數字經濟正邁向動力變革的新階段。人類正在構建一個以“數據+軟件”為核心的新世界:賽博空間。賽博空間的本質就是基于軟件構建一套數據自動流動的規則體系,把數據轉變為信息,信息轉變為知識,知識轉變為決策,以數據流不斷優化資源的配置效率,全面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培育基于數據驅動的新動能。
三是數字經濟正邁向范式遷移的新階段。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論在經歷了以牛頓定律為代表的理論推理法、以愛迪生發明燈泡為代表的實驗驗證法后,正在構建認識世界的兩個新的方法論:模擬擇優法和大數據分析法。(記者 徐勇)
轉自:人民郵電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全國兩會定調 新能源汽車行業對外開放提速
- 下一篇:2018年中國棉花價格走勢分析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