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快配套設施國產化進程 讓船配"上船"不再難
2018/4/3 10:12:04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日前,常熟瑞特電氣股份公司獲得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新建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上包括柴油機健康管理、電力推進健康管理、輔助系統管理和智能機艙平臺等在內日前,常熟瑞特電氣股份公司獲得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新建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上包括柴油機健康管理、電力推進健康管理、輔助系統管理和智能機艙平臺等在內的智能機艙產品訂單,同時,中國極地中心同意瑞特電氣成為“極地科考產品選用工廠”。這是我國公司首次在科學考察船上配套智能機艙系統,也是我國公司首次在電力推進船舶上加裝智能機艙產品。業內人士指出,這或將有利于加快國產極地科考智能電氣配套研究成果產業化步伐,加快船舶配套設施國產化進程。
(圖片來源:互聯網)本土化配套率不足30%
船舶配套業是生產和制造除船體以外的所有船用設備及裝置的工業,它與船舶總裝業、船舶修理業共同組成完整的船舶工業。船舶配套產品的價值約占船舶總價值的三分之二,在船舶工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提升船舶配套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是打造世界造船強國的必要條件。
近年來,隨著我國造船業的快速發展,船舶配套產業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與歐美、韓國以及日本相比,尚未形成特色鮮明的發展模式,船舶配套業整體水平還比較落后,尚未形成連貫一致的發展政策,企業規模普遍不大,產業發展集而不聚。
工業和信息化部制定并印發的《船舶配套產業能力提升行動計劃(2016-2020年)》中指出,韓國、日本船用設備本土化裝船率分別高達85%、90%以上,我國與之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特別是在高技術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配套領域本土化配套率不足30%。
船舶配套產業涉及面廣、產品種類多,其中船用設備價值量最大,占全船總成本的40%—60%,船舶配套設施的維護和維修,亦是船舶業中高附加值的產業。船舶配套設施大量的引進,不僅使得成本上升,后續的維修、護理也要受制于人。提升配套裝備國產化率關系到船舶市場的發展壯大與相關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更關系到國家海洋信息安全。
“如果公務船、應急船等船舶關鍵配套國產化率過低,不利于保障數據、信息安全。”中國潛水打撈行業協會理事長、全國政協委員宋家慧表示。為此,宋家慧2016年、2017年連續兩年提出了公務船通信導航等關鍵配套國產化問題的提案。
船舶配套企業也有“領頭羊”
船舶配套設施國產化低、船配產品頻頻遭遇“上船難”,國產產品真的與國外船配產品存在較大差距嗎?
記者了解到,固然有些高精尖領域或許存在一定差距,但我國在柴油機、發電機組、螺旋槳等船用配套設備的研發制造水平上有了很大提高,如齒輪箱、機械零部件等領域,國產產品已經可以和國外產品比肩。
以船用齒輪箱產品為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及設計理念,再經過不斷創新,國內船用齒輪箱行業已形成了重慶齒輪箱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重齒”)、杭州前進齒輪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杭齒”)等一批骨干生產企業。重齒以其特有優勢牢牢占據了國內艦船齒輪箱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杭齒則以品種多、規格全而成為國內民船齒輪箱領域的龍頭老大,其交付的挖泥船齒輪箱最大輸出功率高達10500千瓦。
杭齒船機公司成套系統銷售部總經理何沛表示,杭齒的齒輪箱產品近年來經過不斷的技術改進,與國外同類產品幾乎已沒有差距。如果按照國外產品的價格,用更好的材料和齒輪芯,杭齒生產的船用齒輪箱一樣可以達到國外先進產品水平。
“國內配套企業10000千瓦的船用齒輪箱都做的了,為何國內某些船東在5000千瓦的船用齒輪箱選購中,連一個競標機會都不給國內配套企業呢?”何沛對此十分不解。
“目前,民營企業對某些零部件的開發投入不足,即便是民營企業做出來了,市場也不允許民營企業的失敗,所以民營企業的船配產品很難進入到大型國企。”大連海事大學航運與經濟管理學院匡海波教授表示。
上海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金東寒也曾表示,要為國產船機提供“上船”機會。隨著我國船用柴油機產業的進步,很多產品系列都已經相當成熟,缺的就是“上船”的機會,首臺套船用柴油機“上船”更是難上加難。
實現“國船國配”需多方發力
目前,與世界先進配套企業相比,我國船舶配套業自主創新能力、本土船用設備裝船能力仍有待提高。一些配套廠家產品的質量、性能不夠穩定,使得國內一些船東對國產配套產品信心不足。造船業投資大、風險高,為保證質量,國內船東在訂造新船時,對一些關鍵配套設備更愿意使用有保障的天價進口產品,對于已經通過了苛刻的技術論證的國產配套產品,則持觀望、懷疑態度。
這在相當程度上挫傷了國產配套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阻礙了國內配套業進一步做強做優做大的發展步伐。中國船舶配套產業發展容易進入惡性循環:國產設備沒有業績證明,船東不敢用,越不敢用,就越缺少業績證明。
“推動船舶配套業自主品牌的研發以及智能化的發展,需要政策、人才、技術等各個方面的支持,尤其急需通過頂層設計突破行業間的壁壘,并將‘軍民融合’和‘一體化的科研創新平臺’理念融入船舶配套業發展規劃之中,助力國產自主配套設備發展。”在談到船舶配套設施問題時,全國政協委員、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胡可一說。
據悉,瑞特電氣能獲得“雪龍2”號上的智能機艙產品訂單與其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
在中國船級社(CCS)智能船舶規范對外正式發布后不久,瑞特電氣就著手進行智能船舶電氣產品的技術研發。2017年年初,瑞特電氣還與上海海事大學、江蘇科技大學、大連海事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開展技術合作,抽調公司技術骨干,建立智能電氣產品研究平臺。瑞特電氣負責人介紹說,憑借著較為完善的技術方案、“產品終身維護、智能軟件不斷升級”的售后服務以及此前產品在“雪龍”號極地科考船上應用良好的效應。
匡海波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船舶配套產品要想真正實現國船國配,依然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更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匡海波認為,目前,我國在國船國配方面的保護政策還很少,像船舶配套這種需追趕他國的產業,要引導、鼓勵民族經濟進入其中,只有當社會最活躍的力量進入到船舶配套大型研發領域中,發展才會快起來。至于像豪華游艇游輪等高端船舶配套的制造,放開市場,有計劃的引進國外的高新技術企業到中國來投資,通過用市場換技術的方式來發展壯大。(記者 楊柳)
轉自:中國水運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并、減、降,解碼稅改關鍵詞
- 下一篇:從“再定義”到“再創造” 中國服裝業煥發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