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部委強挺央企科技創新 科技強國亟待核心技術破局
2018/6/18 10:12:03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科技部、國資委近日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中央企業創新發展的意見》,多措并舉加快推動中央企業創新發展,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在若干重點產業領域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創科技部、國資委近日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中央企業創新發展的意見》,多措并舉加快推動中央企業創新發展,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在若干重點產業領域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創新型中央企業。兩部門發出的通知還指出,技術進步要求高的中央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將納入經營業績考核,給予央企創新一系列政策支持。
如此力度此前少有,決策者的苦心,從“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的措辭可見一斑。但需要注意的是,研發在核心關鍵技術領域突破,從來不是畢其功于一役的事情。它需要企業耐得住寂寞,不怕耗費時間和心力,專注于一件事情;也需要國家積極為中央企業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創造良好環境,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加大考核、分配、人才等方面支持力度,發揮協同優勢,加快實施一批自主創新重大項目和工程。
央企成國家科技創新主力軍
據科技部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企業科技創新研發投入占到77%,而中央企業研發投入又超過了全國研發投入總額的四分之一。在國家科技獎勵中,中央企業獲得科技獎項占獲獎總數的1/3以上。中央企業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家科技創新的主力軍。
隨著科技研發投入的增多與研發能力的提升,成果也在不斷涌現。據財政部統計,我國央企的研發投入已在2011-2014年就增長了800億元。目前我國建立的146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中,中央企業牽頭或參與組建的占80%;80個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在中央企業,占總數的近50%。此外,在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中,40家中央企業獲得79個獎項,占獲獎項目總數的1/3。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4年,中央企業累計擁有的有效專利達到了23萬項左右,發明專利達到10萬項左右。
央企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專家指出,我國目前已在高鐵、核電、特高壓及智能電網、大型水電站等領域占領了國際科技制高點,獲得了世界技術發展趨勢的引領地位;在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獲得了一定的領先優勢。
央企科技創新能力促進國家綜合實力提升
創新是突破我國經濟發展瓶頸、實現我國經濟向更高形態發展根本出路,而科技創新的主體在企業,央企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國家綜合實力。
一方面,央企分布于諸多關系國家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代表著行業和國家的創新能力和水平,是引導和推動行業技術進步的主要力量。十八大以來科技創新能力極大提高,央企在許多重點領域掌握了核心關鍵技術。央企努力促進國有資本向關系到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產業和優勢企業集中,大力化解過剩產能、積極淘汰落后產能、堅決處置“僵尸”企業,更加注重提升企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另一方面,相對于其他企業,中央企業具有更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較先進的技術水平和更豐富的科技資源,特別是中央企業中的一批科研和設計單位,是我國目前最寶貴、最重要的科技資源之一,在推動行業技術進步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部分技術領域創新能力薄弱,亟待形成創新共同體
雖然近年來央企不斷加強對科技研發的投入,但中國企業大而不強的問題依然突出。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會長王忠禹透露,2015年中國內地有94家企業進入《財富》500強,這94家企業的研發強度為1.24%,與世界500強企業平均研發強度5%的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央企的科研投入逐年增加,專利和成果也不斷涌現,為何大多數中國企業仍然大而不強?中國企業聯合會副會長尹援平認為,創新驅動發展,但如果沒有與創新體系相匹配的創新文化,企業的創新就會受到影響。
而在國企改革專家祝波善看來,現階段,在利潤收入仍是主要考核指標的情況下,我國很多央企在創新上的步子仍邁得不夠大。很多央企一味追求利潤而忽視了科技創新,為控制成本,壓縮研發方面的投入,最后導致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存在較大短板。而這些短板也成為了卡住部分央企產業轉型、升級的瓶頸。
為此,央企要凝心聚力投入新一輪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不斷實現更多突破,取得更大成績。國家方面,也要積極為中央企業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創造良好環境,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加大考核、分配、人才等方面支持力度,發揮協同優勢,加快實施一批自主創新重大項目和工程。(葉菁)
轉自:通信信息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