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研潮不斷升溫理性對待才是關鍵
2020/1/13 11:56:46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一環,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層次人才和釋放人才紅利的重要途徑。12月22日,202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閉幕。據統計,今年有341萬考生報考,比去年增加了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一環,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層次人才和釋放人才紅利的重要途徑。12月22日,202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閉幕。據統計,今年有341萬考生報考,比去年增加了51萬人,再創歷史新高,今年也被稱為“最難考研年”。
當前,教育與人才的競爭日趨激烈,很多國家已將研究生教育作為培養和吸引優秀人才的重要方式。我國研究生報名人數逐年增加,這順應了國家創新發展和以高素質人才構建新競爭優勢的需要。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甚至多面性。在看到“考研熱”積極成因的同時,也要對“熱”現象進行必要的“冷”思考。
考研熱背后的原因
“考研熱”有著現實的數據支持。中國教育在線此前發布的《2019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顯示,自2007年以來,碩士研究生招生的每年增長率維持在4%左右。
統計數據顯示,自2011年以來,中國考研報名人數除在2014年、2015年稍有下降外,其余年份都呈增加態勢。
考研報名人數更是屢創新高。據統計,2016年研究生報名人數為177萬人,2017年研究生報考人數達201萬人。另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2018年研究生報考人數達到238萬,較2017年增加了37萬人,增幅達18.4%。這一增幅在2019年再度被刷新。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考研人數規模達到290萬人,比2018年再增52萬人,增幅升至21%。
縱觀近五年的考研報名數據,從2016年的177萬,到2020年的341萬,5年時間,考研報名人數接近翻番。
“考研難度每年都在增加,但學生們的報考熱情并沒有消退。”天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郎鐵柱此前表示,教育體制改革,高校擴招,本科畢業人數在不斷增加,這些都是“考研熱”的大背景。
像往年一樣,今年也有不少“二戰”的考生。根據研招網發布的《2019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數據報告》顯示,近年來,隨著考研人數的增長,考生的選擇和結構也呈現了新的趨勢。考生方面,雖然應屆生仍然是考研的主力軍,但是隨著在職研究生納入統考后,以及往屆生對于提高自身就業競爭力的需求增加,往屆生的考研比例也逐年提高,據可以查詢到的全國及部分省份最新公開數據顯示,往屆生占比近半。
在經濟結構轉型的大背景下,考生對自我提升的訴求越來越強烈,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提高文化層次亦成為考生讀研的重要因素。很多學子對自己的未來有著相對清晰的規劃,既契合了社會發展的需要,也符合自身的特點。不過,大家選擇考研的原因仍不盡相同。
面對考研熱,有些人認為這是本科畢業生逃避就業、推遲面對社會競爭的手段,也有人認為扎堆考研會稀釋研究生學歷的含金量,造成“學歷通脹”,還有人覺得不少畢業生考研就是為了“鍍金”,在學歷、履歷上“更好看”。
微博發起的投票顯示,近七成網友覺得考研是為了提升學歷,進而好找工作;不想進入社會而考研的網友占18.8%;只有一成不到的網友認為考研是為了繼續深造做研究……
“學歷在招聘當中的作用依然存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分析,“考研熱”背后也存在著問題。雖然高學歷能夠為學生帶來優勢,但是這種相對優勢要付出很大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考生應根據自身條件和職業規劃理性選擇,不應有“隨大流”的盲目心態。
相關報告顯示,將近六成的考生認為,研究生學歷將對就業有很大幫助。兩成考生持謹慎態度,認為研究生學歷對就業有一些幫助,但作用不大。另外有兩成考生認為視專業而定。
有專家表示,就業競爭和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也是“考研熱”不可忽視的客觀因素。“就業競爭背景下,企事業單位招聘,甚至公務員招錄等,很多崗位就明顯加大了對延伸學歷的要求,這也是考研報名熱度不減的外部環境。”海天教育考試研究中心專家吳睿分析。
有調查數據顯示,39.96%的考生都將“個人發展與就業前景”作為考研的原因,其次是占21.29%的專業前景,出于“熱愛科研”目的進行考研的學生僅占12.17%。就業需求是催生“考研熱”的重要原因。
當前,經濟穩步發展和結構轉型對高層次人才培養提出了迫切需求。但在就業壓力的刺激下,考生盲目追求熱門專業,使得社科類專業的報考人數遠多于工科類專業。報告顯示,在高校的報考熱門專業中,社科類專業常常占據眾多席位,而工科類專業寥寥無幾。
高校專業的報考上明顯呈現出冷熱不均的現象。從近年來研究生報名的熱門專業可以看出,考生在選擇讀研時更青睞金融、法律、新聞與傳播、工商管理等社科類專業。考生報考專業的較強趨同性,喜歡追求所謂的“熱門專業”。
考研熱不斷升溫,多種因素促使考生報考。選擇考研的主要動機之一是提高就業和從業的核心競爭力。另一個主要動機則是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提高文化層次,這兩項相較以往調查比例有所提升,可見很多考生對自我提升的訴求更加強烈。為了獲得研究生學歷而考研為第三種動機。
理性對待考研熱潮
無論處于何種原因,考研熱從另一角度說明廣大畢業生對自身的要求越來越高,在完成本科學習的基礎上,想向更高的學歷與更深層次的知識發起沖擊是值得鼓勵的。
然而,在研究生報考、錄取、畢業人數均大幅增加的當下,不難發現在考研熱的背后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有必要未雨綢繆,高度重視。廣大學子也當理性認識自我,合理對待考研。
考研熱連年升溫,報考人數屢破紀錄,但研究生學歷的含金量受到爭議。根據中國教育在線的調查,近六成考生認為研究生學歷較之前有所貶值。
近年來,研究生教育由外延式擴張轉向內涵式發展,考研熱趨勢下提高研究生質量成為招生單位新的課題。當前,研究生招生規模大,研究生數量大幅增多,研究生“注水文憑”層出不窮、研究生培養過程中質量要求不嚴格等問題仍然存在。
為了規范學術,確保畢業生質量,今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和加強研究生培養管理的通知》,提出對不適合繼續攻讀學位的研究生要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基于現狀,研究生分流的有效推行面臨不小的挑戰。而今年以來,已有多所高校對超期研究生予以清退。
然而,在“嚴進嚴出”漸成大勢的背景下,研究生學歷含金量的質疑仍然存在。調查顯示,近六成考生認為研究生學歷較之前有所貶值。研究生教育由外延式擴張轉向內涵式發展任重道遠,考研熱趨勢下如何提高研究生質量成為招生單位必須面對的長久課題。
此外,近幾年高校學生“慢就業”“緩就業”趨勢增長,考研成為部分學生緩解就業壓力的一個選項。
面對考研仍應理性對待,切莫盲從隨大流。“并不是所有專業考研都合適,還需要根據職業特點,結合自身情況,對未來發展方向有一個清晰認識后,再決定是否考研。”王軍超還建議,在選擇報考專業和學校時,避免盲目跟風,要結合自身學業水平,綜合考慮自身優勢和專業背景以及學術興趣后作出理性選擇。
“要根據自己的個性和興趣,更合理地認識自身、更科學地規劃未來,研究生教育應當是一個增強學識、提升能力的過程,而不能僅將其視為提升學歷或找工作的敲門磚。”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王劍說。
有專家表示,考研熱顯示了全民素質的提高和提升自我的熱情,但在保證數量的同時,如何保證質量,尤其增加在職考研的含金量,為社會培養有實力、有能力的高級人才,這是我們應該冷思考的。認真思考如何使社會從“考研熱”真正邁向“學術熱”“能力熱”,這樣良性循環,研究生教育才能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種種現象提醒我們,目前需要在考研問題上對大家加強指導,引導應考人員理性對待考研。應當根據自己的個性和興趣,更合理地認識自身、更科學地規劃未來。在面對選擇時,人們應認識到研究生教育應當是一個增強學識、提升能力的過程,而不能僅將其視為提升學歷的“鍍金”或找工作的“敲門磚”。(文/劉一慶)
轉自:中國產經新聞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