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三角一體化如何發展 參與雄安新區規劃的院士這樣說
2020/8/28 13:37:16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8月26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開發者大會在上海舉辦,眾多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就示范區的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這其中還包括多位曾參與編制雄安新區規劃的院士、專8月26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開發者大會在上海舉辦,眾多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就示范區的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這其中還包括多位曾參與編制雄安新區規劃的院士、專家。
會后,本報記者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雄安新區建設首席顧問曲久輝,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段進,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從他們參與的雄安新區規劃中探尋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可以借鑒的雄安經驗。
曲久輝:生態筑底理水為要
曲久輝院士所在的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院牽頭,組織了對雄安新區中白洋淀的規劃編制。在他看來,水網交錯的長三角地區,其發展對水生態的治理、保護與開發要求與雄安新區有著共同點。在這方面,先行一步的雄安新區能為示范區提供不少的經驗借鑒。
白洋淀素有“華北之腎”的美稱。也因此,雄安新區的規劃建設里,“以淀興城、城淀共榮”的理念貫穿其中,生態空間管控被放到了首要位置。曲久輝院士介紹,特別是,雄安新區的規劃中還首次明確提出了藍綠空間占比——要求開發強度要嚴格控制在30%以內,綠地和水系空間要穩定在70%的水平。
“這種綠色發展的理念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國內許多城市的發展規劃,自然也包括了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的發展。”曲久輝介紹,在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的規劃中,同樣明確堅持生態筑底、理水為要的目標,提出了示范區整體的藍綠空間占比不低于68%的目標,水面率要從20.3%提升到22%,森林覆蓋率目標從目前的8.6%提高到12%。這樣的規劃設計,為城市建設構建起了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空間的基礎框架。
如何保證這樣的藍綠空間比?曲久輝認為,這首先就要求新城開發的方式不能是 “攤大餅”,不是搞一個幾百平方公里的集中建設區。以雄安新區為例,其規劃就是建設5個規模適中的組團,五個組團之間是有綠帶分割的,以水系為紐帶,形成一個良好的組織結構。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的建設也應該借鑒這種模式發展城鎮群,而不是一個集中的大城市。
“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的生態保護也要突出自身特色。”曲久輝說,一體化就是示范區最大的亮色。考慮到水污染治理本身就是一個系統工程,流域的系統治理至關重要。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恰恰能很好地將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都統籌起來協同治理,在規劃政策措施和一些具體舉措上步調一致。這必將讓區域的水治理事半功倍。
日前,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開發者聯盟剛剛成立。在曲久輝看來,這就是示范區凝聚各方力量治理水環境、開發水資源、保護水文化的重要平臺。“開發者聯盟包括了企業、政府、機構、金融等各方面主體,這些力量的共同參與將形成合力。”他說,聯盟的成立體現了區域協同治理的精髓。
水污染治理有很多區域的特性、流域的特性,但也有更多共性。曲久輝還認為,對白洋淀水生態治理的精準管理、精準發力,同樣值得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借鑒。長三角地勢低平、河網交錯,要從控源做起,實現對工業源、農村源、生活源的三源協同控制。其中,工業源是長三角地區的重要方面,因為這里是沿江工業特別發達的區域。
具體來說,曲久輝建議從制定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標準和規則入手。目前,除了國家的環保標準,各地的標準大多是以省級為單位來制定,在長三角地區可以嘗試制定區域協同的規章制度,從制度供給上實現治水的更高效協同。
段進:傳承文化人居典范
雄安新區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有許多相似之處。藍和綠構成了“未來之城”雄安的底色,而堅持生態優先,同樣成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共識。
“二者都站在生態文明的時代高度,結合當地特有的環境,按照世界眼光、國際標準擘畫了一個未來新空間。”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段進表示,先行一步的雄安新區一定程度上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供了思路借鑒。如今,牽頭規劃示范區的“門面”——江南水鄉客廳,讓他對一體化發展又有了新的認識。
何為江南水鄉客廳?段進介紹,依托一體化示范區的交匯處,一個約35平方公里的地域,打造一個具有東方意韻的江南庭院水鄉客廳。在保護江南水鄉的基礎上,植入生態友好型產業。
“匯而不集,通而不暢。”提起水鄉客廳的現狀,段進用這兩個詞概括。也正因此,水鄉客廳要以一體化、高質量建設為目標,成為生態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實踐地、跨界融合創新引領的展示區、世界級水鄉人居典范的引領區。
如何實踐、展示和引領?段進認為,首先要傳承文化特征。“雄安新區在建設中就注重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中西合璧、以中為主、古今交融’的建筑風貌,形成‘中華風范、淀泊風光、創新風尚’的城市風貌。”
在段進看來,這一彰顯地域文化特色的路徑,也為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帶來啟示。一體化示范區是江南水鄉空間和人文特質的集中承載區,有7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和16片省級以上歷史風貌保護區,且該區域同屬江南文化圈。因此,他認為,要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活化利用,在總體延續江南水鄉空間肌理的基礎上,形成“河湖田鎮村”融合共生的水鄉單元,強化城鄉整體風貌設計,加強對建筑形態和色彩引導。
“人居模式方面,要探索產居、人文、生態協調共生的世界級水鄉人居模式。” 段進說,江南水鄉是中國傳統典范,過去意義上就是粉墻黛瓦,新的江南水鄉要考慮的是,如何把現代生活和既有的歷史文化做一個好的融合,形成小尺度、低高度、中密度的城鎮,在這里要做的不是一個大城市,而是一個城鎮群,或者是以鎮為特色的群。
一個好的規劃,可以激發一個地區澎湃的動能。作為一體化示范區的核心展示區,江南水鄉客廳的規劃建設也參照了雄安新區的運行辦法——面向國際招標。
在開發者大會上,江南水鄉客廳設計方案正式面向全球征集,邀請國內外具有國際經驗和高水平設計能力的單位參與。“既要江南風,也要國際范。” 段進說,就是要運用國際先進的設計理念,實現水鄉客廳區域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集中展示長三角一體化建設成果。
那么,被寄予如此高期望的江南水鄉客廳該如何建?段進表示,要將轉型改造和創新相結合,推動綠色一體化產業發展。比如依托金澤鎮區、汾湖高新區東部片區以及嘉善北部片區等既有鎮村人居聚落,以存量改造和新建相結合的方式,有機嵌入區域級、標志性的創新服務、會務會展、文化創意、科教體驗等功能項目,呈現出面向未來的生產生活場景。
“把生態綠色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段進認為,在這一點上,雄安新區實行最嚴格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建設藍綠交織、水城共融的新時代生態文明典范城市,為示范區發展“打了個樣”。未來,水鄉客廳將圍繞“一心三園、三區三道”的總體空間結構來建設。“一心”觀江南意象,將建設船廳院落模式的一體化會展館、單軸型水鄉聚落模式的會議村;“三園”將打造水鄉濕地、桑基魚塘、江南圩田三個主題展示園;“三區”將集創新聚落,匯聚一批創新活躍、引領未來的高科技產業;“三道”則通過藍道、綠道、風景道等水陸交通組織鏈接水鄉風景。
“江南水鄉客廳體現了跨省域、最江南、超級都市圈的特征。”段進說,可以預見,這里將成為一體化高質量建設成就的集中展示區。
王凱:以新理念謀新發展
作為最早介入雄安新區規劃的機構之一,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如今又成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開發者聯盟成員單位之一。參與了新區和示范區的規劃后,中規院院長王凱表示,新理念引領是兩者建設的一大共同點——其中包括綠色生態、創新驅動等各方面的引領。
“都說規劃是龍頭,但規劃的核心是理念。”王凱認為,有了這些好的、新的理念才能有好的行動,有好的行動才能有好的結果。
以創新發展為例,雄安新區不僅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要,還提出要限制承接和布局一般性的制造業和中低端的第三產業。同樣,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在創新發展上,也以世界眼光、國際標準布局未來,加速發展融合型的數字經濟、特色型的服務經濟、功能型的總部經濟等。
“雄安新區和一體化示范區在發展動力上各有特色。”王凱分析道,雄安新區的定位是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的疏解地,自然很多功能性的內容是植入式的;而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要求實現一體化的社會經濟基礎、一體化的發展示范,更加需要質量、動力、效率在體制機制上的重大改革。
長三角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王凱說,也因此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發展更需要激發各類開發主體的活力。示范區的規劃里就提出,示范區內培育、形成一批企業總部和創新中心,通過自我的力量來加速發展。此外,示范區在重塑市場主體和政府的關系上,也不斷發力。這次成立的開發者聯盟就集合了各種市場主體、智庫,旨在推動、倒逼這種轉型的加速。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城市韌性安全引起更多關注。不僅僅是生態環境,也包括公共管理、社區服務、社區管理的韌性和安全。以人為本的城市發展新理念要求我們,更多地考慮城市抵御各類風險的能力,其中包括,抵御自然災害、公共衛生安全和一些社會重大事件。
在王凱看來,要實現城市更高的韌性和安全,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可以借鑒雄安經驗,以低尺度、微循環為特點,發展小街區、中低密度的城鎮集群;不再一味地追求高樓大廈,讓城市的發展與自然風光較好地融合,營造一個綠樹掩映下的城市。
“雄安新區和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在理念上有很多共同之處,但共同之處也有不同做法。”王凱說,一體化示范區位于三地交界處的發展末梢,它的發展將是把經濟洼地打造成為價值高地的過程,尤其要加快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打造創新綠色發展的新高地。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