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態化調控政策不斷加碼 樓市“金九銀十”或難重現
2020/9/18 15:36:20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8月份以來,各地調控頻頻收緊,房企融資和資金監管新規醞釀,讓今年樓市傳統旺季“金九銀十”的銷售變得分外緊迫。進入9月,住建部進一步明確城市主體責任與省級監控指導責任;相關監8月份以來,各地調控頻頻收緊,房企融資和資金監管新規醞釀,讓今年樓市傳統旺季“金九銀十”的銷售變得分外緊迫。進入9月,住建部進一步明確城市主體責任與省級監控指導責任;相關監管部門表態,明確提出要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對債務規模進行精準約束,并推出“三條紅線”,更使得部分房企提前感受到了秋意。
多地樓市加碼調控
繼8月26日部分城市召開房地產工作會商會,強調落實城市主體責任,毫不動搖堅持“房住不炒”定位后,無錫、東莞、杭州、沈陽等多地樓市相繼頒布重磅措施,加碼調控。
8月30日,長三角區域熱點城市無錫發布樓市調控政策,要求限制離異家庭購房套數、個人住房轉讓增值稅征免年限由2年調整到5年、提高二套房首付比例至6成,防止通過“假離婚”手段獲取購房資格,進一步提高購房成本和轉讓成本,抑制投機炒作。
9月3日,東莞在前期“7.25”新政的基礎上加強細則管理,明確社保連續繳納不足半年的不能通過一次性補繳來取得購房資格,同時對7月25日以后網簽的住房要求3年限售(含贈與)。
9月4日,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局發布了《進一步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對土地市場、住房貸款、稅收政策、限購政策、無房家庭認定等方面內容作了進一步明確規定。其中,要求父母投靠落戶滿3年才能買房,同時,對無房家庭優先購房要求5年限售,堵住了投靠落戶炒房和優購炒房的漏洞。
9月6日,沈陽市房產局、沈陽市自然資源局等聯合發布關于《關于進一步促進我市房地產市場穩定健康發展的通知》,從嚴管控住宅用地出讓溢價率,并提出嚴格執行個人購買首套商品住房首付比例不低于30%規定,第二套商品住房首付比例提高到50%。首付款須一次性支付,禁止分期支付和“首付貸”,將個人住房轉讓增值稅免征年限由2年調整到5年。
地產分析師王東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兩年房地產市場發展越來越呈現出分極化的特點。自黑龍江鶴崗因數萬元一套超低價房而被冠以“流浪漢的天堂”以來,遼寧阜新、甘肅玉門老城區又接連走進大眾視野,雖然“白菜價”的噱頭成分很大,但也從側面反映人口長期凈流出的城市,其房產市場的萎靡程度。
但在一、二線城市,落戶新政帶來的購房人口基數增加,使得市場需求堅挺且有強勁購買力支撐,購房需求在疫情后被大量釋放。“千萬豪宅頃刻售罄”、“百萬喝茶費”、“學區房輪番跳漲”,今年以來,快速反彈的深圳樓市更是“一騎絕塵”。買方熱情空前高漲,賣方推波助瀾,催生各種投機亂象頻頻冒頭。
王東東認為,近期針對成交量仍處于高位運轉城市的調控升級密集頒布,可謂擲地有聲。從行政、金融、稅收等多方面精準嚴控“炒房”趨勢,力度之大,堪稱歷史之最,隨著一系列新政的雷霆落地,或將為部分過熱樓市按下暫停鍵。
但鑒于區域和城市分化開始顯露,從政策層面,不會從根本上“一刀切”,對全國范圍內的樓市做出非常嚴格的限制,會延續“一城一策”的總體思路和調控邏輯。王東東指出,將調控的主導權逐漸“下放”到地方政府手中,以壓實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等方面的主體責任,這種機制對提高調控的精準度和及時性有很大幫助,紓困不刺激,從而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三條紅線”出臺防范金融風險
作為一個資金密集型行業,房地產企業在過往的實踐中,通過階段性的高負債來實現高增長,甚至“彎道超車”的案例始終存在。雖也有因高負債而導致資金鏈斷裂的個案,但該模式仍一直被視為行業內的金科玉律,以至于對國家金融安全構成威脅。
2020年8月20日,住建部、中國人民銀行在北京召開重點房地產企業座談會,會議為房地產融資劃定“剔除預收款的資產負債率不得大于70%”、“凈負債率不得大于100%”和“現金短債比不得大于1倍”的“三條紅線”。
監管層根據觸及“三條紅線”的情況不同,將房地產企業分為“紅、橙、黃、綠”四檔。具體以2019年6月底的有息負債規模為基礎,三項指標全部踩線的企業歸入“紅檔”,此類房企有息負債不得增加;踩中兩項的企業歸入“橙檔”,有息負債規模年增速不得超過5%;只有一項踩線房企歸入“黃檔”,有息負債規模年增速為10%;全部指標符合要求的“綠檔”,有息負債規模年增速可放寬至15%。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房地產企業的到位資金中,有近一半來自于銷售(定金及預收款、個人按揭貸款),其余來自融資。以行業快速擴張的2017年為例,Wind資訊統計,截至2017年6月30日,136家上市房企的整體負債率為78.9%。在排名前50的房企中,有超過半數的房企資產負債率在80%以上。盡管這一指標是未剔除預收款的,但結果仍然偏高。
今年以來,房企的資產負債率普遍下降,但突破“紅線”的情況仍然不少。有市場機構對50家銷售額較高的房企財務數據進行梳理,只有12家房企符合三條標準要求;踩線一條的房企有14家;同時越過兩條紅線的房企有10家;同時踩到三條紅線的房企有14家。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地產都與財富聯系在一起。無論是購房者,還是開發商,都不乏因房地產而實現財富劇增的案例。”北京某房企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市場預期好,房子就不愁賣,房企自然也不愁融資。但近兩年,“房住不炒”的觀念在市場中逐漸形成共識,房地產的邏輯發生了顯著變化,靠一個項目的定金、預收款和融資,支撐一個或多個項目的滾動開發的時代早就過去了。
翎鴻金融研究員陳風同樣認為,此舉首次通過量化的形式,既保證合理融資需求,又控制資金進入樓市的規模,防范樓市成為金融風險“灰犀牛”,且從各方面來看,對超負債的管理政策保持收緊力度,將是今后的常態化手段。此外,盡管“三條紅線”的具體實施日期尚未明確,但隨著房地產迅速向居住屬性回歸,資金難以像過去那般大量涌入房地產市場,留給房企的時間已然不多。
在融資管理“三條紅線”規則下,后續房企難以通過舉借債務擴大經營規模,并且部分債務的償還也需要依靠銷售回款。市場普遍預計,融資新規將加速房地產銷售,一些達標壓力較大的企業可能降價促銷。
房地產融資政策的重磅收緊看似是在近期突然間雷霆落地,事實上早在2016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首次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此后,監管部門陸續出臺了多輪政策,地方政府也紛紛發文調控。及至2019年,房地產長效機制逐漸落地試點,意味著這一輪樓市調控進入常態化階段。
陳風表示,各級監管部門在延續了以往的限購、限貸等措施外,還首次推出“限售”措施,并通過對房屋持有年限,提高購房資格的門檻,綜合運用金融、稅收等綜合手段,遏制短期內進行低買高賣的炒房行為,著力從需求端調整控溫。而“三條紅線”對放棄債務規模進行精準約束,則代表樓市去杠桿的重心開始從“C端”轉移到“B端”。
在“三條紅線”劃定后兩周,9月6日,恒大集團突然宣布要實現“金九銀十”每個月1000億元的銷售目標,還推出全國樓盤全線7折等一系列促銷。有業內人士認為,房地產龍頭企業率先降價促銷,目的是在融資收緊的背景下,加緊擴大市場份額,降低負債率。
密集的調控政策對沖房企打折促銷,對于今年“金九銀十”是否還能重現往年的銷售熱潮,王東東分析認為,以目前情況來看,中央多次強調“房住不炒”的政策導向,LPR利率持續保持不變,調控政策精準加碼等,似乎都不具備讓房地產市場快速升溫的外在條件。(記者 劉波)
轉自:中國產經新聞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