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極化趨勢下中國漸成跨國企業全球布局要點之一
2020/9/18 15:52:16 來源:新華財經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隨著多個新興市場國家的崛起,保護主義和新冠疫情推動各國重視“內循環”,和地緣政治緊張等因素推動,世界經濟版圖多極化走向明顯。中國作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之一受到國際投資者的普隨著多個新興市場國家的崛起,保護主義和新冠疫情推動各國重視“內循環”,和地緣政治緊張等因素推動,世界經濟版圖多極化走向明顯。
中國作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之一受到國際投資者的普遍關注,相對強勁的經濟增長勢頭、巨大的國內市場和對外開放措施的持續推出,讓中國成為眾多國際投資者和企業的必選項之一。
分析人士認為,雖然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多個外部不利因素,在積極應對的情況下,不用過于擔憂跨國企業會離開中國市場。
中國增長和開放帶來投資機遇
經合組織最新發布的報告說,今年二季度,在二十國集團大多數成員經濟都出現前所未有下降的同時,中國是唯一實現增長的成員。不止于此,即便是今年表現令人擔憂的零售板塊,也終于實現今年以來的首次同比增長。
瑞銀集團財富管理全球首席投資官馬克?黑費爾(MarkHaefele)15日表示,中國最新公布的8月份工業產出、零售、固定資產投資等數據均好于預期,凸顯和確認了中國繼續從疫情影響下迅速復蘇。“隨著經濟活動恢復到更為常態的水平,我們預計零售金額在今后幾個月將進一步加速。”
宏觀經濟研究機構MRB合伙公司執行合伙人兼新興市場策略師邁赫蘭?納赫賈瓦尼(MehranNakhjavani)15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經濟增長動力現在遠高于增長趨勢,決策者有充足的理由在今年余下的時間和2021年減少財政刺激。雖然消費者支持仍然是一個相對的弱點,但這是在任何情況下經濟體中對政策再通脹最為不順從的板塊。
納赫賈瓦尼表示,在2020年經濟出現大幅緊縮以后,主要經濟體已經實施的經濟重啟措施使2021年出現強勁經濟增長幾乎成為確定之事。雖然這并不暗示GDP會回到疫情暴發以前的水平,但全球經濟增長動力將會強于2019年的水平。
納赫賈瓦尼說,中國逐漸推進市場自由化已經幫助提升了中國對外國直接投資和投資組合投資的吸引力,不過對于中和美國制裁日益彌漫的影響作用不大。同時,中國的市場自由化舉措有助于形成一個更加基于規則的全球環境。
美國匯盛金融管理公司首席經濟學家陳凱豐在9月11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俗話說“資本永不眠”,資本會一直在尋找投資機會,而中國當然是世界上最好的投資機遇之一,現在華爾街的公司在尋找長期投資機會,這就是為什么它們現在大力投資中國。
陳凱豐說,盡管中美關系緊張,但兩國緊張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但不會是一個很長期的問題。事實上,華爾街的公司將會在中國進行多得多的投資。雖然中國以外的是市場規模是大的,但中國國內市場則是巨大的,所以盡管有這些緊張形勢但金融機構正在投資中國。
多極化推動企業分散布局
隨著全球化的放緩甚至出現逆轉的擔憂,在中國經營的跨國企業逐漸興起“中國+1”策略,這些企業在中國以外建立新的供應鏈并不意味著要離開中國,而更多是出于供應鏈安全、降低成本和分散風險的考慮,中國已經成為眾多跨國公司的必選項之一。
納赫賈瓦尼說,在一個日益多極化的世界經濟中,任何跨國企業的主要戰略目標就是在每一個主要經濟體維持強大和有競爭力的存在,其中包括美國、歐盟和中國等經濟體。其目的是為了在每一個經濟區維持市場份額、供應鏈和監管許可。在企業對以牙還牙式制裁和其他保護主義措施為數不多防御措施中,其中之一就是在每個法律管轄權范圍內都解決大量國內就業和支付顯著的國內稅等所帶來的影響力。在中國活躍的外國企業在依照這一重要和必要之事行動,希望進入美國市場而不面臨阻力的中國企業也將需要采取同樣的戰略。
陳凱豐表示,金融機構投資于中國很大程度上市出于分散投資的需要。“即便是工業企業,我也不認為他們在把供應鏈移出中國。這些企業在實施中國加一策略,他們基本上想要保留在中國的設施以便獲得中國巨大的市場,但為了減少風險,這些企業將會在中國以外建立新的工廠。”
陳凱豐認為,外資企業實施的中國加一策略并不意味著它們要離開中國,它們仍將激進地在中國投資。事實上,工業企業和金融企業所做的事情是一樣的。
納赫賈瓦尼認為,雖然在過去四分之一世紀中全球供應鏈的全球化提高了經濟效率,但則以經濟韌性和可持續性為代價。在面臨日益增加政策風險的情況下,一些供應鏈很可能有必要進行復制。盡管如此,要分辨出全球提升可持續性這一必要之事對供應鏈的影響是困難的。
納赫賈瓦尼說:“我們長時間堅持的投資主題是過去二三十年快速全球化的階段已經結束。這一階段的主要驅動力是監管部門之間空前和睦和世貿組織興起之下中國快速的工業化。”保護主義和新冠疫情不是全球化放緩的深層原因。
納赫賈瓦尼預計,在今后幾年,全球貿易將不會再以全球內需多倍的速度增長,而會與全球內需增速一致。雖然是推測,但可以想象的是,當人們認識到保護主義的嚴重危害時,印度、東南亞一些國家或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一些國家可能會成為未來的世界工廠。換句話說,未來再次出現全球化浪潮是可能的,但當然不會在5年內出現。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