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高含金量成績單:人均GDP超1萬美元 數字經濟搶眼
2020/10/7 9:36:21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十三五”即將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 回顧這五年,國內生產總值(GDP)接近100萬億元、人均GDP首次突破1萬美元大關,外匯儲備保持在3萬億美元以上,超大規模“十三五”即將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
回顧這五年,國內生產總值(GDP)接近100萬億元、人均GDP首次突破1萬美元大關,外匯儲備保持在3萬億美元以上,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進一步顯現。中國經濟在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同時,交出了一份含金量更高的成績單。
人均GDP超1萬美元
過去五年,中國經濟保持了中高速增長,經濟總量再上新臺階。2015年,我國GDP為688858億元;2019年,這一數字為990865億元,接近100萬億元。按照年平均匯率折算,2019年我國經濟總量達到14.4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位。經濟總量占世界比重達16%左右,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達30%左右,是世界經濟發展動力最足的火車頭。
人均GDP也實現新躍升。2019年,我國人均GDP達70892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10276美元,與高收入國家的差距進一步縮小。隨著2019年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步入這一行列,全球人均GDP在1萬美元以上的國家人口規模接近30億,為人類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新貢獻。
專家分析,我國GDP總量接近100萬億元、人均GDP首次突破1萬美元大關,標志著我國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社會生產力水平進一步提升、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進一步顯現,也標志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條件更加成熟。
今年以來,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經濟顯示出了強大的韌性。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我國應對國內外經濟形勢促進經濟長遠更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明確了方向。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表示,面對疫情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嚴重影響,我們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經濟實現企穩回升,近幾個月主要指標保持穩定恢復態勢,表明中國經濟擁有強大韌性。經過努力,中國經濟發展可以實現年度主要預期目標,全年經濟有望實現正增長。
李克強強調,中國有1.2億市場主體,中國人民勤勞、智慧。保住上億市場主體特別是量大面廣的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就能實現今年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目標,穩住經濟基本盤,并為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中國并不刻意追求經濟增速,而是追求有質量、有效益的合理增速。
2019年,三次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別為7.1%、39.0%和53.9%,與上年相比,第一產業比重提高0.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下降0.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提高0.6個百分點,經濟結構持續優化。
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來看,2019年三次產業的貢獻率分別為3.8%、36.8%和59.4%,三次產業分別拉動經濟增長0.2、2.2和3.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比第二產業高22.6個百分點,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拉動作用日益突出。
新動能新產業茁壯成長,帶動相關產業持續發展,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2019年,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金融業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18.7%、8.7%和7.2%,領先于其他行業的增長,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別為3.3%、3.3%和7.8%,均比上年有所提高,合計拉動GDP增長1.6個百分點。
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持續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涌現。
近年來數字經濟表現搶眼,有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為36.2%,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67.7%,特別是今年數字經濟為我國有效防控疫情作出了重要貢獻。
京東數科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認為,數字經濟是暢通“雙循環”的關鍵,未來隨著數字經濟占比進一步提升,支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經濟效益將更加凸顯。
消費是經濟增長第一引擎
2019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7.8%,拉動經濟增長3.5個百分點,連續六年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消費結構不斷優化,居民消費支出中服務消費占比為50.2%,比上年提高了0.7個百分點。
雖然疫情對消費領域造成較大沖擊,居民非必需品、聚集性、流動性、接觸式消費受到嚴重抑制,成為經濟恢復的薄弱環節。但各種新業態新模式引領新型消費加快擴容,線上消費逆勢增長,有效保障了居民日常生活需要,推動了經濟穩步復蘇、企穩回升。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5.8%,高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4個百分點,現在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已經占到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將近1/4。
2019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1.2萬億元,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消費快速增長的背后是就業的穩定和居民收入的穩步提升。
“十三五”期間,我國大力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將就業置于“六穩”工作和“六保”任務之首,為居民持續增收提供了堅實支撐。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首次突破3萬元大關。按可比價格計算,2011~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計實際增長96.6%,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接近完成。
脫貧攻堅奔小康
2016年到2019年,中國超過5000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到2020年末,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的目標將如期實現,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將得到歷史性解決。
回顧40多年來的大國扶貧之路,中國從救濟式扶貧到開發式扶貧再到精準扶貧,探索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扶貧開發道路,也為世界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經驗與中國智慧。
中國在扶貧的長期探索中,形成了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在具體的實踐中,各個地方也探索出諸如產業扶貧、易地搬遷、金融扶貧、教育扶貧、生態扶貧等各種扶貧政策和做法。
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基金和中央企業貧困地區產業投資基金均由國投集團下屬國投創益受托管理。國投創益董事長王維東對第一財經表示,基金扶貧變“輸血”為“造血”,本著保本微利的原則,有效益有回報,還可持續。國投創益將產業扶貧與服務民生緊密結合,實現了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和實現基金保值增值的雙贏。
截至2020年8月,產業基金總規模已達到347.25億元,累計投資決策項目143個,金額274.08億元,投資回報率8%左右,覆蓋全部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已投項目完全建成達產后,將直接或間接帶動50萬人就業,年均為就業人口提供收入40億元,走出了一條以產業基金帶動本質脫貧的全新路徑。
重大交通基礎設施是脫貧攻堅的先手棋和硬支撐。中交集團扶貧云南怒江州20余年來,全力幫扶解決交通這一制約怒江州發展的最大瓶頸。投資建設的2.5億元怒江連心橋和福貢木尼瑪大橋,切實解決3萬多易地搬遷安置人員的出行問題。
中交怒江連心橋項目負責人胡青松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怒江州是全國深度貧困“三區三州”之一,是全國脫貧攻堅戰中最難攻克的貧困“堡壘”之一,是幫扶怒江脫貧攻堅以來首個上億元的基建工程。
轉自:第一財經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