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尚希:雙循環發展格局下宏觀調控應避免“三化”
2020/10/21 16:37:17 來源:新京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10月20日,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舉辦的“雙循環發展與財政政策”研討會暨《財政藍皮書:中國財政政策報告(2020)》發布會上,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提到,雙循環發展格10月20日,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舉辦的“雙循環發展與財政政策”研討會暨《財政藍皮書:中國財政政策報告(2020)》發布會上,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提到,雙循環發展格局下,宏觀調控應當避免“三化”。
據悉,這里所說的避免“三化”指的是要避免宏觀調控微觀化、宏觀調控地方化以及風險防范中的避鄰化。
避免宏觀調控微觀化
從宏觀入手對沖公共風險 微觀經濟才有活力
劉尚希稱,避免宏觀調控微觀化,顧名思義,就是宏觀調控的本原應該是立足于宏觀,而不是微觀。
劉尚希認為,無論從國內還是從全球來看,當前的形勢,都面臨著“三高”、“三低”的問題,即高風險、高貨幣、高杠桿,低增長、低利率、低通脹,這種狀態高度概括起來就是高風險。面臨高風險,市場主體感受到的是預期不穩定,導致行為收縮、暫停。雖然疫情防控給我國注入了確定性,但外部不確定性和風險居高不下。
“我們現在面臨的風險不是微觀意義上的風險,而是宏觀意義上的風險。所以,我們稱之為公共風險。從經濟意義上來說,在不確定性大、高風險的宏觀環境下,個人、企業及經濟運行成本都會大大增加,所以,高風險和高成本是相伴隨的。”劉尚希稱,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針對高成本采取一些減負措施,當然也有效果,但這種效果往往是一次性的,所以,面對現在的宏觀不確定性、公共風險所導致的交易成本迅速上升,應當回到本原,也就是從宏觀入手去對沖公共風險。只有這樣,微觀的經濟活動才不會內卷化,不會收縮,才會舒展開來,微觀經濟活動就會變得有活力,雙循環自然就有了動力。
因此,劉尚希認為,宏觀調控要回到本原,要避免微觀化,且要降低公共風險水平。
避免宏觀調控地方化
宏觀調控要防止自身產生風險 注意“燈下黑”
劉尚希表示,宏觀調控的實施主體應當是中央政府,而地方政府應當是一個配角。“2008年以后,我國的宏觀調控,地方似乎承擔了越來越重的分量,現在,地方擴張的力度可能比中央還要大,這種情況可能會產生新的問題、帶來新的風險。”
劉尚希認為,避免宏觀調控地方化,避免讓地方過分地去承擔宏觀調控的職責職能,這就是避免“小馬拉大車”的風險。“‘小馬拉大車’短期可能拉一段,時間長了就拉不動,而且‘小馬拉大車’還有可能把馬拉趴下,那會產生更大的問題。”
劉尚希表示,從這個意義上講,宏觀調控要避免自身產生風險。本來,宏觀調控就是要去對沖風險,注入確定性,但要注意“燈下黑”(燈底下的問題往往看不見),注意在實施宏觀調控中出現盲區,也就是避免因宏觀調控方式不當而產生的風險。
避免風險防范中的避鄰化
表面風險已控制 但實際可能是“換了馬甲”
劉尚希解釋稱,“避鄰”本是環境健康領域的一個概念,比如有些地區要建垃圾填埋廠、化工廠,當地居民可能就不太同意,因為建設這些項目之后,有可能會影響其居住環境。這種情況在疫情防控期間也有,甚至出現連醫護人員進小區都阻擋等極端情況。
劉尚希認為,在宏觀調控中實際上也有類似這樣的問題。在實施宏觀調控的過程中,各部門、各地方可能要規避自身的風險,這就有點類似于避鄰化現象,我把自己一畝三分地的風險管住,其他的風險就不管了。
劉尚希稱,如果是通過這種方式防范風險,很可能會出現避鄰現象,即各自努力把風險控制住了,但風險的特性是穿透的,會轉移轉化,實際上風險可能只是“換了馬甲”,按在底下,等風險再暴露出來的時候,很可能讓中央財政買單,這就是風險防范中可能會產生新的風險,或者當前一些防范風險的措施可能帶來長期風險,這也是宏觀調控過程中需要去避免的。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