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迫在眉睫的全球糧食短缺
2020/10/29 10:49:16 來源:光明日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全球公共衛生體系不堪重負,世界經濟隨之動蕩。隨著疫情的延燒,全球糧食危機的導火線一觸即燃。疫情造成工作機會的喪失,供應鏈中斷,在全球引發了各種經濟問題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全球公共衛生體系不堪重負,世界經濟隨之動蕩。隨著疫情的延燒,全球糧食危機的導火線一觸即燃。疫情造成工作機會的喪失,供應鏈中斷,在全球引發了各種經濟問題,聯合國幾十年來反貧困與饑餓的戰果來之不易,如今卻有可能毀于一旦,千百萬人滑向饑荒的邊沿。世界各國以及國際機構必須采取果斷行動,避免災難的發生,否則貧困與饑餓將會像傳染病一樣讓全球陷入曠日持久的危機之中。
我作為世界糧食計劃署(WFP)執行干事曾于今年4月向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發出“全球大饑荒”即將到來的警告。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經濟危機影響遍及全球,所有國家都優先考慮本國人民的利益,然而各自為政、缺乏共同目標的世界會產生更多的問題。我們共同的目標應該是戰勝新冠病毒,并借鑒過去三十年全球反貧困與饑餓過程中取得的經驗,防止疫情導致的全球大饑荒。
這場席卷全球的疫情到來的時機很微妙。雖然有些國家與地區是因為新冠病毒的原因才讓脫貧減貧的步伐趨緩,但是總的來說,全世界反貧困與饑餓取得的突出成績,在疫情之前其實就已經開始放緩了。過去三十年間,基于私營企業的增長加上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全球絕對貧困的發生率減少了一半,從1990年的20億降低到2015年的7億,饑餓發生率同期也降低了25%。但在過去的四年間,每天都餓著肚子睡覺,面臨長期饑餓的人群數量卻有所回升,從7.96億上升到了8.21億。本來有足夠食物果腹的人突然面臨無飯可吃的境地,這種突發饑餓的人群在過去四年間也增加了70%,從8000萬上升到1.35億。如今,全球大約有10億人面臨長期饑餓或突發饑餓。
導致饑餓上升最主要的原因是地區性沖突,饑餓的人們60%生活在戰亂國家,例如敘利亞和也門,多年的戰亂讓這些國家饑荒蔓延,人們的境遇每況愈下。氣候變化是另一個導致饑餓的重要原因,在阿富汗與剛果民主共和國等國家,極端氣候與各種沖突的疊加加劇了糧食不安全狀況。
新冠肺炎疫情的到來更是讓貧困情況雪上加霜,預計到2020年底,全球突發饑餓的人數會翻番,達到2.65億。根據全球改善營養聯盟的預測,另外還會有3億人營養不良,他們的飲食中缺乏足夠的維生素與礦物質來保持健康。
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世界各國的經濟,本來就沒有能力應對大流行病的低收入國家損失最大,而新冠疫情暴發前還擁有蓬勃發展經濟體的國家隨著疫情的蔓延也逐漸開始感受到陣痛。受打擊最大的國家是依賴原材料出口的國家如尼日利亞、南蘇丹與贊比亞;旅游國家如岡比亞、約旦,以及靠海外勞工匯款撐起國內生產總值重要比重的國家如海地、尼泊爾。世界范圍的封鎖已經讓很多的工人失去了工作機會,隨著封鎖期的延長,如果沒有社保的進一步兜底,情況會更加嚴峻。
世界經濟劇烈的收縮對全球窮人造成的沖擊最大。聯合國大學世界發展經濟學研究所提出,全球GDP降低5%會使8500萬人陷入絕對貧困(每天生活費低于1.9美元),也會導致糧食不安全以及饑餓情況的發生。全球GDP降低10%會讓1.8億人陷入絕對貧困。
饑荒的發生,往往不是因為缺乏糧食,而是因為惡性通貨膨脹導致的糧食價格飆升,或者供應鏈的崩潰讓一些地方的人們無法及時獲得糧食。即使在二次世界大戰時,全球供應鏈也能正常運轉,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卻破壞了國家之間以及國家內部的糧食和其他重要商品的供應鏈——不僅一個國家的商品很難運輸到另外一個國家,而且國家內部區域性的商品運輸也變得困難重重。這種情況對于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區是致命的打擊,該地區每年需要從世界各地進口4000萬噸谷物來彌補糧食生產的空白。
敘利亞、也門、剛果民主共和國等十個國家,每個國家都有超過100萬人已經徘徊在餓死的邊緣,國際人道主義機構近期正想方設法把糧食盡快運到奄奄一息的人們手中。從長期來看,新冠肺炎疫情會在阿富汗、中非共和國、海地等多達35個國家引發大饑荒。
世界糧食計劃署已經為大約1億人提供糧食援助,其中大概3000萬命懸一線的人們依賴世界糧食計劃署的援助生活。如果沒有世界糧食計劃署援助的糧食,未來三個月,每天將會有30萬人餓死,這些人主要生活在戰亂國家。
糧食危機和地區沖突一樣,都會引發難民逃離邊境等社會不穩定的因素,讓原本脆弱的地區變成潛在的沖突點。世界糧食計劃署研究發現,目標研究國家饑餓發生率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從該國逃離的難民人數會增加兩個百分點。
自二戰結束以來,世界還沒有出現過如此規模與級別的全球性危機,成百上千萬人不幸染疫,幾十萬人命喪黃泉。全球千百萬人已經擺脫貧困與饑餓,這一發展成果可能因疫情而毀于一旦。發達國家實施數萬億美元的刺激措施來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與此同時,向國際機構增加捐贈、伸出援手,幫助發展中國家共渡難關也是必要之舉。國際貸款機構在疫情期間與疫情過后,要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支持,加強與其在公共衛生、教育以及社會保險方面的合作,幫助數百萬在疫情中已經完全喪失了賺錢養家收入來源的中小企業主(例如旅館經營者、店主、導游和出租車司機)走出困境。
獲得國際援助的發展中國家政府,可以向困難家庭發放現金補助,幫助人民渡過難關。世界糧食計劃署正在和蘇丹過渡政府合作,通過家庭支持計劃保護陷入極端貧困的人。
抵御饑荒的大流行以及消除貧困與饑餓,不僅需要加大對社會保障的公共投資,而且還要增加私營企業的直接投資,以及在農業等部門建立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公私伙伴關系。世界糧食計劃署與聯合國糧農組織,以及聯合國國際農業發展基金共同研究測算,每年增加2650億美元的投資——僅占全球收入的0.3%——就可以在2030年全面消除貧困與饑餓。如果充分動員富裕國家、機構以及個人,這筆巨額資金是能夠籌措到位的。
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導致陷入饑餓中的全球人數急劇上升,這種情況雖然令人咋舌,但我個人仍然保持樂觀。作為世界糧食計劃署執行干事,我經常呼吁全球各國領導人支持我們的使命,并得到了積極響應,支持人道主義的慷慨行為還需要更多國家更多人的參與。全球向貧困與饑餓發起的持續幾十年的戰役不會停歇,現在更要打起精神迎接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戰,不能投降。
(撰稿 戴維·比斯利 編譯 杜珩)(原文刊登于美國《外交事務》雜志,編譯者杜珩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管理學所副研究員)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觀察:開放擴大 內外聯動潛能無限
- 下一篇:玉米畝產再創新高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