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五”消費品工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2020/11/4 17:36:17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品種增多品質提升品牌打響——“十三五”消費品工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無論是打開電商App還是去線下大賣場,琳瑯滿目的中國制造產品不斷滿足老百姓的消費需求。截至2019年年底,品種增多品質提升品牌打響——“十三五”消費品工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無論是打開電商App還是去線下大賣場,琳瑯滿目的中國制造產品不斷滿足老百姓的消費需求。截至2019年年底,國內市場變頻空調、冰箱、洗衣機的零售量占比分別為76.5%、58.2%、65.3%,分別比2015年提高14.5、37.4、28.3個百分點;高端手表所用的陀飛輪機芯產量從2015年的幾百只提高到2019年的2.3萬只;嬰兒配方乳粉質量抽檢合格率連續3年保持在99.7%以上;海爾、茅臺、五糧液、青島啤酒、魏橋等企業入圍世界品牌500強……這些數據是對我國“十三五”期間,消費品工業發展取得成就最好的注腳。
作為我國重要民生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消費品工業涵蓋了輕工、紡織、食品、醫藥等工業門類,是保障和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消費需求的重要支撐,對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發揮重要作用。“十三五”以來,工業和信息化部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緊密圍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的“三品”戰略,扎實推進消費品工業改革發展各項任務,相關工作取得積極進展,消費品工業對工業穩增長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中高端產品供給能力明顯提升,創新能力穩步提高,產品品質進一步改善,品牌競爭力逐步增強。
強保障對工業穩增長的支撐作用有所增強
我國是消費品制造、消費和出口大國,目前有100多種產品產量居全球首位,家電、制鞋、棉紡、化纖、服裝等產能占全球的50%以上,輕工、紡織出口占全球的30%以上。五年來,全行業經濟運行總體實現穩中向好、穩中提質,增加值、利潤、出口交貨值等指標占全部工業的比重均接近30%,消費品行業全產業鏈穩定性及整體競爭力增強。
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面對醫療物資供應緊張的狀況,國內消費品企業積極響應號召,率先復工復產,全力轉產擴能,口罩、防護服、無紡布等產能大幅提升,為國內外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貢獻。
食品藥品供給保障能力建設不斷強化。目前已確定24家食品企業質量安全檢測技術示范中心,組織示范中心累計為超過2萬家次食品生產企業提供檢測、培訓等服務。開展嬰幼兒配方乳粉追溯體系建設試點,接入追溯平臺的企業總產量超過全國的80%,累計上傳產品追溯數據10.6億條。
增品種中高端產品供給能力明顯提升
為了適應消費升級需求,激發企業增加中高端消費品供給的內生動力,“十三五”期間,工業和信息化部多措并舉,不斷引導企業適應當前個性化、品質化的消費需求升級趨勢,積極研發推廣升級和創新型消費品;幫助企業提升工業設計和創意設計水平;強化小品種藥供應保障能力;我國中高端產品供給能力獲得明顯提升。
升級和創新產品不斷培育,智能家電、防護用品、適老化智能家居產品、智慧型健身器材、功能性紡織品等中高端消費品開發力度日益提升。節能舒適的變頻家電市場零售量比重迅速提升,截至2019年年底,國內市場變頻空調、冰箱、洗衣機的零售量占比分別為76.5%、58.2%、65.3%,分別比2015年提高14.5、37.4、28.3個百分點;感應加熱電飯煲國產品牌占有率由2016年的48%提高到2019年的85%。
工業設計和創意設計水平不斷提升,目前已經認定了45家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同時大力支持紡織服裝、嬰童用品、箱包、制鞋等行業通過舉辦創意設計大賽提升創意設計水平。確定了四批共46家紡織服裝創意設計試點園區(平臺),園區(平臺)集聚設計師3.4萬人,服務企業超過5.3萬家,孵化近9200個品牌。
提品質品質革命和精品制造“更上一層樓”
品質是企業的生命。“十三五”期間,工業和信息化部以標準引領質量提升,推行“品質革命”和精品制造,促進消費品工業“提品質”。在服裝、家電、制鞋等重點消費品領域,2016-2019年,床上用品、運動(休閑)服裝產品的抽檢合格率均保持在90%以上。在食品領域,抽檢總體合格率保持96%以上,未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社會高度關注的嬰兒配方乳粉質量抽檢合格率連續3年保持在99.7%以上。
標準化建設取得一定進步,制定發布了《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等社會關注度高、涉及民生的強制性國家標準,并推進紡織服裝、家電、玩具、造紙、五金制品、皮革、制筆等行業開展產品與國際先進標準對標,同時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修)訂,主導制定國際標準超過100項。
智能化改造穩步提升,培育了一批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形成了一批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開展消費品工業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現場經驗交流活動和智能制造案例匯編工作,加快典型模式推廣應用。
綠色制造工程加緊實施,印染、粘膠、再生纖維(滌綸)、鉛蓄電池、日用玻璃、農用薄膜等行業管理日趨規范,大力推動資源綜合利用和清潔生產。
創品牌“中國制造”國際影響力逐步擴大
品牌是企業的靈魂。“十三五”期間,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品牌建設和輿論宣傳相結合,助力企業提升品牌競爭力,促進“創品牌”。
一批優勢品牌企業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在高端產品領域與外資品牌的差距明顯縮小,并且開始布局全球市場。“中國制造”的國際影響力正在擴大,海爾、茅臺、五糧液、青島啤酒、魏橋等企業入圍世界品牌500強,伊利、蒙牛進入全球乳業10強。
一批中國自主品牌開始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部分運動鞋、童車企業加強產品設計和品牌營銷,產品不僅在國內熱銷,在海外也成為“爆款”,老百姓對國產品牌忠誠度明顯提升,在快速消費品市場中尤為明顯。
品牌發展基礎不斷夯實,企業品牌發展意識不斷強化,制定發布紡織、輕工、食品品牌培育行業標準,編制年度中國紡織服裝品牌發展報告和中國家用電器行業品牌發展報告,推進紡織、輕工、食品等行業實施品牌培育標準。龍頭企業、品牌企業對產業鏈協同發展的帶動作用日益凸顯。
品牌活動與品牌宣傳渠道日益豐富。行業和地方舉辦消費品博覽會、服裝節、時裝周、紡織非遺大會等品牌活動獲得大力支持,同時品牌與主流電商平臺戰略合作正在加強,利用“雙品網購節”“6.18購物節”等推廣升級和創新產品。品牌宣傳渠道不斷拓寬,“中國消費品三品戰略”平臺網站和微信公眾號建設持續升級,目前已累計發布消費品“三品”相關信息一萬余篇,聯合主流媒體通過拍攝紀錄片、專欄節目等多渠道宣傳、塑造“中國制造”品牌形象,推廣優秀民族品牌產品,提振消費信心。
重創新技術攻關與成果轉化不斷提速
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創新驅動。“十三五”期間,我國消費品工業創新成果可圈可點。2016-2019年,紡織、輕工行業共有17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截至2019年年底,紡織、輕工行業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達到229個。
創新和創意設計能力的提升得益于工業和信息化部始終踐行新發展理念。“十三五”期間,工業和信息化部充分發揮制造業創新中心作用,積極引導創新中心集中行業創新資源,以行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為重點,加快推動先進功能纖維、先進印染技術等消費品領域共性關鍵技術攻關,面向行業提供技術研發供給、成果轉移等創新服務。推進“家電業智能制造創新戰略聯盟”和“中國服裝智能制造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發展,推廣以協同創新為核心的產業聯盟模式。支持消費品工業企業建立工業設計中心,培育專業化行業性設計服務機構,深入開展紡織服裝創意設計園區試點工作,提升創意設計水平和效率。(盧夢琪)
轉自:中國電子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