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實現“十四五”時期鄉村振興目標,關鍵是融合發展
2020/12/16 14:31:24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林萬龍:要實現“十四五”時期鄉村振興目標,關鍵是融合發展
——奮進“十四五”·深解“關鍵詞”
來源:央視網
編者按:發展永無止境,奮斗未有窮期。“十三五”圓滿收官在即,壯闊“十四五”即將啟航。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面對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國將如何繼續乘風破浪、堅毅前行,事關14億中國人民,也同樣牽動著世界目光。央視網年終特別策劃《奮進“十四五”·深解“關鍵詞”》,以小見大,讀懂中國經濟發展大局觀。
央視網消息: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是關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專家簡介】
林萬龍,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國家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
央視網記者:“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提到,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如何理解“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林萬龍:中國的工農城鄉關系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建國以后,我們迫切需要完善工業化進程,需要工業積累。所以長期以來,中國的工農城鄉關系是以農補工、以鄉補城。這個階段很長,它為中國初步完成工業化、現代化作出了很大貢獻。
從2003年開始,進入第二階段,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現在大家習以為常的,農村原來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現在叫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制度,農業的直接補貼政策、農村低保政策、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政策等,大都是在2003年以后實施并全面推開的。
現在我們講鄉村振興,是要進入第三階段,工和農不再是單向關系,而是雙向的、相互促進關系,這就是我們理解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央視網記者:要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有哪些關鍵點?
林萬龍: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是鄉村發展,所以我們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破除阻礙鄉村健康、高質量發展的因素,要將更多的資源、更多的支持投向鄉村。但是鄉村振興應該放到鄉村融合發展框架之下來考量,F代農業和工業之間、現代鄉村和城鎮之間是相互關聯的,鄉村產業發展離不開城市和鄉村產業布局的合理調配,農業要發展離不開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跟農業的有機融合。因此鄉村發展一定要考慮城鄉之間的互動性,農業發展一定要考慮工農之間的互補性。只有實現城鄉的互動、工農的互動,我們才有可能實現真正的鄉村振興。
央視網記者:我國的城鎮化率逐年提高,農村人口出現凈減少,這樣的背景下,鄉村該如何發展?
林萬龍:這涉及縣域經濟、縣域中心的發展。如果產業發展只是圍繞大城市來展開,人口由鄉村往城市的單向轉移就不可逆。如果考慮大城市、中型城市、小城市、縣域、鄉域的多層次產業發展布局,人口的城鄉互動就有可能,勞動力、人口的空間布局就可能會更加合理。
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一個重點叫做生態宜居。如果鄉村的環境能夠有所改進,鄉村旅游、康養產業等就可以發展起來,城鎮人口就可以往鄉村來的,鄉村就可以是城鄉居民的宜居之地、消費之地,而不僅僅是農業生產之地、農民居住之地。
央視網記者:發展鄉村、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林萬龍:第一,中國的現代化離不開鄉村的現代化。這非常重要,城鎮化是一個趨勢,但無論如何,鄉村的人口仍然將非常巨大。中國現在的城鎮化率大概是60%,據很多人測算,未來中國城鎮化率預計能夠達到70%或80%。即便按80%計算,意味著未來我們還有20%的人口居住在鄉村。按14億人來算,20%就將近3億人,這幾乎相當于美國全國的人口。第二,鄉村的價值要被重新發現。鄉村不僅僅是第一產業(農業)的生產地,隨著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鄉村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非常廣闊的空間。
央視網記者:當前我國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對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會起到怎樣的作用?
林萬龍:會是非常重要的角色。鄉村在未來仍然有非常龐大的人口,以現在的數據看,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接近于1:3,這說明鄉村人口的收入仍然比較低。低是劣勢,但低也蘊含著潛力和空間。收入相對低的人群,在收入提高后,消費潛力的增長要比收入高的人同等幅度的增長帶來的消費潛力大。面臨比較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時,怎樣把我們內部的市場、內部的消費潛力調動起來,這非常關鍵。雙循環之下,鄉村發展的意義顯得尤為重要。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