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地穩外資政策頻出 利用外資規模平穩增長
2020/12/23 9:36:30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改革開放40年多來,外資企業為中國帶來了多方面的先進經驗及國際市場渠道,是推動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主體。今年以來,中國在穩外資方面的多項工作加快推進:持續推進改革開放40年多來,外資企業為中國帶來了多方面的先進經驗及國際市場渠道,是推動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主體。今年以來,中國在穩外資方面的多項工作加快推進:持續推進的改革開放、有求必應的服務保障和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不僅留住了存量,也為外資企業在跨境直接投資持續低迷的形勢下找到了出口。
利用外資規模平穩增長
“十三五”時期,中國利用外資大國地位顯著提升,利用外資水平不斷提高,保持穩中向好的發展勢頭。
商務部數據顯示,2016年-2019年中國吸收外資總量達5496億美元,年均增長1%,2017年-2019年連續3年位居全球第二大引資國地位。初步預計“十三五”時期中國引資總規模達6900億美元,年均引資規模比“十二五”時期增加超100億美元。
各地陸續發布的引資數據同樣亮眼。福建省1-11月實際使用外資316.7億元,同比增長14.5%,已連續9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97.5%,超序時進度5.8個百分點。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1-11月實際利用外資到位資金2259萬美元,完成全年2000萬美元目標任務的112.95%,提前超額完成利用外資年度目標任務。截至10月29日,山西省長治市直接利用外資8230萬美元,提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274%。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中國被視為安全的投資目的地,“投資熱土”的地位更加鞏固。為進一步與世界同享發展機遇,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時期作出全面規劃,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所創造的投資和營商環境也將給外資企業帶來廣闊的發展空間。
各地穩外資政策頻出
從區域來看,長三角作為中國核心區域之一,是中國經濟的主動脈,也是外商投資的主陣地之一。上海作為長三角地區的經濟龍頭,是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也是外商投資規模最大的城市。
據統計,今年1月-10月上海實際利用外資達171.79億美元,同比增長6.2%。
近日,《中共上海市委關于制定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正式發布,提出要把上海打造成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要打造吸附全球要素資源的引力場、融入全球產業鏈的橋頭堡、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試驗田,成為“走出去”的最好跳板、“引進來”的前沿陣地。
“上海作為過去數十年中國對外開放的排頭兵,在新的發展階段保持更加開放的姿態是必然的。“浙江工商大學經濟系教授張宗和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上海對長三角地區整體發展具有旗幟性作用,如率先推出的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現已被寫入外商投資法,并率先在55個開放領域落地一批全國首創性項目。
為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提振外商投資信心,各地繼續出臺開放舉措:陜西從持續深化對外開放、加大投資促進力度、深化投資便利化改革、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四個方面提出29條具體措施;山東提出擴大外商投資準入,全面落實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同時拓展外商投資領域,推出一批新基建、國企混改等優質資源,吸引外商投資合作;重慶進一步深化外商投資“放管服”改革,提出外資項目規劃用地審批“多審合一”“多證合一”“多測合一”“多驗合一”等一系列創新性政策。
中國人民大學助理教授王鵬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在逆全球化浪潮之下,地方層面要緊跟中央吸引外資舉措,加快融入區域戰略分工協作,助推區域產業轉型、營商環境升級,吸引外資企業加速布局。地方間一定要注意優勢互補,突出特點,而不是同質化競爭。
張宗和也提醒說,隨著當前內外環境的不斷變化,各地區減免關稅等一般性制度紅利的優勢已經淡化,此時無疑需要更高質量和更深層次的開放,如在產業政策、知識產權、營商環境等制度方面加快與國際先進標準接軌,更主動參與全球經貿規則制定和全球治理體系建設。(靖雯)
轉自:國際商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