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別2020:“十三五”收官,“十四五”起舞
2021/1/4 11:36:18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2020已然過去,2021已經到來,2020是“十三五”收官之年,2021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十三五”我們砥礪奮進,向著脫貧攻堅的最終目標,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進2020已然過去,2021已經到來,2020是“十三五”收官之年,2021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十三五”我們砥礪奮進,向著脫貧攻堅的最終目標,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進行了沖刺;“十四五”我們必將行穩致遠,育新機、開新局,在更加壯闊的時代舞臺上展現中國闊步前進的每一個瞬間。
站在新起點,踏入新征程,如何看待“十三五”收官,以及“十四五”開局?不妨讓我們跟隨時間脈絡的延展探尋一番。
“十三五”收官:新發展理念引領方向
將時間軸再撥回到2020年,這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從202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不難看出,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的復雜形勢,中國經濟依然保持穩中向好態勢,“十三五”規劃的主要指標進度符合預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了新的重大進展。
2020年9月2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與經驗啟示》。文章強調,總的來看,“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全方位、開創性歷史成就,發生了深層次、根本性歷史變革,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文章表示,“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實力大幅躍升。
經濟總量持續增長。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9.1萬億元、占全球經濟比重達16%,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0%左右,預計“十三五”期末國內生產總值將超過100萬億元。
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研發經費投入總量居世界第二,全員勞動生產率和科技進步貢獻率穩步提高,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提交國際專利申請量躍居世界第一,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級計算、量子通信等領域取得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
三大攻堅戰成效顯著。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2016~2019年超過5000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全國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幅30.2%。到2020年末,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的目標任務可以如期實現,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將歷史性得到解決。
此外,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開放型經濟新格局加快構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眾多領域紛紛取得佳績。
從某個側面看,“十三五”的成就也是新發展理念成功實踐的結果。
以創新為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創新,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變量,只有依靠科技創新,才能在危機中育先機、在變局中開新局,塑造新的發展優勢。
去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印發了《關于推進“上云用數賦智”行動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旨在從多方面幫助鼓勵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培育新經濟發展。
按照《實施方案》所確定的服務賦能工作舉措,2020年5月1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17個部門以及互聯網平臺、行業龍頭企業、金融機構等145家單位共同啟動了“數字化轉型伙伴行動(2020)”。伙伴行動旨在形成多方合力,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數賦智”服務,解決中小微企業“不會轉、不能轉、不敢轉”問題。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首次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之后新發展格局在多次重要會議中被提及。不少專家認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對中國未來一段時期國家發展戰略的全方位要求,而不僅限于產業、外貿等經濟領域,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了新課題、新要求。新發展格局的構建需要新發展理念的引領,而新發展理念則會加速新發展格局的形成。
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院長、區域發展研究院院長楊偉民認為,理解構建新發展格局基本要求,要把握“格局”、“循環”和“開放”三個關鍵詞。
一是“格局”。要優化我國經濟生產、分配、需求、技術等基本格局,因為經濟基本面就在這里,確定發展基本路徑,即走什么樣的道路來實現2035年的目標,是我們把握發展的主動權和先手棋。
二是“循環”。要暢通國內生產、分配、需求及其相互之間的循環,打通堵點,清理淤點,這種循環是全國統一市場的大循環,不是一個地區、一個行業、一個部門自己的小循環和內循環。
三是“開放”。要促進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而不是一個封閉的國內單循環。不僅要繼續當好“世界工廠”,同時還要爭取當好世界的市場。
六穩六保:就業是基本面
“六穩”和“六保”也是2020年的關鍵詞。如何理解“六穩”與“六保”的關系?
2020年5月22日,在兩會“部長通道”上,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何立峰表示,“六保”和“六穩”是相輔相成、連貫統一的。作為“六保”本身,內部也是相輔相成的。前面“三保”,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直接貫徹落實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只要保住了市場主體,就能有效地保住居民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保住了居民就業,就能夠保住基本民生。再加上社會保障的兜底作用,這項工作就顯得非常重要。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重點是從宏觀層面、社會層面來保障前面的“三保”能夠更好落實。
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導茶洪旺表示,從“六穩”到“六保”,中央審時度勢,增強底線思維,為有效應對沖擊把脈定向,使我國應對疫情沖擊的宏觀經濟政策有了新的方向。無論是扎實做好“六穩”工作,還是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就業是首位,首保就業護基本民生,穩是大局。
茶洪旺表示,回首過去,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重要支柱、解決民生就業的重要載體,中國經濟的振興與中小企業的振興是分不開的;放眼未來,幫扶中小企業活下去才是硬道理,這個硬道理的“硬”就硬在保企業就是穩就業,穩就業就是穩經濟、穩社會、穩民生。“我們務必要提高政治站位來認識這種重要性,無論怎么強調這種重要性都不過分。”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國家會計學院黨委書記秦榮生表示,從民生角度看,在經濟增速下行、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就業的“穩定器”作用尤為重要。經濟增長源于有效需求增加進而推動擴大再生產,有效需求特別是內需的持續增加,則依賴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穩定增長,就業正是確保居民擁有工資性收入、擁有足夠購買力的源泉。因此,穩就業既是一個社會問題、穩定問題,又是一個經濟問題、增長問題。
秦榮生表示,我國穩企業治理政策應對得當,經濟增長趨勢就不會因疫情而改變;我國長期堅守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企業良好發展的勢頭就不會發生逆轉。我國的財政、貨幣和投資等政策聚力支持穩企業,大幅度減稅降費,各地政府清理取消對企業的不合理限制,加強對重點行業、重點群體的支持力度。
因此,穩企業就會有保障,經濟基本面內生向好,會為保就業帶來很大的空間,就業難的矛盾才能得到有效化解。從這個角度而言,保市場主體更具有全局意義和優先位置。
展望“十四五”:“雙循環”促“需求側改革”
“十三五”收尾,意味著“十四五”即將“起舞”。“十四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如何編制一個更好的“十四五”規劃,其中,“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無疑是一大亮點。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從‘六五’計劃開始,共制定了8個五年規劃(計劃),從‘七五’開始,中央建立了由黨中央制定規劃提出建議,然后由國務院按照建議確定的大政方針正式編制規劃的制度。”中國招標投標協會會長、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秘書長任瓏談到。
“第一次在五年規劃建議中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也是對‘十四五’和未來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路徑作出的重大調整,是著眼于我國長遠發展和長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任瓏談到,這對于我國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對于促進世界經濟繁榮,都會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2020年12月1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首次提出“需求側改革”概念。有專家表示,這是“雙循環”大戰略下的重要政策部署,有助于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構建更高水平的供需動態平衡。
國盛證券宏觀首席分析師熊園分析,首提“注重需求側改革”,其核心是擴大內需,抓手是暢通內循環、出臺促消費舉措、推動配套制度改革。
專家認為,從需求側管理到需求側改革,是因為很多傳統的做法到了現在這個階段,再去大力推動,產出投入比不高了,還會增加潛在的風險,綜合來看并不劃算。所以不能再走靠諸如房地產來拉動需求這樣的老路了,構建和暢通內循環體系,更是需要擺脫對這樣傳統做法的依賴。
原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管委會主任朱之鑫認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直堅持編制和實施五年規劃(計劃),助推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站在新的發展階段,要把握發展規劃在新發展階段的新使命,用新發展理念指導發展規劃的改革創新,推動發展規劃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作用。
朱之鑫表示,“十四五”規劃《建議》的核心要義是“三個新”,即把握新的發展階段、貫徹新的發展理念、構建新的發展格局。發展規劃要通過系統性的規劃布局和安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構建。“更好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要做到三點:一是把握發展規劃在新發展階段的新使命。二是用新的發展理念來指導發展規劃的改革創新。三是推動發展規劃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作用。”(張洽棠)
轉自:中國經濟導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反食品浪費法要來了
- 下一篇:商務部: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