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入有保證 權益有保障 多個部委亮出農民工工作成績單
2021/1/8 11:36:17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1月6日,全國994位優秀農民工受到表彰。農民工工作成績突出——收入有保證 權益有保障 全國優秀農民工和農民工工作先進集體表彰大會6日在京召開,多個部委也亮出農民工工作成1月6日,全國994位優秀農民工受到表彰。農民工工作成績突出——
收入有保證 權益有保障
全國優秀農民工和農民工工作先進集體表彰大會6日在京召開,多個部委也亮出農民工工作成績單:農民工就業形勢穩定,收入水平也穩步提升。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已得到有效緩解,各項權益也得到有效保障。農民工落戶城市條件普遍放寬,城市生活更加舒心。
1月6日,全國優秀農民工和農民工工作先進集體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994位優秀農民工和100個農民工工作先進集體受到表彰。多個部委也亮出農民工工作成績單。
收入水平穩步提升
忙碌的車間工人、走街串巷的騎手、熱情待客的服務員……他們中的不少人有共同的身份——農民工。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統籌城鄉就業,穩定和擴大農民工就業。數據顯示,全國農民工總量從2015年的2.77億人增加到2019年的2.91億人。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第一季度農民工失業率上升幅度較大,但隨著我國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復工復產,農民工就業形勢逐步改善。到2020年三季度末,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約1.8億人。
不僅如此,農民工的就業質量也穩步提升。
在青島海爾(膠州)空調器有限公司,流傳著一個人勝機器的故事。面對有著124道工序、148個零部件的空調室內機,王陽陽僅用時4分23秒就憑雙手完成組裝,且100次差錯率為零。而同樣的工作,現代化生產線要耗時24分鐘。
干生產、干檢驗,王陽陽說整個空調工廠就沒有他沒干過的崗位。在生產組裝環節,王陽陽蒙上眼也能組裝,一個螺絲都不會裝錯。就這樣,憑借扎實的專業技能,1989年出生的王陽陽成為最年輕的班長,被譽為“質量守門員”。
像王陽陽一樣,技能開始成為農民工身上的新標簽。在政策的鼓勵下、在自身的努力下,2015至2019年間,有超過4300萬人次農民工參加補貼性技能培訓。2020年,這個數據達到700萬人次。
技能送到手,收入大變樣。2015年,農民工月均收入僅為3072元,2019年提高到3962元,年均增幅均在6%以上。2020年,一些高技能農民工更是成為“金疙瘩”。人社部發布的分析報告顯示,與2019年相比,2020年市場中對普工和具有一定技術等級的勞動者需求有所增長,高級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達到2∶1。
勞動權益得到更好維護
讓農民工拿到工錢高高興興回家過年!根治欠薪冬季專項行動再次啟動。
通過建立健全農民工實名制管理、工資支付專用賬戶、工資保證金等制度,實行“黑名單”管理制度和聯合懲戒機制,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多發高發態勢已得到有效遏制。國家統計局抽樣調查數據顯示,2019年被拖欠工資的農民工比重為0.37%,為5年來最低水平。
“各地區黨委、政府普遍高度重視2021年春節前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行動迅速、措施有力、效果明顯。”人社部有關負責人說。
該負責人介紹,本次根治欠薪冬季專項行動將督促各類項目欠薪在春節前動態清零,其中,政府和國企項目務必率先清零。對一時難以完全解決或企業主欠薪逃匿的,動用工資保證金、應急周轉金或其他渠道籌措資金,清償欠薪或墊付工資。
與此同時,各地也暢通舉報投訴渠道,加大欠薪糾紛和隱患排查力度,對重大欠薪風險隱患要建立處置專班,發現一起化解一起。嚴厲打擊惡意欠薪違法行為,依法查處重大欠薪案件,并把相關企業及其負責人列入欠薪“黑名單”實施失信聯合懲戒。
工資有保證,權益也要有保障。
“我每天工作8小時,早8點到晚6點,中午休息2個小時,公司還給我們交五險一金。”好慷在家的資深保潔師肖麗芬對自己的工作很滿意。
近年來,我國全面取消農民工以靈活就業人員身份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省內戶籍限制,降低農民工參保門檻;在建筑、礦山等行業推行按項目參加工傷保險的制度,做到“先參保、后開工”;擴大失業保險保障范圍,讓農民工可以領取臨時補貼……農民工社會保障水平穩步提升。
截至2019年末,農民工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的人數分別為6155萬人、4958萬人、8616萬人,社會保險覆蓋面持續擴大。
市民化水平不斷提升
“我就是名鋼筋工,哪想到靠手藝能到大城市落戶。”河北衡水人郭玉春,在中鐵十八局集團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工作。
2014年12月,郭玉春在天津市農民工技能大賽中獲得第一名。求賢若渴的天津第一時間向技能人才郭玉春發出邀請,希望他能落戶天津。“這一切就像夢一樣,2016年7月落戶手續全部完成,娃娃也隨著我來天津讀書。”郭玉春說。
“十三五”期間,我國不斷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放寬農民工進城落戶條件。公安部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1億多農業轉移人口自愿有序實現了市民化。
廣東江門、福建福州明確,2021年全面放開落戶限制,實現落戶“零門檻”;上海宣布高技能人才直接落戶……越來越多城市看到了農民工市民化帶來的巨大潛力,推出相關政策。
“我在浙江工作24年了,浙江是我的第二個家。”浙江省一建建設集團砌筑工、泥工班班長付世淋說。付世淋接連被評為浙江一建優秀工匠、浙建匠才,從一名普通進城務工人員成長為浙江省“金藍領”,“我能深深感受到,大家越來越重視我們技能人才。”
對于尚未落戶的農民工,不少城市也推出各項政策,幫助他們在城市生活更舒心。截至2020年6月底,891萬穩定外來務工人員通過公租房保障解決了住房困難,農民工居住條件逐步改善。2019年,1400多萬農民工隨遷子女實現“兩免一補”資金和生均公用經費可攜帶,接受義務教育的隨遷子女達22.4萬人,比2013年增長55倍。農民工在城市還可平等享受基本公共衛生服務,2014年到2020年,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從35元提高到74元。(記者 李心萍)
轉自:人民日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