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急轉彎”下的積極財政政策著力點在哪里
2021/1/8 11:36:17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在宏觀政策“不急轉彎”的總體定調下,“十四五”開局之年,積極財政政策在“提質增效”的基礎上強調“更可持續”,并“保持適度支出強度”。 2021年宏觀政策操作為何提出“不急在宏觀政策“不急轉彎”的總體定調下,“十四五”開局之年,積極財政政策在“提質增效”的基礎上強調“更可持續”,并“保持適度支出強度”。
2021年宏觀政策操作為何提出“不急轉彎”?主要因為“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不久前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我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世界經濟形勢仍然復雜嚴峻,復蘇不穩定不平衡,疫情沖擊導致的各類衍生風險不容忽視。
這就意味著,財政政策的節奏、力度和重點將根據經濟發展情況進行調整,從而與經濟發展情況更加適應和匹配。去年針對疫情所作的一些階段性政策安排,即便退出也會有一個平緩穩妥的過程,實際上也給市場吃了一顆“定心丸”。
相較此前,今年積極財政政策在延續“提質增效”的基調上去掉了“大力”二字,同時首次提及“更可持續”。那么,未來政策著力點在哪里?
從收入端來看,在2020年各項助企紓困政策中,讓企業感受最明顯、受益最直接的,當屬減稅降費。數據顯示,2020年前11月新增減稅降費規模已超2019年全年,其中以降費為主。
從“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到“完善減稅降費政策”的變化,可以預見,今年減稅降費規模應該很難超過去年。業內人士普遍分析,今年或更多向改革要減稅空間和發展空間。
比如,適時適度調減增值稅納稅檔次和稅率,逐步減低間接稅的稅收占比,優化稅收結構,進一步減輕企業納稅負擔。繼續深化個稅體制改革,對高端人才和教育投入加大減免力度,發揮個稅的人才引導和收入調節作用,調動科技人員研發積極性,增強城鄉居民消費能力等。
“整體來看,2021年的財政政策已經不像疫情高峰時,需要那么大的政策力度。”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認為。
為了應對疫情,去年財政政策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部分地方政府財政收支缺口較大,壓力明顯增加。2020年前11個月,省本級公共財政中,僅有上海市實現了小幅收支盈余;地方政府性基金本級收支缺口已達2.39萬億元,缺口超過2019年全年缺口的3倍。
因此,在“更可持續”導向下,今年財政支出強調“適度保持支出強度”“黨政機關要堅持過緊日子”。
如何“把錢花在刀刃上”?“在促進科技創新、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調節收入分配上主動作為”是重點方向之一。具體來說,可以推動相應補貼和稅費減免朝著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的領域,個稅制度改革以及轉移支付向中低收入群體傾斜;也可以通過稅收制度等支持產業結構升級、能源結構調整等;在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上更多地體現財政作為。
財政收支不平衡壓力加大,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已經成為今年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任務,政府會通過強化問責、統籌財政資源、硬化預算約束等措施筑牢風險防火墻。而在適度保持財政支出強度的要求下,預計赤字和新增專項債額度可能有所下降,但降幅應不會太大,財政的“緊平衡”或是長期現象。(李苑)
轉自:上海證券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