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長劉昆透露今年財政發力方向:提高醫保補助 加大教育投入
2021/1/9 9:36:17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2021年財政政策的政策重心在哪?財政部部長劉昆近日給出了答案——今年財政預算安排將一如既往加強對地方的財力保障。中央財政將優先安排好“三保”支出(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2021年財政政策的政策重心在哪?財政部部長劉昆近日給出了答案——今年財政預算安排將一如既往加強對地方的財力保障。中央財政將優先安排好“三保”支出(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財政收支壓力再大,也要堅決保障好民生支出。”
具體在哪些民生領域發力,1月5日,劉昆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透露,要統籌用好就業補助資金等各類資金,加大對重點群體就業的幫扶,推動穩住就業基本盤;加大教育財政投入,優化支出結構;推進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完善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管理;適當提高城鄉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增強突發重大傳染病應對處置能力等。
“增質提效、更可持續”是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1年財政政策的定調。
對此,劉昆的解讀稱,“增質提效”主要是從優化結構和加強管理著眼,進一步完善政策實施機制,向內挖潛,切實提升政策效能和資金效益。“一方面,將建立實施常態化的財政資金直達機制,提高財政支出效率;另一方面,注重節用裕民,更加突出績效導向。”
至于“更可持續”,劉昆解釋稱,主要是支出規模和政策力度要保持基本穩定,為今后應對新的風險挑戰留出政策空間。他提到,要合理確定赤字率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保持適度支出強度,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
設立財政資金直達機制,是2020年為應對新冠疫情影響中國政府推出的特殊政策。劉昆表示,在各地各部門共同努力下,僅用20天時間,就將九成以上的中央直達資金下達市縣基層,省級財政細化下達時間平均只有1周;資金“精準滴灌”,確保了每一分錢都用到基層急需以及惠企利民領域。
他透露,這一惠民機制將在2021年繼續使用,并且直達資金總量比去年更多,范圍更大。
“直接用于基層財力保障的一般性轉移支付、年初可直接分配的中央對地方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以及具備條件的專項轉移支付都將納入直達范圍。”劉昆說,“2021年,財政部將認真總結完善財政資金直達機制的經驗做法,形成常態化制度化安排,推動資金管得嚴、放得活、用得準。”
同樣將繼續發揮效能的還有減稅降費政策。劉昆表示,一方面要持續推進。綜合考慮財政承受能力和實施助企紓困政策需要,保持一定的減稅降費力度,繼續實施制度性減稅降費政策,幫扶企業,再“送一程”。另一方面要嚴格監管,將嚴控非稅收入不合理增長,加大各類違規涉企收費整治力度,堅決防止弱化減稅降費政策紅利等。
對于如何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這一熱點問題,劉昆給出的答案是,推進地方政府債務“陽光化”。1月6日,他在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對這一問題進行了進一步闡釋,具體包括五個方面。
一是開好“前門”。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合理確定政府債務規模,以及分地區地方政府債務限額,滿足財政政策逆周期調節和財政可持續的需要。
二是堵住“后門”。嚴禁地方政府以各種名義違法違規或變相舉債,抓實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工作,有效前移風險防控關口,堅決剎住違法違規舉債行為。
三是完善管理。按照“資金跟著項目走”的原則,引導地方精準聚焦重點領域,提高債券資金使用績效,更好發揮對經濟的拉動作用。
四是強化監管。對地方政府、金融機構違法違規融資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問責一起,終身問責、倒查責任。
五是推進公開。督促地方穩步推進地方政府債務“陽光化”,更好發揮社會公眾的監督作用,促進形成市場化、法治化融資自律約束機制。
劉昆說,“給地方政府債務多加一圈‘緊箍咒’,經濟社會發展就多了一道‘安全閥’。對此,我們一定會持之以恒、一以貫之、不留后患。”
轉自:界面新聞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