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時期,巴彥淖爾市要把1100萬畝耕地全部變為高標準農田
2021/4/9 11:28:15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迎著春光,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狼山農場三分場農田齊整,遠接群山,遼闊得讓人心生豪情。張占喜沒工夫看景,只恨不得面前的挖掘機再快上幾倍,趕緊把溝渠挖好。這黧黑精瘦的中年迎著春光,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狼山農場三分場農田齊整,遠接群山,遼闊得讓人心生豪情。
張占喜沒工夫看景,只恨不得面前的挖掘機再快上幾倍,趕緊把溝渠挖好。這黧黑精瘦的中年漢子是狼山農場副場長,負責農場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去年秋收后,他就帶隊下了地,平土、修路、種生態林,轉眼到今春,開始挖灌溉渠。“渠挖好后,還要澆水壓牢、貼水泥磚、做襯砌,分秒都耽擱不起。”張占喜說,“跟村民協商分地的事,也得抓緊定了。”
幾公里外,臨河區新華鎮新源村的宮寶老漢早盤算好了,“我趕種了8畝小麥,剩下的地準備種玉米和葵花。”老漢跟土地親密了一輩子,前兩年一直琢磨著進城哄孫子去,但新源村的高標準農田建設讓他推遲了自個兒的“退休計劃”。
原先,新源村人的土地不少,可分布太散。“給你講個我們這的笑話,秋收時有人問一老漢某塊地收成咋樣,老漢一愣,這才發現春天忘了種。”宮老漢對記者說,“現在好了,各家的地連成片,政府幫著平整了農田,灌溉渠、田間路、防護林也有了。過去澆地得用20天,還得穿著雨鞋、扛著鎬子,在幾塊地上來回跑。現在穿雙布鞋、拿個扳手,一星期就把地澆了。”
巴彥淖爾這片土地,在黃河的“幾”字彎上。得益于上世紀修建的水利工程,閘門一開,黃河水奔涌而至,1100萬畝耕地“喝”得飽飽的,成就了舉世聞名的河套灌區。但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土質、氣候、灌排等多種原因,灌區中有近半鹽堿化土地,“冬春白茫茫,就是不打糧”。
王成林曾經愁得不行。他是五原縣榮義村的農民,家里的地有三四成重度鹽堿化,以前種啥啥不成。他著急,政府也著急,“塞外糧倉”可不能因為土地鹽堿化而失去金燦燦的成色!近年,巴彥淖爾市多方聯系,跟國內院校、科研機構合作,一起挑戰這個世界性難題。
五原縣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李二珍對改良鹽堿地挺有信心:“鹽堿地就是我和同行們的‘實驗室’,什么‘五位一體’‘上膜下秸’‘暗管排鹽’,都是這幾年摸索出的方法。”她說,類似王成林家的重度鹽堿地要采用“暗管排鹽”法,“把管道埋進地里,灌溉后排出剩余的水,防止留在地里蒸發形成鹽堿。只要科學治理,土壤地力肯定能變好。”
三四月份,是技術人員最忙的時節。他們要指導當地農民把脫硫石膏、有機肥、明沙撒在地上中和鹽堿,還要和工程隊一起埋秸稈、覆薄膜、埋暗管。大家想著再拼幾年,爭取把鹽堿地全改良了。
“過去啥都不長的地,現在已經能種玉米了。”王成林笑呵呵地說,他正忙著翻地備耕。“再有兩年,這些地連小麥都可以種哩!”李二珍的一句話,讓王成林笑得更歡。
在五原縣隆興昌鎮2萬畝鹽堿化耕地改良項目智控中心,大屏幕上,土地的溫度、濕度、含鹽量等數據一目了然。縣農牧和科技局副局長孫錫良說:“有了它,我們隨時可以監測耕地,做到水肥一體化,精準灌溉施肥。”走出智控中心,農田一望無際,科技的支撐讓這片土地更顯得生機勃勃。“夏天再來一趟吧,好看著哩!”孫錫良對記者說。
“十四五”時期,巴彥淖爾市要把1100萬畝耕地全部變為高標準農田。市里做過測算,通過鹽堿地改良,可以大幅提升耕地質量,新增糧食產能50億斤以上,相當于“再造一個河套”!
地變好了,農具越來越先進,人的心氣也更高。現在宮寶老漢家里就有播種機、收割機、拖拉機等5臺農機。“每臺我都會操作,地也平整,干起來可帶勁呢。”年近古稀的老漢,一點兒不服老。 記者 張一琪 張 棖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