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訪乳業專家宋亮:中國乳業應如何突破增長瓶頸期?
2021/4/16 10:10:15 來源:經濟日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16日訊 經過三十多年的風雨兼程,我國乳制品行業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積極發展牛羊產業,繼續實施奶業振興行動”的要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16日訊 經過三十多年的風雨兼程,我國乳制品行業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積極發展牛羊產業,繼續實施奶業振興行動”的要求,為未來我國乳業振興描摹了宏偉藍圖。
當前,我國牛奶養殖規模化水平大幅提高,乳品質量安全水平達到歷史最好水平,企業具備明顯國際競爭優勢,同時國際化發展初具規模,但與此同時,行業的發展也迎來了瓶頸期。對此,乳業專家宋亮認為,在此背景下,中國乳業未來要朝著綠色、高品質方向繼續挺進。
“要加快科技創新,實現優質規模化發展,進而降低總體成本,要進一步大力發展適度規模化養殖,構建碳中和、綠色、可持續養殖模式,構建具有國際比較競爭優勢的奶牛養殖業,解決乳業產業后顧之憂。”宋亮指出。
上游奶源建設持續提升 下游產業結構加快調整
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我國牛奶總量增長了260萬噸,年均增加50多萬噸。2020年,全國牛奶產量3440萬噸,接近全球牛奶總產量的5%。全國規模以上乳品企業主營業務收入4195.6億元,高于食品工業平均增速。中國奶業20強企業市場份額達到70%,國產品牌嬰幼兒配方乳粉市場占有率超過60%,規模奶業企業技術裝備水平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沖擊中,我國乳制品行業經受住了考驗。“在奶牛養殖飼草料、運輸、人工和防疫物資等成本面臨上漲的壓力下,國內牛奶產量持續增長,生鮮乳價格高位運行。”宋亮表示。
隨著供應鏈體系的不斷完善,大牧場的優勢逐漸顯現。近年來,大型乳企加快國內奶源布局,國內大型奶牛養殖企業基本被大型乳企“瓜分”完畢。公開資料顯示,僅2020年,乳制品行業合計發生12起奶源地并購。
在上游奶牛養殖業穩步提升的同時,下游乳制品產業結構也在加快調整。宋亮指出,作為國內乳制品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低溫鮮奶市場已保持了5年的迅速增長。隨著三、四線城市的消費潛力逐漸提升,“超巴殺”鮮奶正在成為競爭的焦點,各大乳企均推出高溫殺菌奶加快低溫鮮奶市場布局。
“隨著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以及配方注冊制推動市場整合基本完畢,國內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已經結束高增長時代,目前,兒童奶粉及成人奶粉成為很多大品牌奶粉企業開拓的重點。”宋亮表示,在配方注冊制的推動下,奶粉行業的全產業鏈體系建設加快,市場的集中度得到了明顯提高。
亟待提升奶源自給率水平 推動產業深加工轉型升級
雖然已經駛上了“快車道”,但我國乳業當前還存在著產能過剩、產品同質化嚴重、消費增長速度放緩、各主要品類進入增長瓶頸等諸多痛點。
“從供給、消費、價格三方面來看,上游整體仍呈現出偏緊的態勢。”宋亮分析認為,預計2021年牛奶產量整體繼續提高,同比增速在5%左右;在消費方面,對生鮮奶的消費需求將繼續增加;在價格方面,宋亮認為,在疫情影響全球經濟、乳制品貿易和消費背景下,今年全球牛奶價格或將進入下降通道,并將影響國內奶價。
在原料奶價格高企,液態奶產品低溫化、高端化調整背景下,宋亮預計今年液態奶產品向低溫化、高端化結構調整,整體市場價格穩中走高。他認為,在嬰幼兒奶粉市場此起彼伏的“價格戰”中,將有更多的抗壓能力較弱的中小嬰幼兒奶粉品牌被淘汰出局,單純依賴進口的奶粉企業仍會受疫情影響,“這將有利于綜合競爭能力較強的大型國產奶粉銷售增長。”
在宋亮看來,我國乳業整體抗市場風險能力仍較弱,應提升奶源自給率水平。“應加強政策引導,如不斷推進政府、乳企和養殖戶協商定價機制,第三方檢測機制等,促進養殖端和生產端建立密切的利益聯結,穩定奶源基礎。同時,通過政策、稅收、財政等手段,鼓勵乳企積極開展產業創新,加快自身全產業鏈建設,優化產業結構,促進上游產業健康發展。”
同時,隨著消費者對健康、營養需求明顯增強,宋亮認為應建立健全乳制品產品標識制度,促進產業升級發展,并加快“全營養”創新發展,提升母嬰產品服務質量。“未來,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通過產業政策引導、消費習慣培養等方式,構建產業集群,鼓勵乳企加快向深加工轉型升級。”宋亮說。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