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燃料電池產業化加速 關鍵技術有待突破
2021/6/21 10:12:04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碳達峰碳中和”正在引發新一輪的能源革命,一場圍繞著“碳達峰碳中和”的新能源晉級賽正在悄然拉開帷幕。雙碳目標之下,氫燃料電池產業化正提速發展。 財政部等五部門日前下發通知“碳達峰碳中和”正在引發新一輪的能源革命,一場圍繞著“碳達峰碳中和”的新能源晉級賽正在悄然拉開帷幕。雙碳目標之下,氫燃料電池產業化正提速發展。
財政部等五部門日前下發通知,擬將京滬粵冀豫等地納入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同時,上汽等多家車企巨頭紛紛推出氫燃料電池汽車。風口之下,氫燃料電池產業將如何發展?
氫燃料電池產業化加速
燃料電池,是將氫氣和氧氣的化學能直接轉換成電能的發電裝置,技術門檻最高。近年來,在政策加持下,國內氫燃料電池技術發展已經“超出預期”,氫燃料電池系統部分零部件如催化劑、膜電極、雙極板、密封材料等,已能夠實現國產化。
“經過多年積累,我國氫能已具備基本完整的產業鏈,基本掌握主要技術和生產工藝。地方政府積極出臺相關規劃和支持政策,各類資本、各類企業爭相投資和布局,氫燃料電池技術在個別地方實現小規模示范應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研究員景春梅表示,目前,我國乘用車燃料電池壽命超過5000小時,商用車燃料電池壽命超過1萬小時,基本滿足車輛運行條件;氫燃料電池汽車發動機功率密度已達到傳統內燃機水平;氫燃料電池汽車續駛里程達到750公里;氫燃料電池低溫啟動溫度達-30℃,車輛整體適用范圍基本達到傳統車水平。
國家電投集團氫能首席專家柴茂榮也表示,我國燃料電池技術取得了巨大突破,“目前,國內已有企業掌握催化劑、質子膜、碳紙GDL、膜電極以及電堆組裝的整套生產工藝和量產技術,產品質量指標基本和日本持平;攻克了鈦雙極板的材料技術,掌握了加工、沖壓、焊接和表面處理等工藝等。
柴茂榮說,隨著氫燃料電池取得突破,應用終端開始面向大眾商業化。在國內市場,2015年前,我國燃料電池汽車主要是示范樣車為主,數量很少;2016年以來,燃料電池汽車快速增長,主要以城市大巴為主;2020年起,由于補貼政策的驅動,將以商用車、重卡等為主。
隨著政策支持和技術突破,國內氫燃料電池產業化加速。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年底,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累計保有量達7000多輛。
諸多發展瓶頸有待突破
雖然燃料電池產業化發展已邁進一大步,但目前還面臨諸多發展瓶頸,如核心零部件、基礎材料、關鍵設備等方面仍依賴進口。
燃料電池真正的核心是電堆,而電堆的“心臟”是膜電極。據悉,膜電極是整個燃料電池技術的決定性要素,既影響壽命,又影響性能,更重要的是其占電堆成本的70%左右。
柴茂榮表示,針對不同的用途,對燃料電池的要求是不同的,我國目前只完成了增程式燃料電池電堆及系統的開發,在固定電源用長壽命堆、直驅強混交通工具用電堆等電堆開發方面遠遠落后,亟待攻克80000h以上的超長壽命膜電極材料技術、兆瓦級電堆及系統的開發。
“此外,當前我國氫燃料電池產業還在基礎材料、關鍵設備兩方面存在‘卡脖子’技術。”柴茂榮說,在基礎材料方面,目前大部分催化劑、質子膜及碳紙均為進口產品,國內產品性能及可靠性方面與國外產品還有較大差距;在關鍵設備方面,燃料電池制造裝備中涂布用的涂布頭、自動化生產線用的多軸機器人等關鍵設備以進口為主。
“國內燃料電池在核心技術、關鍵材料和裝備制造等方面,與國際領先水平仍存在明顯差距,燃料電池核心技術和關鍵材料仍掌握在日本等發達國家手中。”景春梅表示,國產膜電極、雙極板、空壓機、循環泵等產品性能與國外差距較大,產業技術標準和檢測認證體系不能滿足市場需要。
攻關核心關鍵技術
國內燃料電池產業未來該如何發展?柴茂榮表示:“歸根結底就是要沉得下心來扎扎實實搞技術,搞產品開發。”
柴茂榮說,需要在國家層面組織技術攻關,突破關鍵技術和核心材料,完全實現國產化;對標國際先進的燃料電池技術,而不是先將國外技術引進來發展幾輛增程式大巴車,一哄而上尋求國家補貼;燃料電池的核心是材料技術,產業鏈長,需要進行戰略規劃,需要分工協作。
景春梅也認為,政府和企業的火力點,都應該集中在核心關鍵技術的薄弱環節,而不是急于擴大終端市場。“為使燃料電池產業化擁有足夠的技術支撐,迫切需要加強燃料電池的材料新體系及其電化學機理過程的研究,政府資金應在基礎研究環節集中發力,盡快突破核心技術和關鍵材料瓶頸”。
此外,業內認為,燃料電池和鋰電池并不是完全競爭的態勢,未來它們之間的集成或者混動會更有前景。柴茂榮表示,真正的燃料電池汽車應該是氫電混動,即大功率電堆配合小容量電池,燃料電池作為主動力,鋰電池作為輔助動力和能量回收。“這樣既解決續航焦慮等問題,也解決了鋰電池一味追求高能量密度所帶來的安全性問題,以及鋰資源不足等問題”。(記者 葉偉)
轉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地方金融監管釋放更強防風險信號
- 下一篇:超高清應用:加速向更多領域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