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方,喝杯奶茶有多難?
2021/6/28 10:10:15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出門逛街來一杯,上班空閑來一杯,聚會聊天來一杯……不少年輕人對奶茶的喜愛,可以說是“寧可三日無食,不可三日無奶茶”。不過,很多在南方喝慣奶茶的人,到北方后都有一個共同的出門逛街來一杯,上班空閑來一杯,聚會聊天來一杯……不少年輕人對奶茶的喜愛,可以說是“寧可三日無食,不可三日無奶茶”。
不過,很多在南方喝慣奶茶的人,到北方后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想喝杯奶茶太難了!
這種感受如今也得到了大數據的印證。
據美團2021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全國奶茶店數量前15的城市分別是廣州、深圳、東莞、上海、成都、佛山、重慶、南寧、蘇州、杭州、泉州、北京、武漢、昆明、長沙。
北方僅北京一個城市上榜。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統計還顯示,同為一線城市的廣州,奶茶店數量是北京的近4倍。
讓奶茶喜好者更不能接受的是,很多在南方很火的奶茶品牌,在北方都無跡可循。以至于,有網友感慨道“奶茶沒有南北之爭,因為北方差遠了”。
奶茶店,南密北疏
事實上,除了上述美團統計數據之外,百度地圖的統計,也印證了北方是奶茶的“荒漠”。
百度地圖發布的《2020年中國城市活力研究報告》顯示,全國奶茶店數量前20名的城市為:廣州、深圳、東莞、重慶、成都、上海、佛山、南寧、杭州、蘇州、長沙、溫州、泉州、惠州、中山、武漢、鄭州、南京、寧波和昆明。
從地域分布來看,前20名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南方,華南地區是奶茶行業最發達地區,同時競爭也最為激烈。
從奶茶店的數量看,廣州當之無愧成為“奶茶之都”。奶茶店數量前3名的廣州、深圳、東莞均位于珠三角;此外,前20名的城市中,還有佛山、南寧、惠州、泉州、中山,共8個城市來自華南地區。
長三角的上海、杭州、蘇州等城市曾一度被譽為奶茶的標桿城市,但在上述榜單中,重慶、成都兩個西南地區的城市超過上海、杭州、蘇州,分別排第4名、第5名,同屬于西南地區的昆明排名第20。
不僅是數量,在奶茶店分布的密度上,南方城市也是“碾壓”北方城市。從城市奶茶店充足指數看,排名前10名的城市分別是:佛山、廣州、東莞、深圳、長沙、南京、杭州、成都、合肥和武漢。
近年來,涌現出的網紅奶茶品牌,也多誕生在南方城市。比如,創立于2015年的奈雪的茶,誕生于廣東深圳;創立于2015年的茶顏悅色,誕生于湖南長沙;創立于2012年的喜茶,誕生于廣東江門。
紅餐網于2020年8月發布了《2020中國茶飲十大品牌榜》,上榜的十個茶飲品牌分別為喜茶、蜜雪冰城、奈雪的茶、Coco都可、一點點、茶顏悅色、書亦燒仙草、古茗茶飲、益禾堂和甜啦啦,其中只有蜜雪冰城一個品牌來自北方。
事實上,新式茶飲品牌真正崛起,也是近5年的事情。
以最近剛剛上市的奈雪的茶為例,其店面數量由2017年的44家迅速增長至2020年的491家。2018-2020年,奈雪的茶營收分別為10.87億元、25億元和30.6億元。
《2020新式茶飲白皮書》則顯示,2014-2019年中國新式茶飲行業市場規模由275.3億元發展到667.5億元,年均增長率19.37%,到2020年新式茶飲市場規模已超過1000億元,預計2021年將突破1100億元。其中新式茶飲消費者規模已經突破3.4億人。
迅速崛起的新式茶飲行業,為什么更偏愛南方?
氣候與供應鏈
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需要搞清,誰在喝奶茶?
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賴陽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新式茶飲店的發展實際上跟年輕人群的生活方式、消費觀念息息相關。在90后到00后中,奶茶已經成為非常主流的消費方式。此外,奶茶消費還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
國金證券研報顯示,1995-2009年間出生的“Z世代”,即12-26歲人群,目前在我國有3.2億,是奶茶消費的重點人群。Z世代的消費觀注重品質、健康、顏值、悅己,更注重“美、食、住、樂”四個方面的消費。在“食”的消費上,Z世代更偏愛具有“自我犒勞”功能的新式茶飲。
安信證券研報則顯示,新式茶飲市場消費者以90后和95后為主,占比高達70%;其中有83%的用戶月消費5-14杯,11%的用戶月消費15杯以上,每月消費超過200元。
賴陽認為,相對而言,中老年人的消費理念完全不同,奶茶開銷投入不足。人口外流的城市,新型時尚消費的比重相對較弱。
那么,北方城市奶茶店數量不足,是由年輕人消費不足造成的嗎?
答案也不盡然。
和君咨詢餐飲專家文志宏認為,南方的氣候較炎熱,對于茶飲的需求是一種最基本的生理性需求。在現在流行的茶飲產品出現之前,南方特別是華南地區,就已經形成傳統茶飲,比如廣東的涼茶。
他認為,南方炎熱的氣候直接引發新的消費習慣。相比而言,北方漫長的冬天,大大縮短了茶飲店的營業時間。
以成都為例,《2019年中國白領夜間消費調研報告》顯示,成都夜間消費在全天消費中的占比高達45%。
而大多數北方城市的冬季寒冷漫長,店鋪有效營業時間大大縮短。《阿里巴巴“夜經濟”報告》顯示,口碑的夜間到店消費呈現出“南強北弱”趨勢明顯,在全國夜間消費最活躍的10個城市中,南方城市占9席,北方城市僅北京上榜。
除了氣候,供應鏈對奶茶店的影響也不可忽視。
上海咖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振東表示,相比牛奶等基礎原料,鮮果供應鏈對于當下的茶飲連鎖店越來越重要。
中國茶飲行業共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分別為粉末年代、街頭時代和現階段的新式茶飲時代,產品原料也從開始的人工調味品到現在的天然原材料。
相較于誕生在南方的喜茶、奈雪的茶、茶顏悅色等品牌,誕生于北方的蜜雪冰城,走的是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草根路線,主戰場也在中小城市。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蜜雪冰城在全國開設了12557家加盟店,其中三線城市2898家、四線城市3001家、五線城市1853家,下沉市場門店數占比達62%。
值得注意的是,蜜雪冰城作為主打下沉市場的茶飲品牌,客單價集中在10元以下,平均價格在5-6元之間,這個區間的產品對于鮮果供應鏈的需求量較低。
城市“第三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奶茶店的數量和密度,在《2020年中國城市活力研究報告》中,是作為城市活力的重要指標出現的。
以奶茶店作為城市活力的重要維度,是否科學?
王振東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奶茶店實際上是城市“第三空間”的代表。從最早的茶館,到今天的新式茶飲店,這種消費形式包含的不僅僅是休閑社交,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的體驗。
20 世紀70 年代,美國社會學家雷·奧爾登堡(Ray Oldenburg)從城市及社會研究角度,提出了“第三空間”的概念。
他將居住的地方稱之為“第一空間”,花大量時間用于工作的地方稱為“第二空間”,而“第三空間”則是居住和工作地點以外的非正式公共聚集場所。“第三空間”的概念,更突出地強調了場所的社交作用,如咖啡館、茶館、酒吧等等。
新式茶飲代表著年輕人的消費時尚,那么缺少奶茶店的北方城市,是不是不夠“潮”?
王振東表示,奶茶本身代表著一種南洋文化,在南方天然具有更好傳播性,“將奶茶店與城市經濟活力標準捆綁,難免有失公允”。
事實上,北方城市同樣有著自己獨特的“第三空間”的擴展方式。比如東北的燒烤攤,已經化身地域性的“第三空間”。愛吃雞架的沈陽人、愛吃生串的鐵嶺人、愛吃烤蠶蛹的遼源人紛紛自成一派。對于東北本地人而言,燒烤攤早就是獨特的“第三空間”。
而典型的北方海濱城市青島,則發展出獨特是啤酒文化。2021年,青島還舉辦首屆“青島國際球迷狂歡節”。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里,青島通過推出一系列夜間文化活動,啤酒文化進一步豐富了城市特有的啤酒吧等“第三空間”。
“由于氣候等原因,北方城市發展‘新消費’天然瘸腿,但是可以努力在文化方面發力,比如北京、西安這種城市,就非常適合。”賴陽分析。
固然奶茶店的發展,受氣候、飲食習慣、文化等多重因素影響,但是由此反映出的城市群發展水平差異以及新消費動向,仍值得關注。
賴陽認為,全國奶茶店分布最密集的珠三角和長三角,奶茶店已經成城市群融合發展的重要印證。
他表示,比如珠三角不少小鎮,現在與周邊大城市發展融為一體,這種情況下,這些地方的消費實際上跟大城市沒有太大區別,只是產業結構存在差異。“未來,城市群消費將是‘新消費’重要的發力點。”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