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西部地區借中新合作擴大金融開放
2021/9/2 11:50:16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簡稱中新互聯互通項目)正逐步成為中新兩國共建“一帶一路”的新名片。記者1日從重慶市中新示范項目管理局獲悉,截至2021年7月底,在中新互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簡稱中新互聯互通項目)正逐步成為中新兩國共建“一帶一路”的新名片。記者1日從重慶市中新示范項目管理局獲悉,截至2021年7月底,在中新互聯互通項目框架下,累計簽約商業合作項目118個、總金額約214億美元;簽約跨境融資類項目172個,金額約157.7億美元。
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是中國和新加坡第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該項目以重慶為運營中心,以“現代互聯互通和現代服務經濟”為合作主題,先期主要圍繞金融服務、航空產業、交通物流和信息通信四大重點合作領域開展合作。項目致力于通過重慶和新加坡“點對點”密切合作,實現中國西部和東南亞地區“面對面”的有機聯接,全面提升區域間互聯互通水平,帶動區域整體經濟社會務實發展。
金融領域合作是中新互聯互通項目的首要合作領域和重要內容,目前已開創1條示范性融資通道,開展5項首創性業務試點,設立14家標志性金融機構,帶動西部10省區企業跨境融資56億美元。西部地區作為中國潛力最大的內需市場,正在成為帶動中國經濟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
“充分發揮中新互聯互通項目的輻射帶動效應,推動形成中國西部地區金融開放新格局,將進一步釋放區域經濟增長的潛力,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地支持。”重慶市中新示范項目管理局分管金融領域合作的副局長楊誼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表示。
數據顯示,自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啟動以來,中國與東盟各國的經濟融合度持續提升。2020年,東盟首次以4.74萬億元的進出口額,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在全球范圍內的循環面臨極大不確定性的背景下,中國加強與東盟國家的合作顯得尤為重要。
“中新互聯互通項目立足中國西部,面向東盟乃至‘一帶一路’沿線更廣闊的區域進行開放合作,與《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高度契合。”楊誼說,作為中新互聯互通項目下的標志性項目,陸海新通道的國際鐵海聯運、跨境公路班車、國際鐵路聯運復合運行格局全面形成,并在重慶與中歐班列有機銜接,實現“一帶”與“一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中國西部與東盟地區的高效連接。
楊誼表示,中國西部地區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新加坡是“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熱點國家,更是國際主要金融中心之一。中新互聯互通項目的落地實施,有力地提升了中國西部地區金融機構的國際化水平。
以在渝新加坡金融機構為例,截至2020年底,新加坡來渝投資設立的法人金融機構達到18家,合計注冊資本折合約73億人民幣,5年期間金融機構數量增長了3.5倍、注冊資本增長5倍。
“下一步,我們將加快金融服務數字化建設,推進金融資產交易數字化,打造數字化跨境交易平臺,建立中新互聯互通金融數據監管框架。”楊誼表示,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將探索在RCEP框架下基于數字貨幣的貿易融資創新,積極參與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研究項目(m-CBDC Bridge);探索央行數字貨幣在跨境支付中的應用,研究提升陸海新通道下金融基礎設施的跨境支付能力,為更暢通的國際貿易提供金融支持。
“中新互聯互通項目肩負政策創新的使命。我們可以抓住此契機,主動爭取承擔RCEP服務貿易6年過渡期中先行先試的任務。”楊誼表示,重慶的金融產業發展比較健康,系統性風險相對更加可控,適合開展跨境金融創新合作的試點,“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國際合作的伙伴新加坡,擁有高度成熟的金融體系及金融風險預警、控制體系,其先進經驗可在項目框架下向重慶復制并推廣。”
據了解,中新互聯互通項目下一步將聚焦在引進新加坡大型投資機構與開展第三方合作上,不斷增加“環境、社會與治理”(ESG)投資比重,大力推動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助力我國碳排放“30·60”目標實現,拓展雙向投資新領域。
“我們重點以直接投資為主,綜合采取跨國并購、產業投資、境外融資、風險投資、金融合作、綠地投資等多種形式,推動重慶乃至西部地區與新加坡以及RCEP其他成員國在商貿、大健康、新能源、檢測認證和中介服務等領域開展雙向投資。”楊誼說,此外,中新互聯互通項目還將推動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助力重慶打造立足西部、面向東盟的內陸國際金融中心,推動形成中國西部地區金融開放新格局。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