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抱團養老為啥抱不緊
2021/9/7 15:38:51 來源:北京晚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當前,“抱團養老”成為最受關注的新型養老方式之一。但是,看起來頗具吸引力的抱團養老方式,真正實施起來卻并不容易。原標題:抱團養老為啥抱不緊
抱團養老
所謂“抱團養老”,是指一群老年人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互相照顧、彼此慰藉、共享資源的生活方式。這一概念其實起源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丹麥,一群志同道合的老人,搬到同一個地方結伴居住。目前這種養老方式在國內許多地方悄然地流行起來。
當前,“抱團養老”成為最受關注的新型養老方式之一。但是,看起來頗具吸引力的抱團養老方式,真正實施起來卻并不容易。
親姐妹 抱團養老不歡而散
60歲的陸阿姨因老伴兒去世,兒子在外地,選擇和親妹妹抱團養老。“我覺得和自己的親妹妹抱團養老應該沒什么問題,畢竟我們是有血緣關系的,一定能過得很好。”
“我們是AA制,可是沒想到一起生活的第二年,就慢慢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矛盾。”陸阿姨表示,兩姐妹買東西對質量的要求不一樣,生活節儉程度不一樣,飲食口味也不一樣,經常因為這些沖突吵個你死我活。“最后過到第四年時,我真的受不了,選擇散伙。而且散伙之后,也從此成了仇人,不再聯系。”陸阿姨很無奈。
北京老人 抱團下鄉無果而終
“下鄉抱團養老一直備受北京老年人關注。一家專做鄉村閑置農房盤活的網站幾年前發起了下鄉抱團養老的活動,北京區域在三天之內聚集了有抱團意愿的600多位老人。”市民張阿姨表示。
2019年,這家網站通過協調延慶香營鎮和千家店鎮的農房后,推出了第一批共十幾個抱團養老的院子,主要面向剛退休的活力老人和自由職業者。為此,香營鎮的部分房主特意把自己的農房改造成了適合老人康養的標準。
記者了解到,以周姓房主的小院為例,院里有一塊土地可以種菜養花,有4間臥室,平時可以容納兩戶老人養老,還有兩間房可以讓老人們的孩子周末來這里享受假日時光,房屋內廚房等設施一應俱全,能直接拎包入住,做飯待客,還可以組織同村抱團康養人群在一個院里聚餐。
“這樣的院子一年租金在30000元左右,兩戶人入住康養每戶每年只需15000元,在北京來說性價比已經很高了,最主要是兩戶老人不僅相互有個照應,而且關系處理不會太復雜。”張阿姨說。
“但是,這個項目真正抱團養老成功的一組都沒有。”項目組織方的知情人士阿甘對記者表示。據了解,目前北京以個人名義租個農村院子招募成員一起抱團養老的幾乎沒有。“很多人想嘗試抱團養老,但都不想自己來做發起人或組織者,因為牽涉成本分攤,生活習慣的磨合,抱團成員的公約制定等各種復雜問題。”阿甘表示。
抱團養老 落地難在哪里?
“抱團養老”為何落地不易?如今已打消抱團養老想法,打算選擇機構養老院的張阿姨表示,最大的問題是錢讓這個團兒抱不緊。“為了節約精力和成本,大家一般選擇一起買菜做飯,每個月分攤伙食費。但什么東西該買,什么東西不值得買,同樣的物品該買質量好的,還是湊合就行,都會有意見沖突。”張阿姨說,部分老人認為自己在家花不了這么多錢,鬧出很多不愉快。
此外,抱團老人之間的消費觀念和經濟基礎常常存在差異,也會讓一些老人出現心理不平衡甚至自卑心理。“比如有些老人子女經濟條件好,衣著打扮和日常開銷很‘瀟灑’,可能會讓其他老人心里泛酸。還有組團出門旅游,要不要去,是坐飛機還是火車臥鋪?這些現實問題都容易有矛盾。”張阿姨說。
除了抱團難,養老的醫療條件也是大問題。阿甘表示,農村或者郊區的確不適合城里人養老,醫療配套還是跟不上,如果有慢性疾病或者突然情況,場面會變得很棘手。“同時,抱團養老也需要老人身體健康,有基本自理能力。但隨著老人年齡不斷增長,越來越多的人不得不退出這種模式。”
“抱團養老要想成為一種可持續的模式,約束力不可或缺。”國家民政部養老服務業專家委員會委員烏丹星表示,即使在國外,自發性的抱團養老也是在政府框架下開展的。比如瑞典,一群人想要抱團養老,房子的注冊、選址、物業、建設都必須在政府房管局的監管下完成。對入住的人也會有理事會進行評估,有一套完整的流程規則。“目前中國民間開展的各種自發抱團養老都沒什么約束力,高興就在一起過,不高興就散伙,隨意性比較大。”本報記者 袁璐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