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軍走過的地方:綠了,富了,正在走向生態文明
2021/11/4 0:18:38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作為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云南省把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納入全省生態扶貧的重點工程,堅持優先向貧困地區、貧困縣傾斜,任務占比94.4%,涉及37.7萬農戶151.6萬農民,為精準脫貧作出了積極貢獻。在當年紅軍走過的地方,新一代人正沿著先輩的足跡,繼續前進,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而努力奮斗!紅色扎西種竹人
很多人認識扎西,是因為中央紅軍曾在這里開過一系列著名的會議,史稱“扎西會議”。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扎西是赤水河的源頭地區之一。赤水河上游的重要支流扎西河,源于云南省昭通市威信縣扎西鎮。
今年7月,我跟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退耕辦組織的采訪團,到云南各地采訪。第一站就來到了扎西鎮。
方竹是威信縣退耕還林的重要內容,也是威信縣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
今年40歲的王興江是威信的退耕還林大戶,也是威信興馳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他栽種方竹總面積3800畝,其中納入國家退耕還林計劃的有1000畝。
“我是2008年退伍的老兵,回到家鄉,發現這里的土地大量閑置,青壯年紛紛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昔日熱鬧的村莊顯得蕭疏落寞。當時我就想,一定要發展一項事業,把人氣重新聚攏起來,把村子振興起來。”王興江說。
“2014年9月,我去了一趟鹽津縣。鹽津縣是方竹產區,正值方竹出筍,我走進竹林一看,嚯,好家伙!每平方米土地冒出幾十株嫩筍。一打聽,方竹筍材兩用,效益好!內行人指點我說,斑鳩村土壤好,水分足,海拔1300-1600米,特別適合發展方竹,我心頭豁然開朗,下決心發展這種竹子。”王興江追憶當年退耕還竹的緣起時,眼里還閃爍著光芒。
發展方竹產業并非一蹴而就。起初,老百姓種竹積極性不高。直到首批營造的竹子產生了效益。村民們眼見為實,才積極跟進,連房前屋后都造上了方竹。
在退耕還林的推動下,威信縣的方竹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以方竹等為主導的高原特色產業體系初具規模。目前,全縣建成連片方竹基地11個,種植方竹規模達54.2萬畝。
據縣林草局局長介紹,威信縣共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33.4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超過50%,空氣質量優良率98%以上。
以紅色文化為底、綠色文化為基,林業科技為筆,結合民族文化,威信人民正在描繪一幅美麗新畫卷。
娜姑鎮的石榴熟了
我們來到娜姑鎮時已是下午6時。站在山頭,滿眼都是石榴樹。會澤縣林草局局長張元周說,眼前這片石榴也許是全國最大的連片石榴林,一共2.1萬畝。為了預防病蟲害,果農為石榴果套上紙袋,遠遠看去,像一個個燈籠,在夕陽照射下,微微泛著白光,煞是好看!
正值石榴成熟季,扒開果皮,就看到鮮紅的果肉。
“這里生產的石榴叫軟籽石榴,果大色艷,顆粒飽滿,肉厚多汁,深受市場青睞,一上市就被訂購一空。”張元周說,“全縣共發展石榴8萬畝,其中娜姑鎮5.3萬畝,占比達66%。”
“目前,鎮上的石榴有3.8萬畝已掛果,2萬多畝進入盛果期,產量約4.6萬噸,今年可實現產值6億元。”張元周補充說。
不言而喻,娜姑鎮石榴品牌的形成,離不開退耕還林。全鎮共實施退耕還林1.3萬多畝、陡坡地治理工程2000畝,共帶動1400多戶貧困戶脫貧致富。2014年以來,退耕還林為全鎮石榴產業提供政策補助資金2100余萬元。
“傳承自強不息的革命傳統,發揚澤世擔當、匯智圖強的會澤精神,我們正在譜寫會澤生態建設新篇章!”當地一位干部說。
“森林環繞的村莊”
我們來到紅軍長征途經地、昆明市東川區最北部的金沙江畔的拖布卡鎮。
拖布卡源于彝語,意為“森林環繞的村莊”,但這里的植被一度遭到嚴重破壞,經過近年來的大力修復,目前森林覆蓋率為32%。
我們首先來到金沙江畔的樹桔渡口。1935年5月6日,紅九軍團從這里渡過金沙江進入四川。
樹桔,彝語為“種稻谷的地方”,是金沙江邊的一條狹窄的河灘地,它的對面就是四川的大涼山。這里屬于烏蒙山區,連綿不斷的群山巍峨聳立,直逼云端。很難想象,當年那些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紅軍戰士是如何克服重重障礙,翻過這些崇山峻嶺的。
樹桔村的村主任當過兵,是1980年后生人,他說,自小在金沙江里釣魚摸蝦,對這里的一草一木都十分熟悉。
這個村地處白鶴灘上游,全村共有1800人。
“全村新一輪退耕1491畝,涉及8個村民小組237戶830人,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180戶發展芒果、桃子等產業,其中種植芒果700多畝,已有527畝掛果,年產量15噸、產值9萬元。”說起村里的情況,村主任如數家珍。
談到退耕還林前后的變化,村主任說,金沙江水變清了,野雞野兔也屢見不鮮,最近還發現了七八只猴子。
有人問:“現在村里最大的事是什么?”
“是鄉村振興。”他不假思索。剛剛擺脫貧困的樹桔人,又開啟了鄉村振興的新征程。
金沙水拍,晝夜不停,它見證了紅軍長征以來這片土地的滄桑巨變。
走在新長征路上
在昆明市東川區阿旺鎮巖頭村剎馬小組,我們拜訪了返鄉創業青年邵星文。
2018年,他在300畝退耕還林地上栽種冬桃和蘋果,如今每畝產值超過1萬元,純利潤近5000元,每年僅支付村內農民工工資就70多萬元,直接帶動100多戶貧困戶增收致富。以退耕地為依托,他將經濟林果發展到1200畝。在他的帶動下,附近3個村民小組300多戶農戶也發展林果300畝。
“退耕還林一舉多得,既發揮了生態效益,又調整了農業結構,還培植了后續產業。”區里的一位干部說。
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對云南省的生態建設有著深遠的影響。
“為了改善生態環境、治理水土流失,云南省緊緊抓住實施退耕還林的歷史機遇,2000年以來累計實施退耕還林還草3257.99萬畝,其中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1444.06萬畝,任務量位居全國第二位。”云南省林草局副局長夏留常說。
成效顯而易見:云南省的森林覆蓋率從1999年的44.29%提高到2021年的65.04%,工程每年產生生態效益價值896.58億元,相當于云南省同期生產總值的6%。云南省依托退耕還林,發展特色經濟林771.3萬畝,涉及核桃、澳洲堅果、花椒、板栗、柑橘類等65個經濟林樹種。
作為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云南省把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納入全省生態扶貧的重點工程,堅持優先向貧困地區、貧困縣傾斜,任務占比94.4%,涉及37.7萬農戶151.6萬農民,為精準脫貧作出了積極貢獻。
在當年紅軍走過的地方,新一代人正沿著先輩的足跡,繼續前進,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而努力奮斗!(高立鵬)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線上培訓助力非洲延伸竹藤產業價值鏈
- 下一篇:林草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