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沖刺5G時代 融合應用正全力提速
2021/12/17 9:36:15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工業和信息化部日前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全國5G應用創新案例超過1萬個,數量和創新性均處于全球第一梯隊,其中全國“5G+工業互聯網”項目超過1500個。5G融合應用正在全工業和信息化部日前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全國5G應用創新案例超過1萬個,數量和創新性均處于全球第一梯隊,其中全國“5G+工業互聯網”項目超過1500個。5G融合應用正在全力提速。
“5G作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向,將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結合,構建數據要素更快速可靠流通的信息'大動脈',釋放數字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優化技術、資本、人才等要素配置,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惫ば挪奎h組書記、部長肖亞慶在近日召開的全國5G行業應用規�;l展現場會上表示。
驅動生產、生活方式大變革
5G作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給生產生活帶來了哪些改變?
“5G商用以來,在國家政策與市場需求的雙輪驅動下,我國在新型信息消費、行業融合應用、社會民生服務等領域的5G應用場景不斷豐富,目前已經取得了積極的成效�!敝袊苿樱ǔ啥迹┊a業研究院開發高級專家唐小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在生產領域,5G技術加速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例如在智慧港口,工作人員通過電腦遠程就可控制輪胎式龍門吊、橋吊,全面提升港口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在智能工廠,5G網絡將生產設備無縫連接,并進一步打通設計、采購、倉儲、物流等環節,使生產更加扁平化、定制化、智能化。
當前,5G技術不斷催生出諸多新業務、新模式、新業態,在推動遠程醫療、在線教育、遠程辦公、智慧養老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5G+AI早已融入智能家居、智慧農業、公共交通等領域。
其中。5G+自動駕駛是5G技術在交通領域的重要應用。“5G在交通領域的應用是最契合5G大帶寬、低延時特點的,在5G技術的助力下,自動駕駛車輛在車路協同中可收到毫秒精度的紅綠燈信息、路面10cm大小物體提醒、盲區人車穿行信息等,并通過5G網絡,自動駕駛安全員可對運營中的車輛進行管控駕駛�!毙郯残聟^數字交通實驗室主任任大凱說,5G技術的出現,加速了自動駕駛商業化應用。未來2-3年,自動駕駛車輛將會越來越廣泛出現在生活中。
5G融合應用面臨諸多挑戰
當前,5G技術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已日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升級的關鍵驅動。
據了解,5G商用兩年來,在網絡方面,我國已建設起全球規模最大5G網絡,5G基站96.1萬個,占全球70%以上;在市場方面,截至今年6月底,5G終端連接數超過3.65億,占全球80%;在應用方面,全國已有超過600家三甲醫院開展5G+急診急救、遠程診斷、健康管理等應用。
當前,5G融合應用正在加速,但5G在垂直行業的融合應用中尚有商業模式創新難度大、行業應用需求千差萬別等問題待解決。唐小勇表示,目前,我國5G應用發展還面臨諸多挑戰,如前期投資成本巨大、合作模式不清晰、行業壁壘較高等問題。
新華網聯合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的《5G融合應用發展白皮書(2020)》顯示,當前,全球各國5G應用整體處于起步階段,我國“以建促用”發展模式效果明顯,5G應用處于加速導入期。
“現在最重要的就是積極面對阻礙5G融合應用的各種問題,從跟隨到引領,不斷創新模式、打造示范標桿、構建多方共贏的產業生態,同時也需要充分發揮政策引導作用,加快制定出臺支持5G垂直應用發展的政策措施,以技術和市場優勢帶動應用的發展�!碧菩∮抡f。
多方合力加快5G融合應用
5G不是通信行業的“獨角戲”,也不是通信行業和設備制造商的“雙簧戲”,而是全社會千行百業共同參與的“大合唱”。當前,5G融合應用正處于規�;l展的關鍵期,融合應用還需各方共同努力,打好“團體賽”。
雄安新區是政府與行業共同推動5G融合應用的典范區域。任大凱告訴記者,目前,雄安新區正加快數字化城市建設,基于5G網絡,在緊急情況下,僅需要一兩秒鐘,就可以配備好一條“數字軌道”,提高車輛通行效率。
“在雄安新區,基于5G帶來的數字化和智能化,已經融合到人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任大凱說。
當前,關于推動5G融合應用的政策利好在持續加碼,從工信部等10部門發布《5G應用“揚帆”行動計劃(2021-2023年)》,到北京、上海、廣東、山西等地方展開密集部署,各方合力為5G商用提供強勁勢能。
據悉,工信部將加大政策布局力度,進一步推動5G應用規模化發展。建設一批行業特色應用集群,發揮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區域的產業集聚效應,推動建設一批5G融合應用產業基地。作為5G應用落地的關鍵一環,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也在加大布局5G應用。
“加快5G應用復制推廣,要加強跨部門、跨行業、跨領域的協同合作,加快建立產品共同創新、價值共同創造、利益共同分享的合作共贏的發展模式。”肖亞慶說。(記者 劉琴)
轉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