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開低走”的全國碳市場如何保持活力?
2021/12/23 13:36:15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正式上線半個多月以來,全國碳市場持續吸引各方關注。據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公布的數據,截至8月6日記者發稿時,市場累計成交量613.89萬噸,累計成交額3.09億元。 記者注正式上線半個多月以來,全國碳市場持續吸引各方關注。據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公布的數據,截至8月6日記者發稿時,市場累計成交量613.89萬噸,累計成交額3.09億元。
記者注意到,在迎來“開門紅”之后,全國碳市場的交易規模出現明顯縮水。相比上線當日410.4萬噸的成交量,近兩周掛牌協議交易周成交量分別不到首日的8%、5%。截至8月4日,掛牌協議成交量、成交額分別銳減至2萬噸、117.4萬元,雙雙創下開市以來的新低。
市場活躍度不足拉低交易量
“我們是首批參與全國交易的電廠,第一次買入12.5萬噸配額,花了600多萬元,預計全年共有40多萬噸排放缺口。”四川某發電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剩余配額決定“等等再買”,“我們廠經營壓力本來就大,花錢買碳無疑是'雪上加霜',所以想看看過段時間碳價會不會再降。”
“現在只能看到每天的交易量和成交均價,除此以外,再無更多公開信息。初期分給我們的配額不算緊張,所以打算多看看,比如具體哪些企業參與買賣、排放情況如何,心里有底了再考慮出手。”淮南某電力企業負責人直言。
記者采訪多家電廠了解到,目前持觀望態度者不在少數。另據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透露,盡管各方積極籌備,但開市至今,多家發電企業仍未完成注冊登記工作,因而沒有交易權限,加上全國市場暫未向其他機構和個人開放,參與主體受限、市場活躍度不足。“為了防止全國碳市場啟動后,短期內對企業經營造成過大沖擊,初期配額分配相對寬松且無償發放。這樣一來,多數人覺得'不緊張',買方、賣方都不急于出手,交易量自然上不來。”
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教授王科也稱,全國碳市場啟動初期,規模較小、需求有限,在供過于求的情況下,成交量萎縮在所難免。“從試點市場的運行經驗看,臨近履約期扎堆購買、推高交易量現象頻發,類似情況很可能發生在全國市場。很多企業平時不注重減排,到了核查之前發現配額不夠才集中購買。還有不少未參與過試點交易的企業,對碳市場的認識理解需要過程,不敢貿然參與。這些因素都會影響交易結果,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全國碳市場發展遠不夠成熟。”
尚未真正發揮價格發現功能
除了成交量,價格是備受關注的另一焦點。“建立碳市場目的在于,通過資源配置、風險管理、價格發現引導稀缺資源獲得更好的配置。如果沒有形成公平、合理、有效的價格,其功能就會大大減弱。”北京綠色交易所總經理梅德文表示。
來自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的數據顯示,全國碳市場開盤價48元/噸,當日最高價52.80元/噸、最低價48.00元/噸,成交均價51.23元/噸。隨后的三周里,掛牌協議交易最高成交價61.07元/噸,最低價重回48.00元/噸。“初期碳價更多承擔著引導、展示等作用,政策影響大于市場決定因素,尚未真正發揮價格發現功能。隨著成交量下滑,不排除碳價繼續下行的可能。”王科判斷。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碳價若長期偏低,不利于碳市場發揮促進減排的功能。“長遠來看,2025-2030年的碳價要達到150-200元/噸水平,才能真正發揮倒逼企業主動減排的效果。”王科稱。
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志青提出,在全國碳市場運行初期,碳價維持在80-100元/噸相對合理。“既要防止全國碳市場的流動性不足,無法形成有效價格,失去有效配置資源的積極作用;也要防范流動性過剩、價格大起大落,導致碳排放資產出現快速貶值。”
梅德文預計,目前乃至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在碳配額免費發放的方式下,全國碳價很難突破200元/噸。“試點碳市場已運行7年,截至2020年底,平均成交價格依然只有23.5元/噸。該價格是否科學、公允地反映減排成本,值得商榷。對此,需要一個兼具有效性、流動性、穩定性,具備廣度、深度和彈性,能夠反映綜合社會成本的碳價格信號。”
納入更多行業才能更好發揮作用
多位受訪者一致認為,盡快納入更多行業和企業,讓全國碳市場進一步活躍起來,才有望扭轉“量價齊跌”的局面。
“對于發電行業而言,要么通過技術、管理提升效能,要么限產減產、減少排放。考慮到供應保障,短期內大幅減少發電的可能性很小,第一種方式的減排空間,尤其是先進機組的減排潛力非常有限。因此,納入更多減排成本各不相同的行業,才有可能讓交易真正活躍起來,發掘出有效碳價,更好地反映全社會減排成本。”王科表示。
梅德文也稱,有效的市場定價機制取決于主體是否多元化。“市場主體從控排企業為主轉向控排企業、非控排企業、金融機構、中介機構、個人并重的多元化主體,需要足夠數量,也要有不同風險偏好、不同預期、不同信息來源。只有主體多元化,才能形成公允合理的碳價。”
上述專家坦言,由于電力行業產品單一,碳排放量的統計、核查相對容易。但在鋼鐵、化工、石化等行業,產品多樣復雜、排放水平差別較大,數據核算是一大考驗。“進入市場交易,最基本的前提就是確保排放數據準確真實,不光要對企業進行督促檢查,還需引入第三方機構,加強數據管理、提升數據質量。”
“發電行業率先試水,將來絕不會是'一枝獨秀'。結合國家排放清單編制工作,我們已連續多年組織開展建材、航空、石化、化工等高排放行業的數據核算、報送與核查工作。”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透露,生態環境部已委托有關行業協會研究提出符合全國碳市場要求的行業標準和技術規范建議,將按照“成熟一個、批準發布一個”原則,進一步擴大覆蓋行業范圍。(記者 朱妍)
轉自:中國能源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