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 儲能行業政策利好不斷
2021/12/25 13:36:15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鼓勵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自建或購買調峰能力增加并網規模的通知》(下稱《通知》)明確,在電網企業承擔可再生能源保障性并網責任的基礎上,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鼓勵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自建或購買調峰能力增加并網規模的通知》(下稱《通知》)明確,在電網企業承擔可再生能源保障性并網責任的基礎上,鼓勵發電企業通過自建或購買調峰儲能能力的方式,增加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并網規模。
長江證券認為,本次發布的發電側調峰能力政策,標志著國內儲能政策進一步深化,儲能行業發展進入拐點,后續可期待的政策還包括容量電價、輸配電價等機制的改革。
廈門大學中國新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向記者表示,《通知》的發布,不僅有利于增加可再生能源并網規模,也有利于儲能市場的快速發展。
促進可再生能源充分消納
《通知》指出,近年來,我國可再生能源迅猛發展,但電力系統靈活性不足、調節能力不夠等短板和問題突出,制約更高比例和更大規模可再生能源發展。而實現碳達峰關鍵在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關鍵在于消納,保障可再生能源消納關鍵在于電網接入、調峰和儲能。
為此,《通知》要求引導市場主體多渠道增加可再生能源并網規模。具體從四個方面開展:第一,多渠道增加可再生能源并網消納能力;第二,鼓勵發電企業自建儲能或調峰能力增加并網規模;第三,允許發電企業購買儲能或調峰能力增加并網規模;第四,鼓勵多渠道增加調峰資源。
北京特億陽光新能源總裁祁海坤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我國服務行業等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帶來的用電需求不穩定,以及居民用電需求負荷的加大,再疊加以風電、光伏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波動性、間歇性特點且裝機占比快速提高,大規模并網給電力系統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因此,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電力系統靈活性,增強系統調節能力。
“這就需要加大各種儲能電站的建設以及并網接入,對于電力儲能的需求也是非常迫切,無論是電化學儲能、抽水蓄能、機械儲能等電力儲能系統都需要發揮更大的削峰填谷作用。”祁海坤說,充足的儲能裝機容量,可以更加靈活地滿足電力系統的調配,再配合市場化的電力交易,給予儲能合理的價格體系,將有助于推動新型電力系統穩定運行。
為鼓勵發電企業市場化參與調峰資源建設,超過電網企業保障性并網以外的規模初期按照功率15%的掛鉤比例(時長4小時以上,下同)配建調峰能力,按照20%以上掛鉤比例進行配建的優先并網。配建比例2022年后根據情況適時調整,每年公布一次。各省級主管部門組織電網企業或第三方技術機構對項目調峰能力措施和效果進行評估確認后,可結合實際情況對掛鉤比例進行適當調整。
此外,未用完的調峰資源可交易至其他市場主體。通過自建或合建方式落實調峰資源的發電企業,如果當年配建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規模低于規定比例,不允許結轉至下年繼續使用,可通過市場化方式交易給其他發電企業。
儲能產業迎來政策利好
華創證券預計,儲能市場將達千億級規模,預計全球儲能裝機年均復合增速在40%-50%以上。長江券商認為,從全球看,儲能已進入爆發期。2021年美國儲能有望沖擊10GWh裝機大關,出貨量有望更高。
根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統計,截至2020年底,我國累計儲能裝機35.6GW,抽水蓄能規模最大,為31.79GW;此外,其他技術儲能裝機規模為3.81GW,其中鋰電池儲能累計裝機規模為2.9GW。
近來,我國在政策支持方面,有關儲能產業的利好政策陸續出臺,對儲能行業發展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
7月23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正式發布《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實現新型儲能從商業化初期向規模化發展轉變,市場環境和商業模式基本成熟,裝機規模達3000萬千瓦以上,新型儲能在推動能源領域碳達峰碳中和過程中發揮顯著作用。
7月29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分時電價機制的通知》,進一步完善分時電價機制,特別是優化峰谷電價機制、出臺尖峰電價機制,有利于充分發揮電價信號作用,引導用戶在電力系統低谷時段多用電,并為抽水蓄能、新型儲能發展創造更大空間,這對促進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加快發展、有效消納。
此次《通知》的發布,對儲能行業又是一大利好。在林伯強看來,一系列有關儲能的政策,旨在推動儲能產業建設,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這些政策上的利好,有利于增加可再生能源并網規模,也為儲能產業發展提供了很好的發展機遇,未來需要進一步明晰實施細則,打造有利于儲能行業發展的外部市場環境。
另據業內人士透露,國家能源局正在抓緊編制《“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規劃》《新型儲能項目管理規范(暫行)》《“十四五”能源領域科技創新規劃》等多個政策文件,同時持續推進試點示范。(記者 趙碧)
轉自:中國產經新聞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