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特派趙玉玲: 扎根田間30年,助小枸杞登上國際舞臺
2022/1/19 10:49:15 來源:科技日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趙玉玲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枸杞種植專家。30余年來,她扎根基層,專注枸杞種植技術,將科研與農業生產密切結合,將精河縣枸杞種植面積從30年前的2萬余畝增加到現在的13萬畝,優良品趙玉玲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枸杞種植專家。30余年來,她扎根基層,專注枸杞種植技術,將科研與農業生產密切結合,將精河縣枸杞種植面積從30年前的2萬余畝增加到現在的13萬畝,優良品種使用率提高到現在的90%以上。
眼下,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縣技工學校舉辦的“冬季大培訓”活動正火熱開展。科技特派員、精河縣枸杞協會會長、縣枸杞產業發展局高級工程師趙玉玲正利用農閑時間,為杞農們培訓枸杞管理知識。
每年像這樣的技術培訓,趙玉玲經常開展,雷打不動。
趙玉玲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枸杞種植專家。30余年來,她扎根基層,專注枸杞種植技術,將科研與農業生產密切結合,使精河縣枸杞種植面積從30年前的2萬余畝增加到現在的13萬畝,優良品種使用率提高到現在的90%以上。
枸杞成為精河縣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之一,背后有她多年來的付出和堅守。
組建科技服務團,活躍田間地頭
2008年起,趙玉玲發揮科技特派員的作用,牽頭組建新疆枸杞科技服務團隊,邀請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學等數十家科研院所的專家組成56個技術專家科技服務團隊。
在枸杞農事生產季節,她采取包片區指導的方式,深入田間地頭,從生物防控、配套栽培和選擇良種等方面,積極推廣綠色種植模式,引導杞農從源頭上打造高品質枸杞產品,推動枸杞產業由“量變”轉為“質變”,并培養了一批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枸杞栽培能手。
近幾年,為推進枸杞產業規模化、規范化發展,趙玉玲和團隊運用新技術、新模式,構建“新品種示范推廣、種苗繁育—規模化標準化種植—枸杞產品初加工—創新種植模式—創新營銷模式”的枸杞全產業鏈,帶領團隊科技人員大力推廣枸杞新品種配套栽培、高效節水滴灌、機械化栽培、生物防控、鹽堿脅迫提質增效、烘干制干、分級包裝、質量檢測等技術,使技術到位率達100%,畝均增收20%以上。
2021年,精河縣托里鎮克孜勒加爾村杞農李肖漢種植了130畝枸杞,因為技術指導到位、管理細致,他種植的寧杞1號、7號兩個品種的枸杞豐收,夏枸杞產量在每畝180公斤左右,秋枸杞每畝也達到了120公斤左右。
“以前我們種枸杞都是‘盲種’,管理粗放,產量不高,品質跟不上,賣不上好價錢。多虧了趙玉玲老師從幼苗選購、苗木栽植,到田間管理,全程跟蹤服務,手把手指導種植技術,枸杞品質提升了,銷售價格也就上來了。”李肖漢說。
走遍枸杞地,選育本土新品種
枸杞產量高不高,杞苗是關鍵。1999年,精河縣成立了自治區第一個枸杞研究所,趙玉玲開始進行枸杞繁育研究;2005年精河縣成立枸杞開發管理中心,趙玉玲針對枸杞苗木從寧夏引進的現狀,和團隊的同事們培育、改良適應精河當地環境的枸杞品種。
“當時我們走遍了精河所有的枸杞地,看到枝丫粗壯,結果好、果實飽滿的枸杞枝就移種到苗圃進行培育、嫁接。”趙玉玲回憶道。
她和同事們從苗木繁育關鍵技術入手,積極推廣枸杞倒催根育苗技術、滴灌育苗技術、枸杞營養袋、穴盤嫩枝育苗等技術。
經過近百次的實驗,趙玉玲和團隊選育了本土枸杞新品種5個、新品系7個。枸杞新品種推廣種植后得到了農民的好評,目前已改造老枸杞園8萬畝,輻射帶動受益農民近1.9萬戶。
向縱深發展,不斷延伸產業鏈
在研發枸杞品種的同時,趙玉玲還積極組織枸杞深加工企業不斷延伸枸杞產業鏈,推動枸杞產業向縱深發展,讓各族群眾共享產業發展成果。目前,全縣共有12家枸杞深加工企業,25家枸杞種植專業合作社,300余座枸杞烘干廠。
枸杞原漿、枸杞精釀啤酒、枸杞格瓦斯、枸杞保健品……走進精河縣杞瑞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產品展廳,琳瑯滿目的枸杞精深加工產品讓人大開眼界。該公司副總經理張賓介紹說:“近年來,我們堅持把普通的枸杞干果變成精深加工產品,經過深加工,不斷提升枸杞附加值。如今,公司已研發出37種枸杞產品,確保每顆枸杞都被‘吃干榨盡’。”
2021年2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了第一批“最美林草科技推廣員”名單中,新疆有9位林草科技推廣員上榜。趙玉玲就是其中之一。2019年10月,她榮獲科技部優秀科技特派員稱號。
然而在她看來,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實實在在轉化成杞農的收入,才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如今,小小的枸杞成為精河縣的一張亮麗名片。2015年11月,精河縣13萬畝枸杞種植基地獲批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2017年6月,歐盟正式發布公告,將“精河枸杞”納入中國首批100個與歐盟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交換中的農產品。2021年,“精河枸杞”被列入《中歐地理標志協定》第一批產品名錄、全國名優特新農產品名錄、2021年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
讓杞農通過種植枸杞增收致富是趙玉玲的初心。“把時間花在地里,把百姓裝在心里,讓研究成果得到應用,讓杞農實現增收,就是我工作的最大動力。”趙玉玲動情地說。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