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季節性缺工有緩解嗎——深圳拓渠道促就業應對春節用工情況調查
2022/1/27 21:01:04 來源:經濟日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團圓是中國人過春節時最大的主題,不管在哪個地方工作,人們都會在春節時努力趕回家鄉與親人相聚。這個習俗使得許多城市在春節前后出現“用工荒”。原標題:季節性缺工有緩解嗎
團圓是中國人過春節時最大的主題,不管在哪個地方工作,人們都會在春節時努力趕回家鄉與親人相聚。這個習俗使得許多城市在春節前后出現“用工荒”。如今,季節性缺工情況有變化嗎?為保持正常運轉,城市又在做著哪些努力?經濟日報記者在深圳對春節前的用工情況展開了調查。
新春將至,對于不少企業來說,節前往往是一年中最為忙碌的時候,留人用人成為保障企業生產運營正常開展的當務之急;是否回家過年也成為當前擺在務工人員面前的一道選擇題。外來務工人員較多的深圳更是如此。
來自湖南永州市的蔣艷軍今年春節不打算回老家了。2018年他成為美團騎手,現在已經是深圳龍華區觀瀾大水坑站點騎士長,帶隊管理35位騎手。“公司的春節留崗福利待遇挺不錯,我會繼續留深,趁此機會多掙點錢。不少騎手也都選擇繼續跑單。做騎手這幾年,我慢慢還清了老家的房貸,還新買了一輛車。”蔣艷軍笑著說。
近期,經濟日報記者深入用工一線走訪發現,深圳通過精準施策為企業紓難解困,細致落實援企穩崗擴就業政策,加大創業帶動就業工作力度,在實現就業水平穩中有升的同時,有效保障了春節前的用工需求。
拓展招工渠道
春節前“招工難”“用工荒”現象在制造業尤為突出。2021年12月底,比亞迪出現了短暫性缺工問題。據比亞迪第三事業部人事經理李治學介紹,由于近兩年公司效益穩步提升,產能逐年擴大,一線工人和技術人才出現緊缺。特別是臨近春節,與2021年春節相比,務工人員提前返鄉比例明顯提升,公司出現了季節性缺工問題。
如何解決用工燃眉之急?2021年12月30日,深圳龍崗區人力資源局在獲悉比亞迪缺工情況后迅速搭建供需平臺,組織龍崗區第二職業技術學校等多家技工學校、人力資源機構以及勞務輸出地駐深圳服務站代表等走進比亞迪。“這是一個很好的信息互通平臺,為企業、技校、勞務機構提供了精準快捷的信息溝通渠道。”李治學坦言,比亞迪預計2022年的普工需求量超13萬人,用工壓力較大,人力資源局送服務上門,讓企業有了解決困難的底氣。
“緩解比亞迪公司此次缺工難題,我們主要是開好‘三部車’,即開好普工輸送的‘大客車’,備好季節性用工的‘電瓶車’,探索校企合作的‘直通車’。”龍崗區人力資源服務中心副主任張偉球告訴記者。近年來,龍崗人資局通過“春風行動”“百校行”“優才中國行”“勞務供需對接會”等形式,多層次搭建平臺開展招聘,服務企業用工。下一步,龍崗人資局還將繼續統籌更多的勞務工資源,通過直接勞務輸出、勞務派遣、頂崗實習、畢業生輸送等方式,為轄區企業提供穩定的普工和技能人才來源。
“在互聯網帶動下,新生代就業群體的行為模式發生了轉變。為適應這種新形勢,自2020年2月起,我們搭建了寶安區云聘平臺,實現線上發布崗位、線上投遞簡歷、線上面試、線上錄用、在線職業測試等功能全覆蓋,全年開展不打烊線上招聘活動,幫助企業和求職者足不出戶高效對接,在應對疫情對求職招聘帶來的不利影響時發揮了重要作用。”寶安區人力資源局人力資源服務中心主任陳妮說,自云聘平臺建成以來,共服務企業6000多家,在線發布崗位11.67萬個,在線求職人數28.73萬人,投遞簡歷人數4.5萬人,點擊量108.73萬次,達成線上求職意向2萬余人。
不僅如此,自2020年11月起,寶安區還利用網上平臺開展“直播薦崗”。陳妮說,依托公益招聘平臺,借鑒“直播帶貨”模式,他們邀請各用工企業HR在線推介、答疑。目前,寶安區已開展“直播薦崗”活動4場,參與招聘企業103家,開發1.09萬個就業崗位,共收到簡歷1.14萬份,在線求職人數多達2萬人,合計觀看人次約11萬人。
近年來,以外賣為代表的新業態快速發展,成為擴大就業的重要渠道。記者從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獲悉,2021年,深圳市第二、第三產業就業人口規模分別為363.42萬人、883.6萬人,同比分別下降4.3%、增長5.6%,就業人口由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趨勢明顯。
美團外賣深圳負責人關敏薏告訴記者,深圳外賣員目前春節返鄉比例不高,外賣員數量整體平穩。為響應國家疫情防控政策,號召大家“留深過年”,平臺出臺了一系列補貼政策,過年留在深圳跑單的普通外賣員最高可獲得過萬元的獎勵補貼,其中包括留崗補貼、春節開工紅包、值班紅包、階梯返崗補貼等。
合力助企留人
據國家統計局深圳調查隊統計,2021年前三季度深圳市總體勞動參與率為83.4%,高于上年同期。2021年多個行業就業人口周平均工作時長較2020年疫情期間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反映出疫情對就業影響持續減弱。
“用工就業本質是經濟問題。”陳妮說,寶安區一直是深圳的制造業大區。2021年,寶安區有制造業企業5.53萬家,占企業總數的10.98%,體量大,用工需求量也大。從目前制造業形勢來看,由于我國疫情防控總體平穩,制造業訂單回流現象明顯,轄區內大部分企業發展相對平穩,用工情況也相對良好。
“招到人只是第一步,留住人才是關鍵。”陳妮介紹,根據近期開展的制造業企業用工情況調查來看,人力資源供需關系正發生轉變,以“90后”為代表的新生代勞務工主力軍價值觀和內在需求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收入不再是他們選擇企業的唯一或壓倒性因素,他們同時也關注工作環境、學習成長、尊重關懷等柔性化因素。針對這些情況,一方面,政府要積極引導企業轉型升級,構建更加多元化的薪酬體系,推動企業培訓內驅化,建立立體化員工關懷模式,持續改善員工工作生活環境;另一方面,制造業企業自身要不斷尋求變革,探索出新的用工之路。
領先光學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是寶安區典型的出口導向型制造業企業,專注于眼鏡、眼科光學與鏡片生產制造。“近兩年來,由于我國防控工作做得好,公司訂單量實現穩步增長。職員流失率幾乎為零,一線工人流失率不到5%。”公司總經理陳杰仁告訴記者,薪資福利是員工關注的焦點。目前公司一線工人有200多人,他們的薪資除基本工資、加班費、全勤獎外,還有年資津貼、夜班補貼、績效獎、外宿補貼、伙食補貼等。公司還為全體員工按照實發工資總額購買了五險一金;為員工提供免費宿舍、午餐和晚餐等。
為進一步改善工人工作環境,“2017年以來,公司通過設備升級換代實現自動化生產。這讓一線工人從曾經機械的勞動中解放出來。”陳杰仁介紹,公司生產效率也隨之提高。2021年公司年產值達4.54億元,較2017年增長152%。為保障企業穩定發展,2020年至2021年,政府還給予了包括企業用人補貼、社保退費、穩崗補貼等支持,合計330多萬元。
劉燦是2003年入職領先光學的一位老員工。他告訴記者:“對于一線工人來說,公司有著很好的晉升渠道。我已從剛入職時的產線普工,成長為如今的裁形部車間主管了。這些年,我不僅有了穩定工作,還能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公司內部會有月度、季度員工培訓。隨著公司生產設備升級迭代,我的英文水平也不斷提升。”
兩年來,深圳通過出臺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實施細則,運用大數據創新實施“政策找企”,優化服務推動中小微企業“免申即享”,簡化流程實現返還資金“快審快核”,穩崗擴崗成效明顯。2020年至2021年,深圳已累計返還穩崗資金65.31億元,涉及76萬戶企業。
中小微企業和個體戶是就業最大的“容納器”。如何切實保障這類企業群體的用工需求?推進減稅降費,為企業減負是穩固企業發展根基、激發企業活力的重要手段。
龍崗區百合花卉小鎮蘭花街的花店老板黎鶴齡對此感觸頗深。“疫情剛來的時候,市場很不景氣,店里有部分員工流失了,花店差點經營不下去。政府出臺的減稅政策支撐我們用更積極的態度面對市場,度過困難時期。2021年,我們享受了季度銷售額45萬元以下的小規模納稅人免征增值稅的優惠政策,省下來的稅金不但可以購置和培育花卉新苗、設計新穎盆景,還能多給員工發點獎金。一年來,店里購置了不少卡特蘭和石斛蘭,長勢喜人。開春后,我們還計劃多招2名學徒。期待春來‘疫’散,大家可以脫下口罩聞聞蘭花香,感受春天到來的快樂。”
創業帶動就業
緩解季節性缺工,城市除了做好服務幫助企業留人,也需要提供更為豐富的就業渠道,鼓勵創業帶動就業,滿足新生代就業群體愈發多元的就業需求,讓更多人主動留下來。同時,創業企業的增多也可以使產業鏈更為飽滿豐富,互補性增強。
如何充分釋放創業活力,持續增強創業帶動就業能力?破解初創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成為首要議題。深圳市人社局通過持續優化相關政策,創新“政銀合作”模式等舉措,為來深創業團隊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基礎。2021年,深圳累計發放創業擔保貸款3100筆、貸款金額27.5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78%、812%,其中小微企業貸款501筆,金額18.48億元。
成立于2016年的斯坦德機器人(深圳)有限公司是受益者之一,已從僅有數人的小團隊成長為目前員工數量近500人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公司創辦初期,深圳市人社局幫助公司申請了60萬元額度的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斯坦德機器人(深圳)有限公司合伙人王茂林告訴記者,2020年以來,公司海內外業務雖然受疫情影響,但是仍有快速增資,尤其國內業務發展勢頭較猛。期間,政府給予了研發補貼和穩崗補貼,保證了內部研發人才資源的穩定輸入。如今,公司已實現從機器人底層定位算法、操作系統、控制器等核心技術的整機自主研發全覆蓋,累計交付AMR自主移動機器人超3500臺。
為進一步吸引人才來深就業創業,2019年4月,深圳首個海歸人才公益服務平臺“海歸島”正式在寶安區啟用。“創業團隊如若成功發展壯大,不僅自身能成為人才就業的‘引力場’,還能帶動相關產業鏈供應鏈發展,對更廣范圍的‘穩就業促就業’起到積極作用。”據“海歸島”項目經理胡南希介紹,“海歸島”目前已成功吸引128個海歸創業團隊,共計427位創業人員申請入駐。在平臺支持下,已有59家企業在寶安落地,涵蓋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領域。
隨著深圳粵港澳大灣區和先行示范區“雙區”建設推向縱深,深圳也成為港澳青年在大灣區就業創業的首選地�!渡钲谑腥肆Y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要推動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高質量發展,布局“1+10+N”港澳青年創新創業空間布局等重點項目加快落地落實,港澳青年來深創業的基礎設施、制度保障、公共服務供給到位。2021年,深圳市人社局已累計為475名港澳人員發放創業補貼589.25萬元,為73名港澳人員發放貸款1813萬元;各類基地已孵化港澳項目532個,帶動港澳居民就業924人。配合香港政府推進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來深就業青年達530人,約占全體參加計劃人數的60%。
晶準生物醫學(深圳)有限公司便是由香港城市大學孵化的創業團隊,于2018年在深圳落地。“作為一家聚焦腫瘤液體活檢技術的公司,我們在初創時期需要申請非常多的行業準入資質和許可。深圳在這方面的辦事流程十分高效、透明,對團隊的快速成長很有利。近兩年,公司還陸續申請了保障房、稅收優惠補貼、高層次人才認定和補貼等,保障了企業高速發展。”該公司聯合創始人鄒恒說,如今,公司已申請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證,擁有員工132人,并已在坪山區建設了生產基地,與國內40余家醫院及醫療機構建立起合作;2021年營收同比增長超3倍。
作為與香港關聯度最高、合作最緊密的區域之一,“到前海去”成了許多香港青年的新選擇。截至目前,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已累計孵化團隊555家,其中香港團隊273家。2020年9月,還在香港中文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許可來到前海著手準備創業,“這邊給予創業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僅房租就可減免80%左右;深圳濃厚的創新創業環境能讓我們獲得很多寶貴的創業經驗。2020年11月,我和2名合伙人在前海成立了朗思傳感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許可告訴記者,歷時1年多,他們自主研發和生產的超高靈敏度激光氣體傳感設備已初步走向市場。接下來,公司將著手建設自有產線,實現設備的自主生產制造;公司團隊也增至20多人,希望未來能有裂變式成長。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