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乙烯工業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2023/2/2 15:10:23 來源:中國石化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面對國內外市場的激烈競爭和嚴峻考驗,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提升產業鏈供給能力、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和布局已勢在必然、迫在眉睫 閱讀提示: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面對國內外市場的激烈競爭和嚴峻考驗,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提升產業鏈供給能力、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和布局已勢在必然、迫在眉睫
閱讀提示: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
作為石油化工產業的核心,我國乙烯工業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取得巨大進步,具備了較強規模實力。2022年我國全年新增乙烯產能565萬噸,總產能達4733萬噸,繼續保持世界最大乙烯生產國地位。隨著乙烯產能快速增長,乙烯工業規模化、基地化、園區化發展加快。2000年~2022年,我國蒸汽裂解裝置平均規模由22萬噸/年增至83.3萬噸/年,百萬噸級乙烯裝置增至20套。產業布局不斷優化,形成了以國內原油資源為中心的東北西北地區石化產業基地;以進口原油為主,緊貼市場中心的環渤海灣、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沿海石化產業集群,規模效應和聚集效應穩步增強。我國乙烯工業一方面擁有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雄厚基礎,另一方面也面臨著諸多挑戰。
外部環境復雜嚴峻
從國際環境看,全球范圍內的秩序和格局調整成為大趨勢,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疫情、地緣政治沖突等對世界經濟、金融市場、國際貿易、大宗商品需求等造成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新的增長動力和機遇,各國都希望以第四次工業革命為契機,占據先進制造業發展的高地。
從國內環境看,我國經濟已由依靠國際大循環的發展模式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方向轉型。我國堅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對外貿易依存度從2006年峰值的64.2%降至2022年的35.4%,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在經濟發展中促進綠色轉型、在綠色轉型中實現更大發展的新發展理念,正推動我國各行各業經歷全方位深層次的變革。
發展必須兼顧減碳
2022年我國乙烯當量消費量逾6000萬噸,約占全球乙烯消費量的40%,是全球最大的乙烯消費國。盡管隨著基數增大和經濟增速放緩,我國乙烯當量需求增速有所下降,但市場潛力依然很大。2021年,我國人均乙烯當量消費量為42千克/人,與美國、西歐和日本等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消費水平相比還有差距。預計2030年,我國乙烯年產能將達到8000萬噸,乙烯工業低碳發展是必然選擇。
2021年7月,我國碳市場啟動正式交易,發電行業成為首個被納入的行業,預計“十四五”末石化行業也將被納入全國碳市場。2022年6月22日,歐洲議會投票通過世界第一個“碳邊界調整機制”(CBAM)議案。碳關稅覆蓋了電力、水泥、鋼鐵、煉油、化肥、有機化工、塑料、氫和氨等多個領域。CBAM從2023年1月1日起實施,過渡期至2026年底,并逐步結束免費配額,至2032年全部結束,這將對我國石化產品出口造成一定影響。研究顯示,按照30美元/噸征收碳稅,石化產品出口降幅可達12.4%。
2021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發布《石化化工重點行業嚴格能效約束推動節能降碳行動方案》(2021-2025年)(簡稱《行動方案》),要求到2025年,石油基乙烯能耗達到標桿水平(590千克標準油/噸)的產能占比超過30%,碳排放強度明顯下降,綠色低碳發展能力顯著增強。而目前,國內石油基乙烯能耗平均水平與基準水平目標(640千克標準油/噸)相比尚有差距,因此《行動方案》要求,加大閑置產能、僵尸產能處置力度,推動30萬噸/年及以下乙烯裝置加快退出,嚴禁新建80萬噸/年以下石腦油裂解裝置;推廣合成氣一步法制烯烴、原油直接裂解制乙烯等技術,大型乙烯裂解爐、壓縮機、高效換熱器等設計制造技術,特殊催化劑、助劑制備技術,自主化智能控制系統;鼓勵采用熱泵、熱夾點、熱聯合等技術,加強工藝余熱、余壓回收,實現能量梯級利用;探索推動蒸汽驅動向電力驅動轉變等。
國際競爭力仍需提升
盡管我國乙烯下游產品供給能力增強,但產業布局不盡合理,仍需不斷調整優化。進入21世紀,我國石化新建項目布局有所改善,特別是“十三五”以來,產業集中度提高,但與世界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2022年,我國共有48套乙烯蒸汽裂解裝置分散在30個城市的36個地點,生產運營、公用工程、物流傳輸、安全環保和管理服務等成本高,裂解副產品難以集中利用,影響了整體競爭實力。
下游產品結構性問題凸顯。一方面,同質化產品生產成本高、競爭力不強,開工率走低。中東的資源稟賦決定了中東是全球乙烯下游產品生產成本最低的地區,我國每年都從中東進口大量的乙二醇和聚乙烯等乙烯下游衍生物。以乙二醇為例,2021年進口量為475.1萬噸,占我國乙二醇總進口量的59.4%。所以,近年來國內乙二醇生產企業的開工率一直低位徘徊,不足60%。高油價背景下,北美、中東具有低成本優勢的乙烯下游產品對我國化工市場的沖擊更加凸顯,也加劇了我國乙烯及下游產品生產企業的經營壓力。另一方面,高端產品對外依存度高、自主保障能力弱。由于研發能力不足,且技術擁有者又不對外轉讓,2021年我國高端聚烯烴自給率為58%,己烯共聚聚乙烯、辛烯共聚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茂金屬聚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產品的進口總量占我國聚乙烯進口量的一半左右。
關鍵核心技術短缺,原始創新能力有待增強。盡管我國乙烯成套技術和裝備基本實現自主,但缺少部分關鍵核心技術及下游配套技術。以聚乙烯為例,技術對外依存度超過90%,行業仍處于依靠引進技術、進行大規模投資建設的追趕期,原始創新能力不強。一方面,企業研發投入不足,國際大型石化公司的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約為3%,而我國石化企業僅占1%左右;另一方面,現有機制不能有效調動企業科研人員開展以應用為導向的基礎研究的積極性,企業研發基本局限于跟跑和消化吸收。總體來看,企業內外的創新體系尚未完全形成,自主創新基礎薄弱。
精細化管理能力不足,各環節的整合度尚待提高。雖然我國很多乙烯企業已經建立了系統性的管理體系,但各環節、各系統間的協調運作能力仍有不足,在采購、生產、銷售和研發等方面的精細化管理與世界領先企業相比尚有差距。歐美大宗化學品企業基本能夠實現高于10%的投資回報率(ROIC),而我國企業則普遍低于9%,很多大宗化學品企業的投資回報率甚至更低,生產效率的提升潛力仍然很大。此外,近年來乙烯產能激增造成專業人員短缺。
科學有序推進乙烯工業綠色低碳發展
蒸汽裂解是我國最主要的乙烯生產路線,約占我國乙烯總產能的86%,生產過程主要包括裂解爐蒸汽裂解、裂解氣壓縮和精餾分離三部分。碳排放源主要有裂解爐燃料燃燒直接排放(約占60%)、熱力和電消耗間接排放(約占30%),以及火炬排放等。因此,提高裂解爐熱效率、采用節能裝備和高效分離技術、智能化賦能、能量系統優化與能源管控、蒸汽驅動向電力驅動轉變是蒸汽裂解裝置強化過程節能與提高能效的主要抓手。特別是蒸汽裂解裝置的電氣化技術已成為各大能源化工公司攻關的焦點。陶氏與殼牌合作,巴斯夫、沙特基礎工業公司和林德合作,以及我國的大型石油石化公司等都在進行電加熱裂解爐研究,包括長壽命和大功率電熱爐設計、新型高效電熱體材料技術、先進控制系統等。
同時,我國加快原油直接裂解制烯烴技術的工業化推廣;加強前瞻性、戰略性和基礎性的課題研究與技術攻關,做好乙烯生產新工藝儲備、提供技術創新引領。重視天然氣高附加值利用,加大甲烷制乙烯和合成氣制烯烴的研發投入,力爭催化劑等核心技術的突破和解決工程技術問題,早日實現工業化應用。加快廢塑料熱解油凈化技術、二氧化碳制乙烯技術的研發節奏,實現廢物的低成本資源化利用。布局第三代生物質制乙烯技術和乙烷氧化脫氫制乙烯(ODH)技術,前者重點提升乙醇轉化率與選擇性,后者重點在于高效催化劑的突破。
穩健提升乙烯產業鏈供給能力和競爭力
持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努力成為世界石化工業主要科研中心和創新高地。完善創新機制,開拓科技投入渠道,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形成協同創新體系,提供和儲備面向國家當前和未來發展需求的科技資源尤為重要。一方面,要重視以應用為導向的基礎研究,建立從分子水平認識石油等原料的平臺,形成對原料中烴類結構特征和核心化學反應規律的系統理論,開發出針對性強的高效催化劑和分離與反應工藝,實現烴分子的定向高效轉化;突破特殊結構反應器、大功率電加熱爐等重要裝備及零部件制造技術,以及感知技術、控制技術等核心技術,增強創新發展動力,提升產業鏈穩定性和競爭力。另一方面,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細分市場,通過催化劑、工藝創新或后改性等,加速下游三大合成材料的高端化、差異化、綠色化,形成全系列產品解決方案。以用戶為中心實現定制化生產,也就是說在滿足客戶多元需求的前提下,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保證產品質量,才能收獲用戶的高滿意度,加大科技創新和進口替代力度也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
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促進高水平集聚發展
現役石化裝置,要加快結構調整和升級改造。一方面,以最大化為社會創造價值為目標,利用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進一步提高資源利用率、細化原料加工路徑、高效分離利用副產物、降低能耗物耗、提升裝置運行水平,拓展延伸化工產業鏈,加快提質增效的改革進程,增強與市場需求靈活匹配的能力。另一方面,本著全局統籌、系統節約的原則,綜合各方面因素,建立合理的指標體系,科學評估推進低效落后產能退出和生產企業搬遷。
新建石化項目,要嚴格準入條件且統籌布局。國家層面建立高質量發展標準體系,從本質安全和低碳環保可靠性、物流傳輸便利性、產品結構和技術先進性,以及創新能力、經濟效益、國際競爭力等方面進行全面系統評估,嚴格準入條件。布局時要綜合考慮資源、市場、環境容量和物流等條件,最大限度發揮上下游協同、公用輔助工程一體化、安全環保應急一體化、管理服務金融一體化的集群化發展優勢,推進“兩化”深度融合,提高運營效率,增強專業化管理和抗風險能力,形成世界領先石化產業基地。
另外,國際上普遍認同的石化強國,除規模巨大、產業鏈相對完整、科技創新能力強外,管理水平也擁有絕對優勢。應不斷在計劃、價格、生產、研發、銷售等環節的精細化管理上狠下功夫,實現成本費用、能耗物耗等持續下降,產品結構和質量不斷優化提升。(文字由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戰略與信息研究室主任 王紅秋 提供)
轉自:中國石化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