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賦能千百行業,機器人產業迎來快速發展期
2023/2/10 16:32:23 來源:國際商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能夠炒菜、自動送餐、為公共領域消毒的機器人火出了圈,走進了大眾視野。實際上,機器人已在工業制造、數字零售、醫護康復等諸多領域廣泛應用。有研究估算,2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能夠炒菜、自動送餐、為公共領域消毒的機器人火出了圈,走進了大眾視野。實際上,機器人已在工業制造、數字零售、醫護康復等諸多領域廣泛應用。有研究估算,2022年中國機器人市場規模達174億美元,五年年均增長率達到22%。
近期,工信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方案指出到2025年制造業機器人密度較2020年實現翻番,并提出了十大應用場景,重點包括經濟領域的制造業、農業、建筑、能源、商貿物流領域,以及社會民生領域的醫療健康、養老服務、教育、商業社區服務、安全應急和極限環境等應用領域。
應用場景廣泛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產業政策研究所所長董凱表示,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與機器人技術深度融合,機器人跨行業跨領域的融合應用不斷增多。“方案的出臺正是為了面向人們的需求以及經濟社會數字化發展需要,以產品創新和場景推廣為著力點分類施策拓展機器人應用深度和廣度。”
對于機器人的應用場景,董凱認為,可以分為生產工具、生活幫手和特種裝備三大類。“在生產領域,工業機器人已成為制造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發展智能制造的核心裝備,制造業機器人生產密度快速提升。”董凱給出一組數字,中國工業機器人從2012年的23臺/萬人快速提升至2021年的322臺/萬人,累計增長13倍,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2013年,工業機器人應用于25個行業大類、52個行業;到2021年,類別就擴展到60個行業大類、168個行業。
董凱表示,從航空航天、汽車、船舶、半導體等高端制造業,到家具、食品、建材、紡織、鑄造等傳統行業,工業機器人有效解決了精密加工難度大、招工難用工難以及惡劣環境高風險作業等行業痛點,實現了人機的協同發展。
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數據,中國已連續九年成為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消費國,穩居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2022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工業機器人累計完成產量44.3萬套,遠超預測。
在生活領域,機器人同樣有著廣泛應用。董凱表示,一方面,以掃地機器人、烹飪機器人、陪伴機器人、康復機器人等為代表的服務機器人走入生活、走進家庭,在教育娛樂、清潔服務、醫療康復等領域實現規模應用;另一方面,服務機器人在餐廳、酒店、零售等“無接觸”服務場景應用已初具規模,提高了企業的運營效率,比如美團、京東等已實現了無人配送機器人的規模應用。
此外,在醫療領域,手術機器人、外骨骼機器人、護理機器人、康復機器人等創新產品不斷涌現;在建筑領域,機器人應用為解決用工荒、工作效率低、環境污染重、安全隱患突出等問題提供了新的方案,樓層清潔、噴涂、地磚和墻磚貼磚等環節機器人施工效率已達到人工的2~4倍。
作為特種裝備,特種機器人因具有高度的靈活性、機動性、適應性得以在一些復雜環境中實現更快應用。董凱表示,目前,特種機器人在應急救災、消防巡檢等急難險重任務以及空間探索、海洋資源勘查開采、極地科考等國家重大工程領域實現創新應用,已能部分替代或全部替代人工作業。
董凱舉例道,中國空間站的大小機械臂能夠成功“聯手”,精準配合航天員圓滿完成艙外操作任務;國內自主研發的自供電軟體機器人,實現了萬米海底深潛和驅動;四足機器人、仿生魚等仿生機器人,可以完成復雜環境下的巡檢、監測、勘探等多種任務;在民爆行業,機器人的炸藥裝藥、生產制備、裝卸運、在線檢測、碼垛等場景應用不斷深化,危險崗位作業人員減少上萬人。
供需協同發力
“方案提出到2025年,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行業應用深度和廣度顯著提升。可以看到,盡管國內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但高質量供給對需求的引領和創造性尚未得到充分發揮,仍存在供需信息不對稱等問題。”董凱認為,還需要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協同發力,高水平推進“機器人+”應用。
對推動“機器人+”的應用,董凱提出三點建議,一是要推動形成部門協同、央地聯動的工作推進機制,統籌各部門政策、資金、資源支持機器人創新應用,鼓勵和支持有條件、有需求的地區圍繞特色優勢產業,依托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深挖機器人成熟、新興和潛在應用場景。
二是鼓勵產用協同提升機器人供給體系對需求的適配性,例如,支持企業參與機器人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開發先進適用的機器人產品和系統解決方案,組織產需精準對接,加快成熟場景普及推廣,加強新興領域產品創新等。
三是開展“機器人+”重點領域應用典型場景遴選和推廣,比如,總結典型場景的應用情況和經驗發布年度白皮書,完善“機器人+”產業鏈供需對接與應用推廣公共服務平臺,依托世界機器人大會、機器人+峰會等重點活動進行推廣和對接等。(記者 劉旭穎)
轉自:國際商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