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煉化技術創新聚焦“三化”
2023/4/14 11:10:23 來源:中國化工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如何以科技創新提高產業競爭力、突破低碳發展瓶頸、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在日前舉行的2023中國石油煉制科技大會上,中國石油化工信息學會理事長、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如何以科技創新提高產業競爭力、突破低碳發展瓶頸、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在日前舉行的2023中國石油煉制科技大會上,中國石油化工信息學會理事長、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俞仁明拋出了一道“討論題”并強調,這是擺在煉化行業面前的現實和突出問題。多位與會專家就此展開了探討,其中高值化、精細化、智能化成為屢屢提及的熱詞。
開發核心工藝實現原油利用高值化
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魏飛認為,發展以化石能源生產高附加值的化學品技術是未來煉化產業高效潔凈利用的重要方向。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戰略咨詢委員會主任李大東建議,煉廠應當在固定床渣油加氫和重油催化裂化技術的基礎上,著重研發催化丙烯技術、催化裂化輕循環油生產高辛烷值汽油或輕質芳烴技術、渣油加氫—催化裂化雙向組合技術等化工型煉廠成套工藝技術,以及針狀焦、低黏度聚α-烯烴、高檔內燃機油等高價值特種化學品生產技術,以最大效益、最小代價實現煉廠轉型。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長楊為民提出,實現原油高值化利用,要從煉化副產氣中把資源“奪回來”。我國煉廠每年副產干氣約1100萬噸、液化氣約4200萬噸、裂解副產物約1080萬噸,可通過開發丙烷催化脫氫、重芳烴選擇性開環裂解等高效催化技術,將副產物變為可用的化學品。
擺脫粗放發展推動產品結構精細化
中國科學院院士徐春明指出,煉化行業的技術發展應從粗放發展過渡到分子層面,即在生產領域發展“分子煉油”,從分子層面認識石油組成及轉化規律,實現高效精準的加工過程優化。他還建議,在研發領域開展“石油組學”,在精細分析石油組成的基礎上,研究石油的化學組成及其物理化學性質和加工性能。企業方面也應實施“分子管理”,提升每個分子的價值,實現“宜烯則烯、宜芳則芳、宜油則油”。
中國石油遼陽石化公司副總經理史君表示,從我國乙烯行業的產能變化來看,煉油產業大量向化工轉移后,烯烴、芳烴等化工原料產能都將出現過剩。煉化行業不僅面對著“油轉化”的結構調整,更要考慮未來如何實現資源向產品的精細化、靈活可控轉化。遼陽石化在芳烴產業鏈上的創新實踐已經印證了這一點。在大量民營企業進入對二甲苯(PX)行業后,國內PX產業競爭日趨白熱化,遼陽石化一方面開發芳烴全碳鏈高效低耗生產新技術,實現“三苯”靈活轉化和重芳烴資源的綠色利用;另一方面打造更具韌性和競爭力的特色芳烴產業鏈,向PX下游發展差異化聚酯,苯下游發展高端聚酰胺。
“碳中和影響下,煉化產業應對策略要求緊偶聯、深加工,輔助流程上要適度冗余、適度離散。這樣才能適應未來產品市場的漸變與突變,實現資源的精細化利用。”中國化工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石化(大連)石油化工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方向晨說。
加載信息技術助力煉化工業智能化
“我們現在正處在以數字化和智能化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之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和協同發展為煉化產業帶來了重大變革。”中國石油化工信息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石油煉化與新材料分公司高級副總經理何盛寶表示,新興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創新,正在賦能煉化行業的高質量發展,不斷催生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
對此,中國石化工程建設有限公司(SEI)副總經理劉潔深有體會。她介紹說,SEI借助信息技術,構建了知識、算法、模型、軟件、平臺等智能化技術的平臺,并打造了自主可控的多尺度、多業務、多功能集成平臺系統,形成研發、設計、交付與運行一體化數字工程孿生模式,提升了研發、設計、運維的效率。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謝在庫指出,化學品智能制造未來應向3個方向發展:一是從定性分析向定量表達發展,二是從產物推測反應過程向在反應中實時監測與調控產物發展,三是從實驗現象歸納理論向理論預測實驗結果發展。對此,煉廠需要推動智能型工廠的建設,構建煉化生產全流程虛擬制造、智能計劃調度決策自動化等智能系統,配套相關的工藝裝備、檢測傳感等設施,最終實現煉化工業過程的模式優化與控制。(靳雅潔)
轉自:中國化工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