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機械之都”長沙:“五朵金花”創新鍛造大國重器
2023/4/21 11:19:16 來源:東方財富網-財經頻道-國內經濟-列表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4月的一天,鐵建重工 董事長劉飛香自豪地向上海證券 報記者拿出一臺盾構機模型。它就是有著京劇臉譜彩繪刀盤、最大開挖直徑達16.07米、重4200噸的首臺國產16米級盾構機“4月的一天,鐵建重工 董事長劉飛香自豪地向上海證券 報記者拿出一臺盾構機模型。它就是有著京劇臉譜彩繪刀盤、最大開挖直徑達16.07米、重4200噸的首臺國產16米級盾構機“京華號”。
模型“微縮”著現實。就在采訪間隙,記者望向窗外,高達10余米的盾構機正在鐵建重工 第一產業園區等待著下線,金黃色的陽光灑在它彩繪的圓形刀盤上,格外耀眼。
這些比五層樓還高的“大塊頭”,正是國產盾構機的“開路先鋒”。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的“鐵建黃”,也成為湖南長沙這座“工程機械 之都”勛章上的一抹亮色。其和“中聯極光 綠”“三一紅”“山河綠”“星邦藍”一起,共同繪成長沙工程機械 產業集群的發展底色,朝著全球工程機械展會和各地建設工地不斷鋪展。
過去三十年,三一重工 、中聯重科 、山河智能 、鐵建重工、星邦智能這“五朵金花”始于微末,逐步壯大。記者在一個多月的實地調研 中,穿梭于長沙各處的工業園區,也見證了一臺臺大國重器自此走出,尋找到我國工程機械裝備從無到有、從跟跑到領跑的底氣。
一組數據記錄著這座產業高地成長的足跡:2021年長沙工程機械產業集群總產值突破2800億元,占全國比重約三分之一,資產、收入、利潤總額連續12年居全國首位。
“不在中國爭地位,要為中國爭地位。”正如中聯重科 董事長詹純新所言,眼下,長沙工程機械產業集群正瞄準數智化、電動化、國際化進行深刻轉型,謀求進一步高質量發展。
“工程機械之都”的“五朵金花”
“湖南有著‘吃得苦,霸得蠻,耐得煩’的精神,但同樣重要的是,當地房價 等物質成本相對較低,留給制造業較好的發展土壤。”一位當地工程機械行業人士笑著說。
正是從這一沃土里,長出了長沙工程機械的“五朵金花”。2022年11月,“2022全球工程機械50強”榜單發布,長沙除三一重工 、中聯重科 、鐵建重工、山河智能 再次上榜外,星邦智能首次上榜,位列第48位。由此,長沙成為全球第二座擁有5家“全球工程機械50強”企業的城市。
“過去三十年,可以說是從借款50萬元為研究院謀出路,再到立足國際舞臺為中國制造爭地位的三十年。”一位中聯重科 內部人士表示。
中聯重科 的前身是長沙建設機械 研究院,其最早歷史可追溯至成立于1956年的建筑工程部機械施工總局設計室,被譽為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的技術“發源地”。
長沙建設機械 研究院也經歷過彷徨。1985年,國家啟動科技體制改革,長沙建設機械 研究院被列入第一批改制的國家級科研院所,應用型研究院事業費要削減三分之二,但允許技術實行有償轉讓。研究院依靠技術轉讓紅火了幾年,但科技人員熱衷于短平快項目,高難度攻關課題無人問津,科研后勁不足,難以適應市場環境,最終陷入困境。
危與機同時降臨到時任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副院長詹純新的身上。他說:“我們不能捧著金飯碗要飯吃。”
1992年,詹純新帶領7名技術人員開始創業,借款50萬元創立了院辦企業——中聯建設機械產業公司,開始探索科研院所市場化之路,并在一間舊廠房里“敲敲打打”造出了第一臺混凝土輸送泵。技術成為發展的助推器。短短4年后,中聯重科產值迅速過億元。
同時,公司邁出了資本化腳步。2000年,中聯重科實現A股上市,2007年實現整體上市;2010年,中聯重科登陸港交所,成為工程機械行業首家“A+H”上市公司。
同樣,在過去的三十年間,三一重工逐步崛起,成為工程機械龍頭企業。
1986年,梁穩根、唐修國、毛中吾和袁金華以借來的6萬元起步資金,在湖南省漣源市茅塘鎮道童村一個廢棄的養殖場里,建立了作坊式工廠漣源焊接材料廠。經過5年的高速發展后,“小作坊”變“大工廠”,公司產值首次突破1億元,并正式更名為三一集團。
正是那幾年,三一集團提出“雙進”戰略,即進入中心城市——長沙;進入大行業——裝備制造業。
2003年,三一集團旗下三一重工登陸資本市場,在不到20年時間里,三一重工的年營業收入 從20.88億元一路飆升至2021年的逾千億元;年凈利潤 也從3.25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120億元。2020年,三一重工共銷售98705臺挖掘機,占據全球挖掘機市場15%的份額。
當然,公司還有更大的“野心”。今年2月,三一集團創始人梁穩根提出了第三次創業目標:三一集團要達到萬億市值。
這樣的故事,還在長沙其他幾朵“金花”的發展歷程中不斷書寫。
1999年,抱著將科研成果產業化的初心,在中南大學從事機械研究的何清華“下海”創業,他創辦的山河智能憑借擁有自主發明專利的液壓靜力壓樁機“一炮而紅”,成為長沙工程機械“三駕馬車”之一。鐵建重工從2007年起專注開發非標、個性化、定制化的高端地下裝備。而2008年創立的星邦智能,則專注開發高空作業平臺。
“五朵金花”,各美其美。
成于創新,堅持創新
走進鐵建重工,記者發現,一臺盾構機要比5層樓還要高,卻又靈活無比。盾構機往往在數十米深的地下穩穩掘進,不僅可以最大限度減小對周遭環境的擾動,還可讓隧道一次成型。
然而,十幾年前,我國盾構機全部依賴進口,不僅價格高昂,配套服務往往跟不上,工程建設 常受掣肘。2009年起,我國盾構機國產化和產業化工作加速推進。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鐵建重工得以組建。從成立之初,鐵建重工就定下科技創新的兩條鐵律:只生產填補國內和世界空白的產品;只生產市場占有率和科技水平處于國內行業前兩名的產品。
2010年,鐵建重工自主研發的首臺盾構機“開路先鋒19號”下線,并在長沙地鐵2號線建設中大展身手。“一炮打響后,讓原本平均售價約1.5億元的‘洋盾構’,迅速降價30%。”劉飛香回憶道。
“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鐵建重工從零開始,自主創新,沒有圖紙就自己摸索著畫。科研人員相繼攻破了從刀具刀盤到液壓系統、控制系統等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掌握了各種復雜地質環境的施工技術,攻克了一個又一個世界級難題。”鐵建重工掘進機研究設計院副院長張帥坤表示。
如今,鐵建重工長沙第二產業園區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地下工程裝備生產基地,以鐵建重工為代表的國產品牌盾構機,占據全球三分之二的市場份額。
在鐵建重工地下工程裝備數字孿生 系統里,一臺裝有各種傳感器 的盾構機正以每秒2000條的速度回傳數據,實時顯示設備運行狀態。操作人員可以通過混合現實眼鏡進行遠程交互作業,地下施工變得“可感可見、安全綠色”。劉飛香表示:“只有不斷堅持科技創新,才能真正實現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
在發展起伏與輾轉中,曲折前行。歷經2012年的發展高峰期后,工程機械行業于2013年進入低谷期。當時,中聯重科亦面臨不小的挑戰與壓力。
2014年,中聯重科提出用極致思維做產品的理念,啟動產品4.0工程。在研發激勵上,中聯重科想出了自己的辦法——設立研發激勵平臺。“科研人員在研發產品的時候,就像種蘋果 樹,只要它在市場上銷售了,研發人員就有一定的分成比例。有了這樣的激勵機制,研發人員不僅有了充足的技術創新動力 ,而且十分關注技術應用于產品的實際價值。”中聯重科相關人士介紹。
“技術是根,產品是本。做企業必須抓住這個根本。”詹純新表示。據介紹,中聯重科平均每10名員工中就有3人從事技術研發。三十年錨定技術創新不放松,中聯重科先后主導、參與制修訂500多項國家、行業和團體標準,19項國際標準。
泵車臂架所需的高強度鋼過去依靠進口,三一重工技術創新帶頭人易小剛帶著研發團隊攻關。“第一批鋼板做試驗時‘扭成麻花一樣’,根本沒法用。”易小剛說,經過兩年時間、上萬組試驗,最終突破了高強度鋼的瓶頸。
“長沙工程機械產業集群深知制造業的不易,深知只能通過創新要效益,方能獲得持續發展。”一位資深業內人士表示。
發揮集群合力,走向協同發展
二三十年間,長沙工程機械產業集群何以迅速壯大,并躋身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
“一個好的大環境、一批站穩市場的‘爆款’產品、一群具有企業家精神的引領者,以及政府的重視支持,都是關鍵因素。”長沙市工程機械行業協會執行秘書長袁振表示。
此前,同處長沙的各家工程機械巨頭之間不乏激烈競爭。近些年來,發揮集群合力、促進高質量發展逐漸成為主流。
2021年12月,以中聯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鐵建重工、星邦智能等14家工程機械主機企業和零配套企業、機構為股東 ,湖南國重智聯工程機械研究院正式成立。
“在這個工程機械技術創新中心,幾家主機企業走得更近了,開始坐在一起談論技術。這在過去難以想象。”袁振表示,工程機械產業龍頭由單打獨斗走向協同發展。
以最常見的螺栓螺帽為例,原來各家企業尺寸標準不一,這家用3厘米,另一家可能用2.8厘米。在行業協會牽線下,幾家主機廠開始制定相互認可的通用標準。
此前,長沙工程機械產業集群的高端液壓件、主泵、底盤、發動機等關鍵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賴進口;這些年來,通過補短板、破卡點,長沙工程機械產業集群突破了22項關鍵核心技術,同時,當地加速做強產業鏈,提升本地配套能力。
據介紹,三一重工一方面成立了油缸、發動機、液壓泵等配件企業,另一方面和外部供應鏈企業在研發和設計上開展協同創新。三一重工王牌產品——混凝土泵車90%的底盤,已更換為自有品牌。
來自當地政府的引導與支持不可或缺。工程機械產業鏈已被納入湖南省重點培育的20條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長沙市組建產業鏈推進工作辦公室,實施“強鏈、補鏈、延鏈”行動。
據了解,這幾年,長沙工程機械產業集群本地配套率迅速提升,2019年本地配套率僅16.3%,目前已超22%。
數智化、電動化、國際化
4月初,記者來到中聯智慧產業城已建成的土方機械園,這里每6分鐘可以下線一臺挖掘機。通過全面應用5G、人工智能 、數字孿生 、工業互聯 網等前沿技術,備料、焊接、機加工、涂裝、裝配、調試等全流程制造環節已經實現智能化、數字化。
記者了解到,自2019年起,中聯重科在湖南長沙湘江新區投建中聯智慧產業城,一方面將其散布于長沙等地的基地集中歸攏,另一方面也成為其智能化、數字化轉型的關鍵一步。
據介紹,中聯智慧產業城共布局8個燈塔工廠、300多條智能產線,全面建成后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的工程機械綜合產業基地之一。除挖掘機外,這里每20分鐘可下線1臺混凝土泵車,每18分鐘可下線1臺起重機,每7.5分鐘可下線一臺高空作業機械。在電動化方面,截至目前,中聯重科新能源 產品累計已有100多款。
近幾年,海外市場需求高景氣,我國工程機械出口量大幅增長。2022年,中聯重科海外收入99.92億元,同比增長72.6%;海外收入在總營收中占比提升至24%,同比提升了15.38個百分點。中聯重科表示,2023年公司國際化發展將持續突破,預計海外業務收入將保持高速增長。
袁振表示,長沙今年將探索設立重點面向中小企業的海外服務中心、搭建二手設備出口平臺、舉辦國際工程機械展會,助推更多企業和產品拓展市場空間。
“第四次工業革命疊加第三次能源革命,當前處于超級技術窗口期,企業要有很強的危機意識,全力開展數智化、電動化、國際化轉型。”三一重工董事長向文波說。
對三一重工而言,目前工程機械行業面臨很大的變革機遇,數智化、電動化、國際化轉型將是重中之重。向文波表示:“三一并不是被動去適應電動化的要求,而是通過自己的創新去推動整個行業電動化的升級。”
今年3月中下旬起,向文波馬不停蹄前往海外參展、考察,出席多場新品發布和客戶簽約活動。“為開拓新市場,三一重工正進一步加大符合國際市場需求的新產品研發力度,并健全全球供應鏈布局和營銷服務體系。”向文波說。
2022年,三一重工“三化”戰略取得積極成果。國際市場保持強勁增長,海外銷售收入365.71億元,同比增長47.19%;電動化產品銷售額增長超 200%;數智化方面,三一重工上榜“全球50家聰明公司”,長沙18號工廠通過“燈塔工廠”認證。
在三一重卡智能工廠,960多臺智能工業機器人 配合工人作業,最快4分鐘就能下線一臺搭載整車智能系統的重型卡車。
“中國的工程機械不只是產品好、技術先進,服務也是全球最好的。”對于未來,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會長蘇子孟信心滿滿,“中國的工程機械在國內經過幾十年的打拼,各種工況條件都碰到過,很多裝備都能夠滿足需要。經過中國市場考驗的工程機械,將來在國際上一定能大顯身手。”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