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統籌做好各項金融工作 為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2023/4/26 9:21:55 來源:中國金融新聞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今年以來,面對新冠疫情等超預期因素沖擊,金融管理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主動應對,靠前發力,及時推出并有序實施一系列金融措施,在支持穩住宏觀經濟大盤的同時,今年以來,面對新冠疫情等超預期因素沖擊,金融管理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主動應對,靠前發力,及時推出并有序實施一系列金融措施,在支持穩住宏觀經濟大盤的同時,有效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開放,不斷改進金融服務。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做好經濟工作十分關鍵。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深入分析當前經濟形勢,為明年經濟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當前我國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三重壓力仍然較大,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要實現“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等目標,必須付出艱苦努力。
行至歲末,在這一關鍵節點,統籌做好各項金融工作關乎明年穩增長成效,意義重大。近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相繼傳達學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明確了下階段金融工作的任務和方向。總體而言,金融工作仍需要靠前發力、精準發力、協同發力,進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不斷深化金融改革和對外開放,積極穩妥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為明年各項經濟工作開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有效的金融支持。
統籌做好各項金融工作,首先要精準有力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為經濟恢復發展提供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2022年,金融管理部門加大穩健貨幣政策實施力度,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維護流動性合理充裕,有效發揮科技創新、普惠養老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作用,有力推動經濟回穩向上。今后一段時間,穩健仍是我國貨幣政策主基調,在此基礎上要抓好精準、有力,多措并舉穩定市場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其中,總量要夠,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加大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支持力度,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結構要準,要繼續落實好一系列結構性貨幣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三農”、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普惠養老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另外,價格上要持續釋放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改革效能,發揮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作用,推動企業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其次,要著力保障重點領域信貸資金需求,在擴大需求、優化供給中發揮金融力量。今年以來,金融管理部門錨定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進一步提升政策效能,加大助企紓困力度,暢通國民經濟循環。這期間,人民銀行支持設立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截至10月末,已合計投放7400億元,補充了一批重大項目資本金,起到了撬動有效投資的關鍵作用。當前需求不足仍是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也是市場主體普遍反映的痛點。為此,要繼續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引導金融機構提供高適配性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有力支持恢復和擴大消費、重點基礎設施和符合國家發展規劃重大項目建設。另外,針對民營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較多、發展預期偏弱、信心不足的問題,要進一步優化金融服務,為其創造更適合的發展環境。
再次,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推動金融平穩健康運行。金融事關發展全局,牽一發而動全身,必須增強系統觀念和底線思維,堅持未雨綢繆、標本兼治,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房地產鏈條長、涉及面廣,是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也是當前亟待金融支持的薄弱環節。要以穩民生為落腳點,以穩市場主體為重要抓手,堅持“房住不炒”定位,因城施策實施好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滿足行業合理融資需求,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動長租房市場建設,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精準施策化解房地產領域風險隱患,引導金融機構支持房地產行業重組并購,推動防范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改善頭部房企資產負債狀況。此外,要壓實各方責任,健全金融監管,推動做好重點企業集團、中小金融機構等風險化解工作,防范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
最后,要持續深化金融改革開放,夯實經濟金融高質量發展基礎。始終堅持通過深化改革開放解決金融領域深層次問題,是實現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助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的不竭動力。就金融改革而言,要加大不良資產核銷力度,強化資本補充,有序推進中小銀行改革重組,積極穩妥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不斷提升金融機構穩健性。在開放領域,要進一步完善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持續推進債券市場高水平對外開放,落實好便利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債券市場舉措,為外商外資入華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砥礪奮進開新局,凝心聚力再出發。雖然面臨短期困難,但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伴隨財政金融等各領域各環節為實體經濟提供更有力支撐,各項政策效果持續顯現,我們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向好,市場預期和發展信心也將得到進一步提振。
[33]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