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云”產業進入高速發展階段 通信科技企業紛紛加大投入
2023/10/18 16:09:38 來源:央視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今年以來,以云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在催生新興產業的同時不斷激發傳統產業的發展活力。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云計算市場規模突破2600億元,同比今年以來,以云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在催生新興產業的同時不斷激發傳統產業的發展活力。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云計算市場規模突破2600億元,同比增長40%以上。一時間,國內各大電信企業、互聯網公司紛紛加大在“云”產業方面的投入。
這是不久前,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2023年《云計算白皮書》,預測到今年底,我國云計算市場規模將超過6100億元。“云”產業的迅猛發展,讓不少通信和科技企業把新的業務增長點都放在了“云”上。
總臺央視記者 張叢婧:這是三大運營商今年上半年“云”業務的營收情況,可以看到營收總和有1136億元,其中增速最快的同比增長超過了80%,今年只用半年時間就快趕上去年總和的八成。
在剛剛出爐不久的半年報中,記者還發現了這樣一個細節,相比它們總收入個位數的增長,三大運營商云業務的增速則快了十幾倍。
不僅在國內市場,眼下,各家企業還爭相“出海”搶業務。這是新加坡最大的流媒體服務商,這是印尼最大的在線招聘平臺,背后搭載的都是中國云提供的技術服務。
印度尼西亞人民銀行主管 格拉納迪·阿里夫:這恰恰是我們所要尋找的技術,我認為中國當前的“云”技術已經非常先進了。
阿里夫告訴記者,這次他到中國就是來采購“云”技術,幫助自己的銀行提升服務。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云計算市場份額的前十名,有六家是中國企業。
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 湯道生:大家對于使用數字化工具、使用人工智能的需求大大增加,我們“云”上不少產品在國際市場獲得雙位數的增長,過去5年,我們在產研的投入已經超過2300億,未來會繼續加大在前沿技術的投入。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數據顯示,隨著數字化轉型的加速和云技術的不斷成熟,我國云市場仍將處于高速發展期,預計到2025年,整體市場規模將突破萬億元。
政策措施密集出臺 助推“云”產業發展
萬億元規模的增長前景使得“云”產業成為一片“藍海”。從國內火到海外,為什么“云”產業發展如此之好?背后的強大動力又是什么呢?
這里是重慶,正在建設的兩江云計算數據中心已經進入設備調試收尾工作。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個項目屬于“東數西算”工程重要節點,將在11月底建成投產。
在甘肅慶陽,這里的云計算大數據中心也是我國“東數西算”工程的節點項目之一,今年底首批機架將交付使用。
根據記者掌握的資料顯示,“東數西算”工程進入全面建設階段,8個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建設全部開工,今年新開工的數據中心項目近70個,其中,西部新增數據中心的建設規模超過60萬機架,同比翻了一番。
中國信通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云計算部主任 馬飛:云計算數據中心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底座,在此之上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應用,我國對于算力應用有強烈需求,過去一年,我國智能算力規模同比增長41.1%,帶動了“云”產業快速發展。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以云計算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同比增長了16.2%,一方面,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如火如荼,另一方面,從中央到地方,各項鼓勵云產業發展的政策都在緊鑼密鼓地出臺。
總臺央視記者 張叢婧:我們梳理了從去年至今出臺的“云”產業相關政策,一共有九份,相當于平均每兩個月就有一項新政出臺。特別是今年,接連發布的三個指導意見都強調了要推動云計算發展和數字化應用場景創新。
今年以來,各地“云”產業的布局也在不斷提速。北京提出加快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制造業、服務業的創新應用;上海推出《萬企上云中小企業快成長加速包》,中小企業可以一站式完成上“云”所需的資源項目,而深圳提出移動互聯、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與各行各業相融合。目前,我國已經建成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50家,平均鏈接工業設備218萬臺,服務企業數量超過23萬家。
中國信通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云計算部主任 馬飛:在一系列政策推動下,我國“云”產業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過去幾年,我國“云”計算市場規模年復合增長率超40%,全國累計上“云”企業近400萬家,超30個城市正在建設或提出建設智算中心,全國累計新增投資超過4000億元。
新聞特寫:“云端”上的奔跑者
“云”產業建設的不斷提速也讓各種和“云”相關的應用應運而生,也由此出現了很多在”云端“爭分奪秒奔跑的人,他們是怎么工作的?我們繼續看。
在記者調查中,發現今年以來,隨著云端技術和新型基礎設施的不斷建設,眼下,很多科技企業都開始爭相推出國產大模型,而這背后的調試和項目落地問題則讓工程師們的工作量增加不少。
晚上9點多,云智能業務架構師程雪璨還在和同事們討論如何提升大模型產品的準確率,本來和記者約好的采訪也因此推遲了幾個小時。
騰訊云智能行業架構師 程雪璨:從六月份到現在,我們意向的訂單量成倍增加,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客戶需求是非常旺盛的,每一次技術的迭代都會給我們的業務帶來一些新的變革。
程雪璨告訴記者,這樣的工作節奏還會持續,今年底他們還要繼續提升云計算和大模型能力,同時拓展更多行業細分領域場景的應用。
而在另一家企業,這里的云業務團隊同樣也是忙得熱火朝天。
這是一場關于大模型落地的討論會,像這樣的會議每天都會開一次。會議剛結束,團隊總監黃龍就告訴記者,自己得馬上趕去見一位客戶,我們的采訪只能在路上進行。
記者:為什么這次這么著急去見客戶?
百度智能云南區解決方案總監 黃龍:最近這個工作基本上是一個常態了,這15萬家企業意味著我們都有逐一溝通,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大量問題需要到客戶現場去,都是比較匆忙的。 最大的挑戰是找到一個適合大模型的落地場景,大模型在數字政府、交通、工業和金融等各個領域能做什么、解決什么樣的問題,這個事情其實大家還沒有統一的認知。
黃龍告訴記者,這個客戶想把大模型用在招商引資咨詢服務中,但對大模型的能力、成本和交付形式等不清晰,還存在顧慮,今天他又拿出了一版新方案。
百度智能云南區解決方案總監 黃龍:今天聊完以后還是有很大推進的,其實最近大模型平臺升級之后,也兼容了一些主流的、國外的第三方大模型,可以解決一些英文的政策分析場景,基于這些新價值的產生,我們在合作的點上變得更加清晰了。
目前,國內相關企業和科研機構都在布局和“云”產業有關的各類應用場景,僅人工智能大模型今年1—7月就有64個發布。而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政策顯示,未來我國將持續圍繞算力、算法、數據等技術加大創新公關,打造包括智能芯片、算法框架在內的全產業鏈。
轉自:央視網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