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水標準背后的思考——寫在《建筑與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規范》實施兩周年之際
2025/2/14 10:23:49 來源:財訊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工程師們采用水泥基滲透結晶材料單層設防,成功締造了二十七年零滲漏的出色成績,然而卻被主管部門以 “未依照標準使用卷材或有機防水涂料” 為由予以否定。作者:中國硅酸鹽學會防水材料專業委員會剛性防水專家委員會委員王新全前言:被 “合規” 掩蓋下的行業隱憂
2024 年,陜西某大型房地產項目的地下防水設計合規性審查過程中,出現了令人深思的狀況。
工程師們采用水泥基滲透結晶材料單層設防,成功締造了二十七年零滲漏的出色成績,然而卻被主管部門以 “未依照標準使用卷材或有機防水涂料” 為由予以否定。項目組長緊握著檢測報告,情緒激動:“我們的材料抗滲性能遠超國標,可還是難以抗衡文件上的公章效力。” 這并非個例。當 “合規” 被不當利用,中國防水行業正面臨著一場以技術為幌子的復雜困境。
一、“技術合規” 背后的深層疑問:規則制定的考量
1997 年,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大廈地下基礎防水項目中,單獨運用水泥基滲透結晶型防水材料,達成了長期良好的防水效果,至今已有 27 年。當社會團體和企業帶著這些成功案例進行申訴時,住建部給出的回應是需按照 “創新性的技術方法和措施” 論證,強調 “標準考慮的是行業整體情況”。有匿名專家對此表示質疑,認為所謂的 “整體情況” 或許另有隱情。
二、防水標準制定與推進中的爭議環節
(一)第三方審查的波折
《建筑與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規范》(以下簡稱防水標準)在編制期間被指存在壟斷嫌疑,按規定啟動獨立第三方評估審查。但在正式審查前的摸底投票環節,9 名專家中有 6 名投出反對票,依照會議規則應重新擬定方案再審查。可最終卻撤換并指派人員重新組建專家委員會,據說住建部重要領導還與審查專家共進午餐。隨后,防水標準順利通過審查。
(二)標準發布的爭議
2022 年 9 月 29 日國家反壟斷局回函建議重新進行第三方評估審查并落實主體責任,即便在 10 月 12 日再次征求審查專家意見時仍遭整體反對,住建部還是于 2024 年 10 月 24 日在官網批準、發布并實施了防水標準。這一急切發布的行為引發諸多猜測。
(三)標準修訂的遲緩
2023 年 9 月 28 日多家防水企業舉報防水標準涉嫌違反反壟斷法律法規,10 月 17 日住建部發函準備啟動修訂,相關人員也參加了 2024 年 2 月 6 日住建部主持的修訂例會并提交建議。但至今,標準修訂的啟動時間和完成時間依舊懸而未決,這不禁讓人對拖延的原因產生諸多聯想。
三、防水標準對社會和行業的影響
(一)經濟成本的增加
深圳市防水協會研究人員對近兩年評審的 622 個項目進行測算,發現防水標準的實施使每年防水造價增加約 61%。按照 2021 年行業規模推算,每年給消費者帶來約 1200 億元不合理、不必要的經濟負擔。
(二)工程質量導向的偏差
防水標準在工程防水預防與阻止工程結構缺陷滲漏的性能要求方面存在缺失(詳見第 6.0.2 條第 5 款),致使防水行業陷入只注重設防形式,卻忽視設防實際效果的發展誤區。這種過度強調形式、指定防水做法和材料,卻不關注防水最終成效的標準,不僅加重消費者負擔,也引發對其合理性的廣泛質疑。
結語:回歸技術本質,重塑行業生態
在山西某鄉村小學,水泥基材料默默修復著漏雨的裂縫。老校長撫摸著干燥的墻面感慨:“上面說我們的防水不合規,但孩子們終于不用在雨中上課了。”
這場關于防水標準的討論,本質上是技術合理性與行業規范科學性之間的探討。當“合規”被錯誤運用,“標準”成為阻礙行業多元發展的因素時,我們失去的不僅是合理的建設成本與優質的居住環境,更是對行業科學發展和公平競爭的信心。
或許,真正推動防水行業進步,需要從重新審視行業規則、回歸技術初心開始。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