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學年齡不必“一刀切”
2009/12/16 6:03:45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入學年齡不必“一刀切”每年9月1日開學前年滿6周歲的兒童,才能入小學,而只晚一兩個月甚至是幾天就得再等1年上學。近日,教育部公眾留言網上出現了允許給小學入學年齡規定“松綁”的回復,雖然后來這一回復已被刪除,但這個話題在家長和教師當中還是引發了一輪爭議。
要不要給6周歲的兒童入學松綁?毋容置疑,這是必須的。每年開學初看到那些因年齡小幾天或者幾個月的兒童那迷戀校園的眼神,真讓人心疼不已。這入學的“見面禮”,對這些孩子來說,也太不近人情了。年齡這東西本身就不該玩“一刀切”的,而是應該留有余地的,因為每個孩子的智力發展不可能完全一致。或許教育部可以說是還給孩子一個美好的童年,可是幼兒教育小學化早已是一種共識,盡管有“禁書令”等不少措施,但并沒改變這一現狀。教育有“病”,光拿年齡說事的確不合情理。
實事求是地說,6歲才能入學的死規定應該改,而且越早越好。年齡浮動制入學才是最合適的,天資聰慧的可以早點入學,而天資欠缺者可以晚點入學。當然,這絕不是歧視,而是最大限度地讓同一水平線上的兒童去競爭,如此更能啟發孩子的智慧,形成一種友好的良性的競爭趨勢。如若不然,僅以年齡為限,而忽略孩子的接受能力,那么一些只能當“尾巴”的孩子,久而久之其學習的積極性肯定大打折扣,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事實上,“一刀切”似的6歲兒童入學只是教育模式的一個縮影。我們的教育在條條框框中的限制之多令人驚訝,禁蠟燭、禁臺燈、高中時全封閉教學禁止出校門、課外活動只停留在課表上,甚至連女生不能留長發也有“強制規定”。如此教育之下,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如何發揮?而缺乏創造力,正是許多專家對我國教育現狀的最具有公信力的描述,也是我們的人才無法與歐美、日本等國家高科技人才相提并論的根源所在。
如今,教育部還在閃爍其詞——“正醞釀”、“可考慮”,可見其決心不大,事實上,給孩子入學松綁,天塌不下來。在美國,孩子6周歲差點讓不讓上學是交由學校決定的,主要看孩子能不能跟上小學課程,人性化十足,值得借鑒與學習。早在建國初期,毛主席就提出“雙百方針”,即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可到如今,尚未推廣到教育的層面,不能不說是教育的悲哀!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為什么當代中學生“三怕周樹人”
- 下一篇:不公開考試成績,看起來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