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采取多項措施發展低碳能源優化能源結構
2010/3/1 16:24:37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我國采取多項措施發展低碳能源優化能源結構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關于請研究處理有關審議意見的函和國務院辦公廳要求,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就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對《國務院關于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情況的報告》的審議意見進行了認真研究,提出了改進工作的措施。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期間,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將國務院辦公廳轉報來的發展改革委關于落實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情況報告審議意見的報告印發給了常委會組成人員。
就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的有關發展低碳能源、優化能源結構的問題,發展改革委的報告表示,有關部門貫徹落實相關規定,啟動了太陽能電站示范項目建設和“太陽能屋頂計劃”。截至2009年6月底,全國風電裝機達到1500萬千瓦,在建規模1000萬千瓦;全國淺層地溫能供暖(制冷)建筑面積已達8000萬平方米;全國農村水電裝機容量達5400萬千瓦。2009年新核準5座大型水電站項目,總裝機容量500萬千瓦。全國核準核電項目總裝機2540萬千瓦,在建規模1335萬千瓦。我國的核電在建規模、水電裝機容量、太陽能熱水器集熱面積和光伏發電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風電裝機也躍居世界第四。
發展改革委的報告表示,下一步,有關部門將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完善財稅優惠政策,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加快低碳能源的利用和推廣:
——在妥善處理好水電開發與環境保護、生物資源養護及移民安置工作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開發水電資源。
——逐步提高核電占一次能源供應比重,加快沿海地區核電建設,穩步推進中部缺煤省份核電建設,構建核電自主創新體系,推進現代核電工業體系建設。
——加快風電發展,逐步建立國內較為完備的風電產業體系。
——推進生物質能發展,加快推進秸稈肥料化、飼料化、新型能源化等綜合利用,在生物質資源豐富地區因地制宜建設以秸稈為燃料的發電廠和中小型鍋爐。加快農村沼氣建設力度,加快推進養殖小區、規模化養殖場沼氣建設。在經濟發達、土地資源稀缺地區建設垃圾焚燒發電廠。
——積極推進太陽能發電和熱利用,在偏遠地區推廣戶用光伏發電系統或建設小型光伏電站,在城市推廣太陽能一體化建筑、太陽能集中供熱水工程、建設太陽能采暖和制冷示范工程,在農村和小城鎮推廣戶用太陽能熱水器、太陽房和太陽灶。
——積極推進地熱能和淺層地溫能開發利用,推廣滿足環境和水資源保護要求的地熱供暖、供熱水和地源熱泵技術。
我國將采取四項措施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
記者從剛剛閉幕的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獲悉,權威部門提出,將從四個方面采取措施,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
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關于請研究處理有關審議意見的函和國務院辦公廳要求,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對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對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情況報告的意見和建議》進行了深入研究,并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方針和部署,提出了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工作的意見。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期間,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將國務院辦公廳轉報來的發展改革委關于落實全國人大常委會對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情況報告審議意見的報告印發給了常委會組成人員。
就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的有關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的問題,發展改革委的報告表示,2009年9月,胡錦濤總書記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的講話明確提出,我國要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積極發展低碳經濟;2009年1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到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下一步,將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強規劃引導,完善扶持政策。將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發展理念和相關發展目標納入“十二五”規劃和相關產業發展規劃中,抓緊研究制定《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發展低碳經濟指導意見》《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業發展的意見》等。制定促進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發展的財稅、金融、價格等激勵政策。
二是扎實推進節能減排,加強生態環保建設。全面落實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強化目標責任評價考核,加快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建設,抓緊出臺《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管理辦法》,深入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和推廣高效節能技術。大力發展生物質能、太陽能、地熱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有序發展水電,積極發展核電,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廣泛開展植樹造林,加強森林管理,力爭到2020年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
三是組織開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試點。編制再生金屬及再制造等重點領域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啟動“城市礦產”循環利用工程,抓好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秸稈綜合利用等工作。選擇典型地區和行業,開展低碳經濟發展示范試點。
四是建立健全科技、統計、信息等支撐體系。加大對節能、清潔能源、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投入。逐步建立溫室氣體監測統計、氣候變化信息共享平臺和信息服務體系。
我國提出逐步建立完善溫室氣體排放統計監測和分解考核體系
記者從剛剛閉幕的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獲悉,我國逐步建立和完善有關溫室氣體排放的統計監測和分解考核體系,切實保障實現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
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關于請研究處理有關審議意見的函和國務院辦公廳要求,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就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對《國務院關于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情況的報告》的審議意見進行了認真研究,提出了改進工作的措施。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期間,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將國務院辦公廳轉報來的發展改革委關于落實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情況報告審議意見的報告印發給了常委會組成人員。
就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的組織落實2020年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的有關問題,發展改革委的報告表示,發展改革委組織完成了我國“十二五”規劃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思路研究報告,研究提出了“十二五”應對氣候變化戰略和發展低碳經濟思路,積極推進在“十二五”規劃中加強和完善應對氣候變化內容,將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規劃。下一步,將組織編制“十二五”期間的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各有關部門和各地區也將根據國務院提出的目標要求,研究制訂本部門、本地區應對氣候變化、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中長期規劃和行動計劃,推動國內各領域、各行業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工作。
在研究制定實現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的政策措施方面,發展改革委的報告表示,下一步,根據國務院提出的把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并作為約束性目標的要求,發展改革委將組織編制2005年和2008年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增強我國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的完整、準確性,摸清我國二氧化碳排放情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關溫室氣體排放的統計監測和分解考核體系,切實保障實現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