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量資本進入農業
2010/8/17 13:54:44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大量資本進入農業山東壽光市北環路,占地3000畝、投資20億元的壽光農產品物流園,開業已半年有余,這個中國最大的“菜籃子”已經成為中國物價走勢的晴雨表。而其背后則有“PE(私募股權投資,private equity)王者”——美國百仕通集團(Blackstone Group)的身影。
過去幾年,百仕通集團在亞洲的重點一直是印度。但隨著中國在世界經濟中“一枝獨秀”,2007年,百仕通集團延請前香港政府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出任高級執行董事兼大中華主席,為重回中國鋪路。
今年4月,百仕通集團牽頭的國際私募財團向地利控股(Dili Group Holdings Co.)投資6億美元,以壽光農產品物流園為依托,將構建一個遍布中國的蔬菜及農產品批發物流網絡。
“PE的嗅覺異常靈敏,嗅到了中國未來投資的亮點。上世紀90年代,我到壽光調研,這里已初具農產品物流網的雛形。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基本都吃的是壽光菜,經過這些年,‘桃子’熟了,PE要來摘桃子了。”國家發改委外經所所長張燕生對《財經》記者說。
“摘桃子”的不僅是百仕通集團。就在7月初,凱雷集團宣布入股飼料產業——卜蜂國際有限公司(00043.HK,下稱卜蜂國際)。此前一周,凱雷剛剛宣布以1.9億美元收購新加坡交易所上市公司中漁集團13.62%的股權。
外資PE自2006年至今,加快了布局中國農業的步伐,成為中國的“麥田守望者”。中國本土PE也亦步亦趨,軟銀賽富種有機大米、紅杉資本培植有機蔬菜,一時間PE投資農業熱驟起。
然而,目前并沒有規范PE務農的法律法規。作為國家戰略基礎產業的農業吸引大量資本進入,甚至外資資本,在部委之間仍存在分歧。
聚焦農業
“自從高盛投資養豬之后,農、林、牧、漁等領域就成為PE關注的熱門領域。”一位內資PE基金經理向《財經》記者表示。
2008年上半年,高盛斥資2億到3億美元,在中國生豬養殖重點地區湖南、福建一帶全資收購了十余家專業養豬廠,這成為當年具有標志性的投資事件。
據中國風險投資網站China Venture統計,2009年,涉及農林牧漁的私募股權投資案例為7個,投資金額為1.3億美元;涉及食品飲料行業的投資案例為8個,投資金額12.7億美元。
“這是進入農業比較好的時期。”負責投資卜蜂國際項目的凱雷集團董事總經理楊向東在北京東三環辦公室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說,“通過我們的進入,可以讓這些第一產業的公司做得更好,帶動它們發展,使其越來越規范。”
在不少外資PE看來,投資農業首先源于政府的支持。在《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鼓勵投資的第一類企業就是農林漁牧。而隨著城市化進程加深,政府對農業的支持不斷加大。
自2004年至今,中央“一號文件”都事關“三農”,財政每年投入農業的資金持續增長。到2009年,中央財政對“三農”的支出增長大幅度增加到7161億元,增加了1200億元。
2008年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政策一出臺,農業投資項目驟然升溫,據當時業界的評價,幾乎每一個風險投資人手里都握有一個待考察的農業項目。
2009年10月,創業板上市,首批申報上市的105家企業中,就有7家現代農業企業。吉峰農機(300022.SZ)更是在上市后被熱炒。
“這段時間,參加很多農業會議,總能見到PE的人,很多老總喜歡說,錢有的是,就是不知農業領域哪些項目好。”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副部長徐小青告訴《財經》記者。
不少PE界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目前大大小小的所謂PE非常多,而項目卻有限,這就造成了諸多PE共同搶項目的現象,無形中也抬高了一級市場的估值。
“PE非常敏銳地把握住了中國農業政策動向。這些年中國的農業政策最穩定,支農、減稅力度最大。”張燕生表示。
深圳創新投資集團總裁李萬壽表示,“PE不是炒股票,不是跟著熱點跑。”但很多投資的走向都與宏觀經濟政策有密切關系。
長期以來,中國的農業企業以家庭式作坊為主,生產分散,單個企業利潤比較低,企業對資金的需求貫穿產、供、銷各個環節,單純依靠政府資金已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楊向東表示,中國的農業正處在“產業化”轉型階段,許多產業“領頭羊”正在向大型集團轉變。
據農業部統計,2009年,龍頭企業有8.97萬家,億元以上的8000多家,銷售總額大概4.25萬億元;2009年,894家龍頭企業銷售收入達1.43萬億元,企業平均銷售收入約15.4億元,輻射帶動農戶4000多萬戶,提供就業機會270萬個。
農業領域的周期性波動較小,也是吸引PE進入的一個主要原因。“最近幾年金融危機,經濟前景不確定性很大,相反農業產業的波動性就沒有那么大,收益相對會比較穩定。” 北京老街盛元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劉鵬表示,“經濟再不好,人總得吃喝吧?”
潛藏風險
諸多PE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都表示農業領域的投資潛力無限,投資細分化也非常明顯。
美國普凱投資基金投資總監徐炯對《財經》記者表示,中國整個農業的產業鏈細分行業眾多,從產前的種子、化肥,到產中的種植、漁、牧、林和產后的深加工、零售,涵蓋非常廣闊,每一個領域都具有出現龍頭企業的潛力。
弘毅投資總裁趙令歡表示,農業面臨高速成長,我們也關注農業,但是我們可能會更關注整個產業鏈的創造。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經濟研究所所長張曉山表示,市場化、專業化、商品化的農業是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農業的有效供給最終是為了滿足消費者不斷的增長的多樣化需求,因此,有機農業、無公害產品及綠色環保產品,肯定越來越為消費者所青睞。
隨著PE投農高漲,許多投資者開始更理性地去分析這個行業。“農業只能往高端看,” 復星創富投資有限公司總裁唐斌表示,“農業產業化的一些項目要強調壁壘,要有核心競爭力。”
為了規避風險,許多PE都將是否有技術壁壘作為選擇企業的先決條件,一些農業上游具有創新或者獨立技術能力的企業備受PE青睞。
雖然農業領域是PE投資的一個焦點行業,但其中隱含的潛在風險也不小。
“最大的風險還是在于大宗商品價格,”楊向東告訴《財經》記者,“例如飼料主要原料是谷類,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價格浮動就會造成利潤浮動。”
“靠天吃飯”仍然是傳統農業面臨的困境。特別是種植業,受季節性波動和自然因素影響較大,風險可控性差。目前,許多PE一方面通過買保險抵御部分風險,另一方面則通過跨區域、多基地分散投資的方式來規避。
瘟疫疾病也是農業發展面臨的一大問題,2009年4月,起源于墨西哥的豬流感疫情爆發,隨后,國內飼料類農產品價格全線暴跌。農業產業鏈的環環相扣帶來“連坐”風險,給農業發展帶來了潛在的不確定性。
“所以投資這個行業要有一個中長期的投資理念,不能說今年賭一把,然后明年肯定要賣,這個沒有人可以預見。”楊向東說。
農業產業的另一個投資風險是調查困難。從財務報表來看,生物資產記錄困難,盡職調查也遇到很多實際問題,“比如有一個人去投養甲魚和鮑魚的企業,他說這個魚塘里有多少鮑魚,每頭多少量,你沒有辦法去盤查。”唐斌這樣告訴《財經》記者。
醞釀規范
對PE務農,各部委之間也存在不同看法。
商務部官員表示,應該看到 PE給農業帶來的不僅是資本和技術,更是價值的提升,是農業企業改善公司治理,加速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助推器。
部分PE看重短期回報,可能不適應農業領域長期投資需求。農業部畜牧業司正司級巡視員陳偉生向《財經》記者坦言,農業、畜牧業都是面臨自然風險、需要長期培育和投資的產業。私募等帶有投機性的資本,不僅像一般企業那樣追求盈利,而且追求盡快盈利,注重短期收益,對產業長期健康發展的關注程度還有待觀察。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產業研究室主任張照新擔心,能夠得到私募青睞、具備上市潛力的企業,大都是行業的領頭羊、龍頭企業。私募退出時要接盤,一個潛在買家就是跨國企業,這樣就為外資進入提供了可乘之機,因為外資進入吞并龍頭企業,迅速本土化,進而可以控制產業鏈。
美國農業公司孟山都(Monsanto)在去年申請利用中國野生大豆作為親本培育的高產大豆專利,一度引起人們對中國大豆安全的擔憂。之前,孟山都壟斷阿根廷轉基因大豆的種植,讓阿根廷農民付出了慘重代價。
《財經》記者從發改委、商務部等部委了解到,對外資PE,目前尚無專門政策和明確說法。商務部反壟斷局局長尚明告訴《財經》記者,目前沒有專門針對外資PE或者農業經營者的法規。
接受《財經》記者采訪的多位部委人士均認為,農業在產業和戰略層面都有其特殊性,對PE涉農、尤其是外資PE投資農業領域有必要作專門規定。
《財經》記者獲悉,發改委、農業部、商務部等部委的相關調研已經展開。農業部正在制訂有關政策,加強對外資進入中國農業領域的管理。核心思路是,一方面支持農業引進外資;另一方面,力求維護農業產業安全和農民利益的基本要求。
社科院研究員宋則建議,可以采取“政府引導基金+PE+農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引導金融資本搞現代農業,并保證農業產業的安全。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